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三次军事改革运动发生于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的这场国际性军事改革运动,是两大时代因素交相作用的结果。一方面,资本主义逐步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新老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而在全球范围疯狂角逐,国家全部物质和精神的力量统统召唤到战场上来,战争规模急剧扩大,交战活动空间越来越广,内容日益复杂,以至爆发了亘古未有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就使拿破仑时期形成的近代军事体系,已无法适应新的战争需要了。另一方面,以蒸汽机广泛用于各个产业部门为先导,工业革命浪潮在l9世纪一浪高过  相似文献   

2.
现代军事史上的五次核危机冯长松,王锦核武器产生以来,除了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之外,现代军事史上曾发生过五次核危机:第一次是50年代初的朝鲜战争,“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军曾建议美国总统杜鲁门对中国使用核武器,迫使中国屈服。美国政府考虑到“使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非常重视军事改革问题,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不仅考察了历史上曾经发生的若干次重大军事改革事件,而且紧密结合所处时代的最新军事改革实践,在理论上对军事改革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和阐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无产阶级军事改革思想理论体系,实现了对于军事改革认识的重大飞跃,做出了划时代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4.
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发展经历了"三步走":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军事近代化围绕装备改革迈出第一步;甲午战争后,中国军事近代化围绕制度建军走出第二步;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国军事近代化围绕思想改造跨出关键的第三步,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王忠 《国防科技》2006,(1):46-50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以核技术、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航空航天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军事上的广泛运用,使战争形态先后步入了核战争时代、高技术战争时代和信息战争时代。美军因应时代战争的需求,持续不断地进行军事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军事成就,为建立和维护美国的霸权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综观二战以来美军的多次军事改革,既有着一脉相承的共性,又有各具千秋的时代特点,但就其规模和深度来看,大致可以概括为四次。核战争时代的军事改革:喜忧参半二战末期,日本广岛、长崎上空绽开的黑色蘑菇云,标志…  相似文献   

6.
俊武 《环球军事》2005,(23):16-17
11月17只,为期3天的俄罗斯与印度政府间军事技术合作委员会第5次会议在莫斯科圆满结束。俄罗斯国防部一位消息人士称,俄印两国2010年前的军事技术合作计划共包括200余个不同的项目,涉及的总金额约为200亿美元。俄印两国军事技术合作再次飞升一个新的台阶。俄罗斯副总理兼国防部长伊万诺夫表示,俄印军事合作政府间委员会第5次会议为两国军事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这一合作机制也将为两国战略伙伴关系注入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实行国家军事订货制度是适应社会主度市场经济的重大举措政策信息版政策信息版改革与管理·改革论坛··改革论坛·航空工业总公司经济研究中心叶家谅关键词国防法军事装备国家订货制度订货合同制价格管理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经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  相似文献   

8.
军事纵横     
马歇尔长期 关注着长远问 题、他或许是本届政府中唯一历经了整个冷战过程的官员——1949年开始成为核战略家,尼克松以后的每位总统都任命他担任目前的职务。 由于冷战的结束和技术的突飞猛进,巳促使人们愿意重新审查长期形成的军事构想,马歇尔的思维引起了华盛顿高层的注意。 马歇尔认为,信息时代将引发一场“军事革命”,正如15世纪的火炮和过去150年工业时代的机械引起革命一样。他认为,今后30年,工业时代的  相似文献   

9.
当今时代,是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支柱的新型生产力正在推动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过渡,并从根本上催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三次全球性军事变革。这场军事变革以实现军事系统的信息化为核心,促使战争形态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演变。面对世界军事的严峻挑战,中国军事必须实行全方位的变革。江主席明确指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必须按照实现信息化的要求,科学确立我军建设的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和具体步骤。”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就是要着眼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突出重点,…  相似文献   

10.
一部浩瀚的世界军事史,不乏关于军事改革的记载。所谓军事改革,就是由国家统治集团根据对内对外政策的需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对国家军事系统进行的重大变革。各个国家的军事改革,由于时代、地域和性质的差别,各有不同的规律,但也存在某些共性的东西。本文仅以世界近代史(从法国大革命至第一次  相似文献   

11.
针对军事安全问题博弈对局影响因素多、策略预测难的问题,构建演化博弈论和系统动力学相融合的军事安全策略博弈演化模型,分析军事安全博弈的稳定策略,剖析态势稳定性形成的内在规律.实例仿真结果表明:两类群体局中人选择积极策略的初始概率对最终稳定策略有较大影响,仿真结果与东北亚核安全问题博弈的实际相符,模型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新军事革命深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第二,高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第三,美国军事革命的示范效应;第四,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推动;第五,各国安全战略的内在要求。军事理论的创新体现在国家安全理论、战争理论和作战理论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军事代表教育训练工作存在问题及原因的深入分析,从军事代表“五项”基本工作任务入手,研究军事代表工作的性质、特点与规律,提出军事代表是一种专业或学科,应形成相应的专业理论体系的观点,并构建该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就如何进行教育训练工作改革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14.
1851—1864年发生的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掀起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农民革命高潮。伴随着声势浩大的军事斗争,太平天国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军事经济思想,同时开展了一系列有声有色的军事经济活动。这些与太平天国的政治纲领、奋斗目标、行军作战密切相关的军事经济思想及其军事经济活动,一方面以其鲜明的革命性及其实际成效有力地支持和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前进;另一方面,又因其不可避免的种种局限性,妨碍和制约了战争和革命继续发展前进。本文拟对太平天国军事经济的主要特征作粗略的评析。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是指在人类社会技术形态和战争形态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型的今天,中国军事发生的方向性、根本性、整体性和系统性转变。这场变革在本质上是一场革命,是一场涉及我军所有领域的、广泛而深刻的新军事革命。首先,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是世界新军事变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战争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两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军事变革。第一次是由冷兵器战争时代向热兵器战争时代的军事变革,第二次是由热兵器战争时代向机械化战争时代的军事变革。而发端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过30多年的萌芽、形成和发展阶段,如今已成为世界军…  相似文献   

16.
德国插手清末军事改革述评方19世纪90年代中期,清朝军队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全面失败。惨痛的战争教训使清王朝统治集团不得不正视其军事力量衰弱的现实。为巩固统治,清廷亟待整饬军队,强化国家机器。由此开始了清末的军事改革运动。这场运动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一个...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认为,军事人力资本理论为新时期军事劳动报酬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分析的依据。以军事人力资本作为军人收入分配的理论参照是军事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是适应军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文章提出军队工资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是:建立军事人力资本测度体系,为军人收入分配提供量化依据;建立军事人力资本补偿制度,吸引、保留高素质人才;健全人力资本形成的激励机制,优化军事人才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好地发挥军事经济研究中心的作用,更加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军事经济理论研究,根据形势的发展和研究中心的任务,特提出今后五年的工作意见。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军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指导,瞄准“两场”的发展和需要,紧密结合我国军事经济改革的实践,发挥军事经济研究中心的群体力量。加强军事经济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把军事经济理论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促进我国军事经济建设眼务。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  4月 2 3至 2 5日 ,第五次全军军事科学研究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 ,主要是总结“九五”期间的军事科学研究情况 ,部署“十五”期间军事科研任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出席会议并强调指出 :江主席关于军事科研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 ,是对毛泽东和邓小平关于军事科研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是新形势下我军军事科研工作的科学指南。张万年首先代表江主席和中央军委 ,向辛勤工作在全军军事科研战线上的同志们 ,表示亲切的问候 !他说 :“九五”期间是军事科学研究事业迅速发展的五年。全军坚持以毛…  相似文献   

20.
国防科技与军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防科技与军事匡兴华国防科技与军事是密切相关的两个领域。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军事上的需要促成了国防科技领域的形成与发展;国防科技的发展为军事提供所需要的物质技术手段,在此同时还会促使军事领域不断发生变革,甚至导致出现军事革命;军事上的变革和战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