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罗贯中本《三国演义》中,“空城计”因诸葛亮而闻名,但据裴松之所注陈寿《三国志》及有关资料考证,三国时虽出现多次“空城计”,诸葛亮却并没有设过“空城计”。然而,历史上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过“空城计”,并在以后不绝于史,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吾日三省吾身”,这是孔子的弟子曾子的一句名言。在《论语》中还有不少孔子对自省的精辟阐释,比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从古至今,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注意随时省察自己的内心,以是克非,从而不断取得进步。  相似文献   

3.
姜松 《政工学刊》2010,(4):64-65
“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免为可分以为百,由名之未定也。夫卖兔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故名分未定,尧、舜、禹、汤且皆如鹜焉而逐之;名分已定,贪盗不取。”两千多年前,商鞅在《商君书》中说过,山里的野兔属于无主物,所有权归属未定,谁抓住就是谁的,因此一只野兔出现,百人竞逐;而街市上卖兔子的很多,却连小偷也不取,因为那些兔子的所有权归属已定,谁要擅自拿取,  相似文献   

4.
军人当厚德     
中华民族自古尊崇道德,谓之“德者,得也”。《易经》中有“不恒其德,无所容也”,说的是人若不能永远保持高尚的道德,就无法立身于世间。拥有了高尚品德,就会如《诗经》所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孔子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更是长久以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悠悠历史。可以说,道德观念贯穿于人的思想灵魂,构建着人的精神高地。军人历来以忠诚正直、牺牲奉献书写人生,厚德既是内心归属,也是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5.
《满江红》的创作背景是南宋和与战矛盾高度激化之际;创作时间是在岳飞入狱前不久那段短暂的“等闲”时期;创作地点是在庐山东林寺。《满江红》的精神就是当年岳飞内心保家护国的神虎精神。各种考证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证据链,表明当时的岳飞已经具备了写出《满江红》的一切条件,而且也可以非常合理地解释《满江红》所包含的全部内容和蕴藏含义,使人、词与背景达到了合乎逻辑的和谐与统一。因此,应该认定《满江红》的作者确实非岳飞莫属,他人根本就没有替代的条件和可能。  相似文献   

6.
“德”与“得”两字虽同音,但对人的作用却大相径庭。古往今来,因“德”而永垂青史者不乏其人,因“得”而身败名裂者也是史不绝书。这两字还如影随形,在贪“得”之后,紧随的便是缺德。比如:得到了一个第三者的拥抱,便缺了为夫或为妻的德行;得到了一次不该得的礼品,便缺了做公仆的德操;得到了一笔贿赂,便缺了当权者的德政……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因而毁掉了自己的前程和性命的更是大有人在。有人说:“一个为官者,如果一旦缺失官德,其生命之花必将随之枯萎。”用现代汉语话讲,官德的核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廉洁奉公…  相似文献   

7.
《兵团建设》2007,(6):43-44
叶利钦走了,他昔日统治下的俄罗斯人感情极为复杂。有人说他是俄罗斯的功臣,当苏联体制模式“走进死胡同失去动力之时”,毕竟是叶利钦勇敢地站出来,提出并实践自己的主张;也有人指责他,说他对俄罗斯是戴罪之人,他一手埋葬了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前苏联。在叶利钦身上真是集中了太多的矛盾。请看本刊根据新华社、《中国新闻周刊》、《南方周末》的有关报道汇集的这篇——  相似文献   

8.
周凯 《政工学刊》2008,(12):19-19
闲暇之余,偶翻清朝作家王永彬的《围炉夜话》,看到《知足者,得其乐》一篇:“凡事谨守规模,必不大错;一生但足衣食,便称小康。”这个平实、淡然的道理,是作者从多少代人生活的酸甜苦辣中总结出来的。一个人只有生活上知足,才能保持健康的心态。有了健康的心态,工作上才能出以公心,尽职尽责。  相似文献   

9.
在毛泽东的《孙子兵法》解读史上,指导郭化若研究《孙子兵法》是其中一项重要活动;指导郭化若研究《孙子兵法》并取得世人瞩目的实绩,是他倡导批判继承历史遗产最为成功的范例;而郭化若则受毛泽东之命研究《孙子兵法》,倾注了大半生心血,可谓躹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也成就了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研究《孙子兵法》第一人”的学术地位,被誉为“一代儒将”。  相似文献   

10.
青年毛泽东开始接触、学习《孙子兵法》的文献资料 ,除了我们已经知道的《讲堂录》中所记的国文老师袁仲谦讲解魏源《孙子集注序》的笔记外 ,还有几条重要线索可供考察 :读《盛世危言》对孙子“知彼知己”观点的了解 ;读《三国演义》和《史记》等文史古籍对孙子生平和思想的薰染 ;给同学写信提到读二十二部子书 ,其中应该包括《孙子兵法》 ;在致同学萧子升的信中 ,引用了《孙子兵法》中的词句 ;读《曾胡治兵语录》 ,间接接触过孙子思想 ;有机会和条件读到过老师、校长易培基《读孙子札记》的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11.
于汝波 《国防》2004,(7):49-49
西方国家非常重视对军事欺骗的研究和应用。美国人唐纳德·丹尼尔等著的《战略军事欺骗》,英国人马克·劳埃写的《军事欺骗的艺术》等书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军事欺骗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散布战争谎言。英国人庞森比在《战争时期的谎言》一书中公然声称:“在战争时期,不重视欺骗就是一种疏忽,怀疑谎言是反常,说明真相是犯法。”现在一些西方国家从战争准备到战争实施乃至战后控制,都有大量的谎言通过不同渠道向世人传布。据西方一些媒体报道,制造和散布谎言已成为美国军事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9·11”事件后,美国五角大楼专门成立了一个“…  相似文献   

12.
研究战略 ,研究武警战略 ,不能不学习研究古代兵书。读《握奇经》、《六韬》、《司马法》、《吴子》、《尉缭子》等兵书 ,甚受启发 ,简谈所得感受 ,愿与读者共享 ,切盼指教。《握奇经》的精彩内涵《握奇经》(作者凤后 ,是三皇五帝时分管“天道”的高级官员 )是我国古代一部兵书。说是“书” ,实则是极粗线条带诗韵性的研究提纲 ,但却是一部具有精美内涵的纲。全文仅 384个字 ,句句精彩 ,勿须我们点缀 ,摘其几段 ,足见一般。“大将所居 ,言其事 ,不可妄示人。故幄机 ,又曰握奇”。“治兵以信 ,求圣以奇 ,信不可易 ,战无常规。可握则握 ,可施…  相似文献   

13.
《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一天早朝时突然问大臣:“天下何人最快活?”群臣一时回不过神来。过了一会儿,有人说功成名就的人最快活,有人说富甲天下的人最快活……答案五花八门,朱元璋听着这些回答只是颔首捻须,这时一个名叫万钢的大臣回到:“畏法度者最快活!”朱元璋连连点头,称其见解“甚独”。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 ,将《道德经》视为一部兵书且予以系统言说的 ,只有唐代的王真一人。在王真的《道德经论兵要义述》中 ,虽然有论及兵事之细微末节者 ,但其探讨的重点在于“不争”、“无为”。王真认为 ,老子著书立说最大的用意就在于“劝人君无为于上 ,不争于下。”王真将老子的“无为”和“不争”观念融入于他对兵战之思考 ,而极力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5.
豫夫 《环球军事》2011,(22):42-43
台湾《联合报》10月18日报道称,马英九17日举行“黄金十年”终篇记者会,提出与大陆洽签“两岸和平协议”的构想,引起岛内热议。但之后其“公投”“和平协议”的话题一抛出,却引发外界强烈质疑,民调也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16.
华丽 《环球军事》2008,(22):62-63
“窒息弹”,并不是一种技术含量非常高的新式武器,但却始终披着种神秘的外衣。今年上半年,英军在阿富汗对塔利班武装人员发射窒息弹是它的最近一次现身。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诞生以来,窒息弹已经在越南战争、20世纪80年代阿富汗战争、海湾战争和第二次车臣战争中使用过,但由于杀伤力巨大,杀伤效果“太残忍”,受到《日内瓦公约》明文禁止。那么,“窒息弹”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武器呢?要想回答这一问题,还得先从“燃料空气炸药”谈起。  相似文献   

17.
“安倍曾说.要克服困难.像骏马一样勇往直前,但会不会因为速度过快把马背上的国民摔下来?”1月7日,日本《朝日新闻》刊文责问。  相似文献   

18.
耐得住寂寞     
《菜根谭》云 :“栖守道德者 ,寂寞一时 ,依附权势者 ,凄凉万古。故达人观物外之物 ,思身后之身 ,宁守一时之寂寞 ,毋取万古之凄凉。”能做到“宁守一时之寂寞 ,毋取万古之凄凉” ,应该算得上有大智慧的人。印尼前总统苏哈托 ,在位时可谓风光一时 ,凭借其手中的权力 ,干出了不少惊天动地的“大事情”来。然而 ,当他大权旁落后 ,却成了形单影只的孤家寡人 ,被印尼和西方报纸称为“世界上最感寂寞的人”。至于苏总统是不是一个不守道德的人 ,会不会凄凉万古 ,不能用我们的道德标准加以评价。但前车之覆 ,后之之鉴 ,对于苏氏的寂寞 ,却很值得我…  相似文献   

19.
据 不完全统计 ,“但是”是排在“什么”、“可以”、“这样”之后 ,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有位著名作家就曾说过 :“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无时无刻不充满着‘但是’ ,事情本来应该这样发展 ,结果却成了另一个样子。人类进步了 ,应当更加懂得和睦相处 ,但是战争的阴云总也挥之不去 ;经济发展了 ,但是人类生存环境却越来越恶化 ;世界没有变小 ,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更近了 ,网络使人们都成了地球这个‘小村庄’的‘村民’。”要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事物 ,常常离不开“但是”二字。毛主席有句名言 :“世界是我们的 ,也是你们的 ,但是归根结底还…  相似文献   

20.
郑国梁 《国防》2005,(8):25-26
1950年,借朝鲜战争爆发之机,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并抛出“台湾地位未定”的谬论,台湾问题从此成为中美两国关系之间最大的争议问题。随着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签署,“台湾地位未定”论已经寿终正寝。然而,“台独”势力却想借尸还魂,不仅恶意攻击抗日战争结束前明确台湾法律地位的国际文件《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说什么《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都是“没有正式法律效力的战时宣传文件”,《开罗宣言》在“本质上是新闻稿”,“事实上连一张新闻稿都不如”,企图否认《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法律性质和法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