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5 毫秒
1.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第一个战役。辽沈战役红色历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谱系,具有极高的育人价值。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平台,因而思政课的作用至关重要。将辽沈战役红色历史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引领学生塑造正确价值观,增强思政课生动性。为了将辽沈战役红色历史切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深度挖掘辽沈战役红色历史素材,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思政课讲解,营造辽沈战役红色历史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2.
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政课是关键,但是其他课程同样具有育人功能。“三全育人”理念旨在强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课程思政”的提出,充分肯定了高校思政课这一主阵地的不可替代性,同时又强调其他任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应协同合作,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学生思想修养、政治水平以及道德品质的提高,从实践层面推进了“三全育人”理念的深入。当前,高校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存在一定的短板和不足,面临一系列的实际困难,这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持续深入和提升育人功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此,高校应协同所有教师,深化对“三全育人”以及课程思政理念的认识,不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构建全过程育人链,融汇全方位育人空间,实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有序深入推进。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民族国家接续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高校开展育人工作要充分利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这一宝贵资源,注重培养青年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高校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育人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坚守思政课堂主阵地,深化理论阐释;丰富网络教育新形式,激发学习兴趣;拓宽社会实践各渠道,做到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思政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素养、爱国精神、使命担当的重要课程。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思政课协同育人。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建设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因为经验的缺乏和认知的不足仍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困境。因此,必须要构建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推动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走向深入,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作为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任务,在大力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的过程中,可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体验式学习等创新形式,更好的融入到蕴含大量“思政育人”元素的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之中,促使大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认同并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提升高校军事理论课的实效性以及“思政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6.
“大思政课”建设是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进一步构建“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必须坚持守正和创新,在全面理解“大思政课”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坚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主渠道,坚持促进多主体合作育人,以建立“家校社”联动机制为目标基础,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导向。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之间建立桥梁,促进“大思政课”育人体系构建的实践路径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唐辉 《中国军转民》2024,(7):178-179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具有丰富精深的内涵和育人价值。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成为当下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丰富了思政课教学的内容,还扩展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宣传渠道。文章从思政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三个维度分析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通过思政课这个龙头实现。要上好思政课,必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俱进地发展。精神是民族之脊梁,因此思政课不仅要传授科学的理论,更要提振大学生的精神。2023年是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第70周年,缅怀志愿军烈士、将抗美援朝精神融入思政教育课堂有着重要价值,对大学生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形成的精神成果,是中国人民应该不断传承的精神财富。在思政课中讲好历史故事,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传承抗美援朝精神,对于在新时代培养有担当的青年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使命,立德育才是高校的关键任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实现立德树人和立德育才的双渠道。高校必须努力构建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商教学体系、共建教师队伍、共管教学过程、共享教学成果的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都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践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育才、为党的伟大事业育人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盛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环节,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和传承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并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本文以二十大精神为切入点,分析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重要性、原则与路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王鑫 《中国军转民》2023,(12):77-78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组织领导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优良作风。延安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它发扬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弘扬了艰苦朴素的中华民族优良作风,是党长期以来在革命斗争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与精神结晶,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精神可丰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完善教材体系,提升教学效果。通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延安精神、发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搭建校内外思政教育联动平台等方式,可加强延安精神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运用,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坐标、新定位,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期待。如何使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一直是思政课教学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为进一步提升课程教育教学质量,落实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应以学生为中心,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构建多样化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3.
党史是讲好高校思政课的宝贵资源。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强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切实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针对党史教育理解浅层化、党史文化活动建设力度不足、忽视学生的教学主体性的问题,提出要从“知”入手,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从“情与意”入手,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从“信与行”入手,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实现党史教育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赋能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4.
<正>习主席对思政课、对思政课教师队伍高度重视、亲抓实抓,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突出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要求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嘱托思政课教师队伍要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军校政治教员肩负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神圣使命,必须坚决贯彻习主席指示要求,在奋斗强军的征程上立好样子、育好人才。  相似文献   

15.
<正>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习主席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运用,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各地各校要“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历史融入各学段各门思政课”。这些要求都为我们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指明了方向,也为红色文化精准融入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学提供了遵循。  相似文献   

16.
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着力培养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应尽之责和特殊使命。从价值逻辑看,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引导学生破除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正确党史观;坚定崇高理想信念,激发学生使命担当;强化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实效,提升育人价值。从问题逻辑看,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存在党史教育形式和载体单一化制约学习积极性;教师学科背景的不同致使党史教学水平参差;网络平台多样化冲击着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等现实困境。从实践逻辑看,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抓住关键问题,瞄准学生党史学习需求;把握育人主体,提升教师党史育人本领;优化教育渠道,创新课堂党史融入形式。  相似文献   

17.
朱连华 《中国军转民》2023,(23):178-179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一文中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让思政课有温度、内容有亲和力,讲故事的方式能很好地传递情感,可以让思政课堂变得立体生动起来。”  相似文献   

18.
当代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肩负着用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是培养国家优秀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阵地。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一些研究表明,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其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其全面发展。将红色文化资源运用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可以实现我国优秀传统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当代高校思政教育的一次重要改革,本文主要就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红色资源的实践进行研究说明。  相似文献   

19.
徐茂  王萌 《中国军转民》2023,(18):51-52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而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就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关键一招。通过富有温度的党史材料,引导当代大学生感悟伟大建党精神,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逻辑和融入路径,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砥砺前行的智慧和力量,推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大学生厚植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情怀,争做爱国奉献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20.
核盾牌是我国政治安全与国土安全的坚强后盾,中国唯一的核武器试验基地——马兰基地,是上世纪50年代由中国军人在罗布泊的戈壁滩上建设而成的。在这片热土上,一代代默默奉献的科学家、普通官兵等多年来扎根茫茫戈壁、铸造中国核盾牌。“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是基地官兵在长期的核试验事业创新发展中培育形成的。马兰精神具备鲜明的时代价值,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宝贵的资源,将马兰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具备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拟探索将马兰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几点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