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岛战争期间,英军对阿军实施了长时间、大范围的联合海上封锁作战,为最终夺取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封锁作战的丰富经验,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有5点:正确的战略决策和灵活的封锁策略,是联合海上封锁作战取得胜利的关键;实施高度集中的统一指挥,保持指挥体系的畅通、高效;封锁兵力运用得当,注重发挥整体作战威力;充分发挥先进武器装备的主导作用,以此直接影响战争的进程和结局;英国海军的建设方针有误,致使远洋作战能力不足,防空、反潜能力较弱,战争中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  相似文献   

2.
回顾近年来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与地区性武装冲突,成功的海上封锁作战行动已经由最初的只能达成战术、战役目的,发展到可以达成战略目的;海上封锁的形式由单维的水面封锁,发展成水面、水下和空中一体的多维封锁;由单纯的封锁与拦阻,发展到封、打结合等多种形式;由原来的近海距离封锁,逐步向远距离封锁或二者有机结合的封锁渡海;海上封锁力量也由原来海军一家实施,发展为多军兵种共同的作战行动。同时,许多成功的海上封锁经验对于我们在未来战争中实施有效的海上封锁行动,达成国家的战略目的,扼制敌方战略企图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实践证…  相似文献   

3.
俞风流 《当代海军》2006,(11):34-37
海上封锁作战作为海上军事斗争的一种主要形式,是美军联合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海上封锁作战时,美军强调要使政治,外交斗争与军事打击紧密结合,持续向对方实施综合封锁,达成战役企图,最终在尽量减少战争风险的情况下实现政治和军事目的。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迫使英国投降或退出战争,德国对英国实施了海上封锁。英国是岛国,矿产资源非常有限,战略原料和食品主要靠进口。海上交通线对英国是真正的生命线,对于其保持战争潜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场规模空前的海上封锁自1939年8月开始,一直持续到德国投降前夕,但真正具有海上封锁战役特征的阶段是在1940年6月至次年6月。本文通过对这一年的战役准备和实施情况的分析,试图找出对今天高技术条件下海上封锁战役的若干启示。一、德对英实施海上封锁的条件从双方军事力量来看,德国陆空军占有优势,海军居于劣…  相似文献   

5.
世界各国目前正在发展下一代能够适用于近海作战的海上舰艇,其中未来“濒海战斗舰”广受关注。最早开始着手设计建造“濒海战斗舰”的是瑞典和挪威两国,并已经推出具有代表性的两种类型舰艇——瑞典维斯  相似文献   

6.
海上封锁作战是指军队为控制某一特定海区和海上通道,在一定时间内持续阻断敌方海口、海岸、岛屿或海域与外界的海上联系的作战。它能够使敌人经济崩溃,民心动摇,士气瓦解,迫敌就范,从而实现自己的战略目的。从战后局部战争和重大危机来看,以封锁作战来实现本国的政治目的或战略企图,已成为各国最常用的手段,几乎每场局部战争中都存在规模程度、时间长短不同的封锁作战,其中最突出的是英阿马岛战争和海湾战争。研究战后局部战争中的海上封锁作战及其特点、作用,对于我军未来的海上封锁作战,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一、马岛战…  相似文献   

7.
翻开世界海上战争的历史画卷,敌对双方破坏对方海洋交通线,保护己方海洋交通线的斗争连绵不断。而这种“破交”和“保交”作战样式的最高形式,就是海上封锁与反封锁作战。海上封锁作战,是指使用以海军力量为主,在陆军、空军及导弹部队配合下,采取兵力、火力、障碍物等多种手段控制某一海域,不让敌人通过或切断敌对外海上联系的作战行动。海上封锁作战,通常不以直接杀  相似文献   

8.
李莉  林奥 《政工学刊》2003,(12):47-48
海上封锁作战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海军作战样式,是夺取和保持制海权的基本方法之一。目前各国都十分关注如何能够围绕军事目的合法性实施有效封锁,以达到既不悖于国际法准则,又能避免因封锁手段、封锁程序、封锁区域等其他与封锁相关的行为的不合法性而受到国际舆论的谴责,从而有效达到军事目的,处于战争中的主动地位。本文拟从法律角度探析现代高技术条件下海上封锁作战中的相关问题。遵守封锁步骤,实现程序合法封锁的建立要合乎战争法的有关规定,要使封锁有拘束力,一定要有宣告和通知。《奥本海国际法》第384目认为:“没有封锁通知就没有破坏…  相似文献   

9.
海上封锁战役中的水雷战是指在海上封锁作战中使用水雷等武器对敌实施较大规模的海上封锁和防止敌对我布雷,包括水雷作战和反水雷作战两部分。台湾由台湾岛及其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兰屿、赤尾屿、彭佳屿、火烧岛等  相似文献   

10.
世界各国目前正在发展下一代能够适用于近海作战的海上舰艇,其中未来“濒海战斗舰”广受关注,最早开始着手设计建造“濒海战斗舰”的是瑞典和挪威两国,并已经推出具有代表性的两种类型轻型舰艇:瑞典“维斯比”经传统轻型护卫舰,挪威“盾  相似文献   

11.
海上封锁作战中的国际法杨瑞祥,杜作义海上封锁作战中的国际法,是国际上对海上封锁作战行为的规定以及海上封锁中的国际惯例,具有很强的政策性。高技术局部海战中实行海上封锁作战,必须熟悉和运用好国际法,以保证军事斗争有利、有理和有节地进行。封锁权和封锁区的范...  相似文献   

12.
海军装备建设是海军建设的基础,而海军装备现代化改装则是海军装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现代化改装的重要意义现代化改装是实现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需要提高海上封锁与反封锁作战能力,提高海上机动突击作战能力是海军装备建设的重点之一,这就要求潜艇、水面舰艇编队等主战武器装备具有远离岸基的较强的海上突击能力、攻势布雷能力,具有适应海上封锁和海上机动作战所需要的侦察预警手段、通信指挥控制和电子战能力,为对付军事大国可能的干预,还应具备海基核威慑和遏制其航母战斗群的能力。为此,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和抓  相似文献   

13.
实施海上封锁作战,主要是由海军兵力单独或在其它军兵种协同下,控制特定海区或海上通道,隔绝敌方海岸、岛屿同外界联系的作战行动、按作战手段,分为水雷封锁、潜艇兵力封锁,以及水雷、潜艇兵力和陆、空火力相结合的综合封锁海上封锁作战,可以从根本上削弱敌方的作战潜力,软化敌人,切断敌海上交通运输线,并配合政治、外交斗争,迫使敌方屈服.为尔后的登岛作战行动创造有利的务件或直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或小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对据守岛屿之敌采取军事行动时,战略决策当局为什么在诸多的作战样式之中选择采取岛屿封锁作战?这是在岛屿封锁作战研究中应该首先加以考虑的问题。本文拟通过对二战以来三次岛屿封锁作战的战略决策过程的考察,来对影响选择采取岛屿封锁这一作战样式的基本因素进行一次初步探讨。二战以来所发生的三次岛屿封锁作战分别是:德国对英伦三岛实施的全面封锁、美国对日本列岛实施的饥饿战役和英国对马岛实施的海空联合封锁。一、德国对英伦三岛采取全面封锁的战略决策1939年5月23日,希特勒召开由三军总司令和国防军统帅部将领参加的高级军事会议。…  相似文献   

15.
未来濒海地区防卫作战是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具有战事发起快、作战节奏快、情况变化快等突出特点,给战争动员带来了重大影响和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充分认清濒海地区战争动员在国家战略全局中的地位作用,准确把握濒海地区防卫作战的特点规律,确立正确的动员行动指导.  相似文献   

16.
美国"自由"、"独立"号濒海战斗舰投入试验性作战使用了。这两型舰受到世界关注,包括我国的有关专家和军迷。它们引起关注的独到之处有:被赋予跨洋濒海作战的使命任务,难点在于跨洋;采用"即插即用"的模块化设计,以应对濒海作战可能遭遇的  相似文献   

17.
聂云 《当代海军》2001,(9):31-31
“亨利”号是人类最早击沉水面战舰的潜艇,许多人都知道它在美国南北战争中的作战故事。然而,美国媒体最近披露了潜艇上有关金币的离奇趣闻。1故事发生在南北战争期间。1860年南北战争爆发后,北军凭借强大的海上力量,封锁了南军在南部  相似文献   

18.
英阿马岛战争是二战后航母编队最后一次典型的攻防战,双方动用航母、核潜艇、飞鱼导弹等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以航母编队为作战力量核心,以岛屿进攻作战、海上封锁作战和反封锁作战为主要作战样式,开创了导弹视距外打击、编队远程防空作战等多种战术战法.英阿马岛战争已过去将近40年,时间久远,规模不大,但在战争史上影响深远,被视为现代多军兵种联合作战的雏形.研究英阿马岛战争中航母运用的经验教训,对提升航母作战体系在未来联合作战中的地位作用,有着重要的、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战争史上,组织动员民船参与支援战争的事例不胜枚举。我国解放战争中的万山群岛、一江山岛战役,马岛战争、海湾战争等,都动员了大量民船承担海上侦察、救护和运输等任务。实践证明,无论是一般技术还是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只要有海上作战或濒海作战,就必须动员民船参战支前。当前,我国海防安全形势十分复杂和严峻,特别是两岸尚未实现统一,台独势力日益倡撅,使用武力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可能性不能排除,因而我们必须十分重视研究和加强  相似文献   

20.
《指挥控制与仿真》2006,28(4):119-120
在全球反恐斗争中,濒海作战继续引起极大关注,尤其是在波斯湾这样的地区。两种样机系统被提出来,准备作为第一套濒海作战武器:X-艇,即新近下水的“海上战士”水面艇(FAF-1),它是针对濒海作战特别设计的262ft的双体船,作战纵深可达内陆100nm,上面装有适当的经济上可承受的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