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自航水雷的使用特点,建立了描述自航水雷雷位次序坐标散布特性的一般模型,针对自航水雷两种典型的布设方式,对雷位次序坐标的散布特性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给出了仿真实例.所得到的相关结论可用于自航水雷射击参数的优化及其障碍效率的评估.  相似文献   

2.
自导水雷作为一种新式智能水雷,在现代海上战争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提高由自导水雷组成的雷障对通过目标的拦截概率,首先对自导水雷的目标探测系统进行建模,获得自导水雷在战场环境下的控制水域范围,然后基于遗传算法,对自导水雷的布雷位置进行优化。通过对优化前后多个目标通过雷障时的情况进行仿真,获得目标在雷位优化前后的平均触雷概率,验证了采用遗传算法优化后自导水雷布设雷位的优越性,对自导水雷的雷位布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遗传算法的自航水雷航路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航水雷在执行任务时需要装载根据战场环境预先规划好的最优路径,路径的优劣直接决定了自航水雷的作战效率.采用遗传算法进行自航水雷航路优化,算法利用极坐标描述威胁位置和航路点,将航路编码由二维缩减至一维,降低了搜索空间,提高了优化效率.对算法进行了相应的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编码方式提高了优化效率,得到的航路有效地规避了威胁.  相似文献   

4.
水雷是一种既具有战略使用功能,又具有战术使用价值的水下兵器。它具有布放隐蔽、威慑性强、使用灵活等特点。鉴于水雷和水雷战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各主要海军国家一直都非常重视水雷技术的发展,先后研制出多种新式水雷,如自航水  相似文献   

5.
基于概率推断网的水雷战专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反水雷作战决策的需要,运用贝叶斯推理、模糊逻辑以及可信度不确定推理方法,设计了一个基于概率推断网的水雷战专家系统.利用该系统可得出两种结论:一是利用计算概率的方法得出的结论,二是利用计算可信因子方法得出的结论,两种结论呈现定量和定性的互补关系.可较好地为反水雷作战指挥员提供辅助决策,以减少舰船遭毁伤的概率.  相似文献   

6.
水雷使用灵活、扫灭困难、威慑性强,有“水下伏兵”的美誉,是各国海军必备的武器之一。二战以来的数次水雷战均已说明,即使面对原始的水雷,海军强国也往往束手无策,从而在战术甚至战略上陷入被动。在未来的高技术战争中,具有200多年历史的水雷,其作用非但不会减弱,反而会进一步加强。从未来海战场的变化趋势及现代海战场对水雷武器的需求上看,水雷将会朝着远程投送、精确打击、主动对抗、致命毁伤和状态可控这五个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平西 《环球军事》2012,(5):44-46
众所周知,水雷通过水下爆炸来摧毁水面舰艇和潜艇的武器,具有造价低廉、杀伤力巨大、布投容易、探测和扫除困难、作战灵活等优点。与深水炸弹最大不同就是预先布于水中,与鱼雷最大不同就是不能自航寻的,但新型自航水雷诞生,水雷与鱼雷的差别正在逐渐消失。美国曾经是水雷生产大国和装备国,特别是在二战中曾让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吃尽了苦头。但由于美海军是全球进攻型海军,目前媒体对其导弹和鱼雷报道得比较多,但对美国库存水雷和水雷生产能力报道很少,因此大家对美国水雷现状及其未来发展也不甚了解,本文将为您作较为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8.
针对火箭深弹传统炸雷方式中存在的盲目性、危险性及耗弹量大等问题,提出了火箭深弹与探雷声纳协同定点炸除水雷的方法,建立了基于随机模拟的火箭深弹炸雷效能评估模型。实例解算结果表明,火箭深弹对水雷毁伤概率随着射距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射距下,毁伤概率随射向与探测方向夹角的增加而增大,但在最优(大)夹角附近毁伤概率变化不大。通过该模型能有效解算出火箭深弹对水雷的毁伤效果,进而得到最优射击诸元和最大毁伤概率,对火箭深弹炸雷技术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针对水雷障碍清除中如何迅速查明雷线位置的问题,提出了反水雷直升机扩方搜扫的方法,给出了两种扩方搜扫样式;结合反水雷直升机的飞行特性,通过对水雷雷线布设样式的分析,建立了直升机反水雷扩方搜扫航路模型和两种扩方搜扫作战样式下搜扫航路边界确定模型,并对直升机扩方搜扫概率和航路优化建模分析;最后,通过实例和结果分析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为反水雷直升机航路优化和方案制订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水雷障碍是抗登陆作战的一个重要防御障碍,通常由抗登陆水雷障碍与岸上抗登陆防御火力相结合构成抗登陆防御体系。是防御方实施整体抗登陆防御的主要依托。因此,登陆作战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实施舰船水平登陆地段的沿岸海区的水雷障碍进行清除,以确保登陆兵力上陆作战时不受水雷的威胁。  相似文献   

11.
猎雷具的前视声纳在发现锚雷时,无法解算其位置坐标,从而使猎雷具无法准确、安全地消灭锚雷,影响了猎雷具的作战效能,因此利用目标在声纳波束中的临界状态,结合单位波束的方向性特点,提出了对水中悬浮目标进行定位的方法,并根据实际作战环境,对计算结果进行了修正,完善了解算模型。  相似文献   

12.
反舰导弹末制导雷达越来越多地采用单脉冲角跟踪技术,舰艇须结合自身特点,采取有效的对抗措施.针对噪声干扰对抗单脉冲末制导雷达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噪声干扰模型、角度跟踪误差估算模型和雷达发现概率计算模型,并用Matlab进行仿真验证,得出了噪声干扰通过破坏雷达角跟踪系统而有效干扰单脉冲末制导雷达的结论,并根据所给参数推算出此时所需的干扰机功率大小.  相似文献   

13.
直升机悬停投雷命中概率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投雷阵位对直升机悬停投雷命中该率的影响,根据直升机悬停投雷过程,建立投雷参数求解模型、鱼雷水下弹道模型和潜艇机动模型,仿真不同阵位下直升机悬停投雷的命中概率。仿真结果表明投雷阵位对鱼雷命中概率有较大影响,直升机投雷存在一最优投雷区域。仿真结论对空投鱼雷作战使用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潜艇鱼雷武器系统攻击海上目标的等概率阵位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指出了目前装艇使用的潜艇火控系统中鱼雷等概率阵位图中的错误。对在各级海况下使用不同攻击方式时 ,潜艇在不同目标距离、舷角对目标进行攻击的捕获概率进行了计算 ,并利用多项式回归的方法得出了较为客观的等概率阵位图。由此澄清了等概率阵位图中的一些错误 ,为潜艇部队作战使用既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又提供了一种直观简便的辅助决策手段。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的扫雷方法在清除智能化水雷引信方面存在的不足,分析了利用主动干扰信号反水雷的思路,通过分析智能引信的工作机理及在干扰背景下对目标信号的检测能力,建立了基于奈曼-皮尔逊准则的主动干扰反水雷模型.针对水雷磁引信,选择电极式电磁扫雷具为干扰源,以中型舰船为保护对象,通过计算三者的相互位置与信噪比的关系,以及水雷检测出...  相似文献   

16.
美军航母战斗群空袭火力对地攻击效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美军航母战斗大队标准编成为例,简要分析了美军航母战斗群的空袭火力构成.进而分别建立了机载普通对地攻击弹药和巡航导弹、空地导弹对地面目标的毁伤能力的模型.然后以此为基础,从空袭兵器的突防概率、对目标的发现概率、对各类目标的毁伤概率和空袭某一目标所需的兵力四个方面,对航母战斗群空袭火力体系的对地攻击效能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最后根据在历次战争中得到的经验数据,对美军航母战斗群空袭火力对地攻击效能进行了计算,并分析了计算结果,为科学判断敌情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美军航母战斗群空袭火力对地攻击效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美军航母战斗大队标准编成为例,简要分析了美军航母战斗群的空袭火力构成。进而分别建立了机载普通对地攻击弹药和巡航导弹、空地导弹对地面目标的毁伤能力的模型。然后以此为基础,从空袭兵器的突防概率、对目标的发现概率、对各类目标的毁伤概率和空袭某一目标所需的兵力4个方面,对航母战斗群空袭火力体系的对地攻击效能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最后根据在历次战争中得到的经验数据,对美军航母战斗群空袭火力对地攻击效能进行了计算,并分析了计算结果,为科学判断敌情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对现有跑道失效率模拟模型的改进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常规导弹打击跑道毁伤效应分析,重点考虑子弹毁伤半径对跑道能造成毁伤的子弹个数,升降窗口移动时左右边界位置和判断升降窗口区域是否失效的影响,并结合现有跑道失效率模拟模型,提出现有跑道失效率模型存在的缺陷和相应的改进方法,最后通过实例分析模型改进后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高炮群射击能力,根据高炮群射击能力的影响因素,针对评判高炮群射击能力大小的三项指标:射击密度、射击时间、毁歼概率,构建了射击能力计算的相关模型,并进行了实例计算与分析,为评估高炮群射击能力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该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在要地防空作战中高炮群射击能力的评估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弹上系统及艇面火控系统精度入手,对各级海情下使用不同攻击方式时,潜艇在不同距离、不同舷角对中小目标导弹攻击的命中概率进行了计算,并绘制了等概率阵位图,从而解决了使用阵位图直接查找潜艇处于不同攻击方式、不同海情下,在不同距离、不同舷角时导弹的命中概率问题,为潜艇部队作战既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又提供了一种直观简便的辅助决策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