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罗贤华  陈其忠 《国防》2008,(10):47-47
江西省玉山县,历来崇文尚武,人才辈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县里因出了6名院士,310名博士,1200多名硕士,拥有"一村一博三硕"而声名鹊起,被誉为"中国博士县"。前些年,由于受市场经济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特别是由于高校持续扩招、高考升学率连续攀升,就业门路拓宽、社会多渠道办学等情况,致使选送高素质兵员难度加大。  相似文献   

2.
古城河间地处畿南要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古老的传统造就了河间人民崇文尚武的品质。如今,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经济发展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同样硕果累累,多次受到上级的肯定和表彰。成绩的取得与市委书记、市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冯耀武"心系国防、情凝武装"是分不开的。"抓武装必须懂武装"作为党管武装的"第一责任人",冯耀武坚持每季度到人武部召开一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认识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的基本路径.宗教传统、尚武传统、实用主义、个人主义等传统构成了美利坚民族文化的主体内容. 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认为,人类"极度依赖于超出遗传的、在其皮肤之外的控制机制和文化程序来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他把这种现象称为文化的"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4.
从骨子里看,俄罗斯民族的大国意识才是左右其国家与民族思维的根本原因。俄美冲突只不过是结束了短暂的"蜜月期"而进入"冷和平"的"摩擦期",双方都不会也不愿意回到"冷战"时期。  相似文献   

5.
新的历史条件下,武警特色先进军事文化建设要着眼部队接触社会广泛、价值观易受影响的特点,打造"忠诚文化",铸牢官兵理想信念;着眼部队任务繁重、考验严峻的特点,弘扬"尚武文化",培育官兵战斗精神;着眼部队类型多样、职能各异的特点,构建"行业文化",引导官兵精武强能。  相似文献   

6.
一片红色的土壤能够走出千百位英烈,自有它的理由。它可能体现在地方文化的"崇文尚武",可能体现在对先烈事迹的尊崇,可能体现在对烈士遗属的关怀和敬重。曾走出近千名烈士的湖南新化县可能只是中华大地英雄土壤的小小缩影——"你们活着是为了人民而活着,他们柄牲是为了党和国家而柄牲,你们的名字和光辉形象,为新化人民矗立起了一座无价的丰碑!"高亢振奋的国歌声响起,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少先队员举起右手庄严宣誓铿锵的誓言像春雷一样响彻在三湘大地。2014年的9月30日,在国家首个烈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清政府通过颁发"癸卯学制",提出在各级各类学校实施"兵式体操",从而开启了近代中国学校国防教育制度化建设的先河。这不仅是当时军国民教育思潮的发展所致,反映了尚武爱国教育理念在学校的推进落实,而且为民国初年"军国民教育"方针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8.
罗亚明 《国防》2001,(2):25-26
尚武,即崇尚武事。在现阶段,国民的尚武意识集中表现为对军队、对军人的尊重和热爱,对国防活动的热情参与,以及对相应国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尚武意识往往是实现国家意志、净化民族品质的有力武器。因此,尚武意识的强弱,也就成了衡量民族兴衰成败的重要指数。在当前和平与发展的环境中,进一步强化国民的尚武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和平建设时期,没有战争年代那种剑拔弩张、  相似文献   

9.
西夏党项族尚武精神的形成,是与生存的自然环境、生产的方式和军事斗争的需要分不开的。正是由于尚武、重勇,使党项族在同大自然、各部族的征伐抵抗中,从弱到强,在严酷现实中发展、壮大,形成了无畏、不屈的民族性格,即使西夏中后期屡经改革、变动,但党项族的尚武传统并没有因为年代之久远、政权之嬗变而退化,自始至终存在。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英雄民兵班"组建于1953年,是以著名归国华侨、"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百位人物"之一,八路军120师独立骑兵营教导员、抗日民族女英雄李林烈士的名字命名的女子民兵班。该班组建以来,始终高举旗帜,听党指挥,把弘扬李林烈士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作为建班之魂,把崇军尚武、爱岗敬业作为立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重新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中国民族文化整合的特点;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创新与重建的有关理论问题,提出了民族文化创新是主动回应文化全球化,实现中国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巍巍太行山,淙淙滹沱河。在胜利之城石家庄,有这样一所新型初级任职院校,它是全军唯一一所机械化步兵学院,它"面向机械化部队办学、面向信息化战场育人",它秉承"做抗大传人、当铁骑先锋"的校训和"勤学苦练、崇德尚武"的学风,它弘扬"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奉献精神。在这里,有"新时期爱民模范"张金垠,作家莫言曾为其作文《水中之鱼》;有全军院校文化工作课教学评比一等奖获得  相似文献   

13.
80年沉沦,80年奋起。迎着21世纪的朝阳,回眸160年风雨沧桑,1919年的"五四"运动奇峰突起,以深厚的民族底蕴、强劲的时代旋律、不屈的战斗精神,筑起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巨大分水岭,成为中华民族由沉沦到奋起的伟大转折点,构成现代中国的脊梁。"五四"精神是爱国的精神,面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和又一次亡国灭种危机的迫近,"五四"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主题演绎到极致:历史的目光第一次投向了工农大众,中国救亡运动第一次由工人阶级担纲。在爱国的旗帜下,学生、工人、农民、商人开始汇聚成改变历史的力量,汇聚成中国崛起的强大动因。"五四"精神是开放的精神。从欧美到亚非,从西方到苏俄,"五四"用空前广阔深邃的目光探寻着救国救民的真理。马克思主义的成功引入,使"五四"拥有了把握世界历史脉搏的强大能力。从  相似文献   

14.
<正>如果说菊花象征的是某种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代表的则是顽冥不化地崇尚由这种精神带来的道德优势和力量。从书中可以看出作者着重强调了日本这种矛盾性格来自三个方面的原因:日本人的"等级观念"、日本人的"情义观念"和"羞耻观",以及日本社会是如何训练、培养和继承这些民族特性,并在社会生活和国际斗争中加以运用的。  相似文献   

15.
<正>有一种力量,是精神。根系汉阳兵工厂的中国兵器江麓集团,1958年从湘西大山深处走出,扎根于一代伟人毛泽东故里湖南湘潭这片红色沃土。传承着民族工业崛起的血脉,坚守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人民兵工精神,沐浴着"敢为天下先"的湖湘文化荣光,铸就了江麓"服务现代国防、建设美好家园"的历史担当与社会责任。一代代江麓人如一颗颗燎原的火种,将人民兵工的不朽精神和优良传统一脉相承传下来。  相似文献   

16.
日前,一名基层武装部长因借口地方事务忙而延误民兵防讯演练,县人武部迅速启动问责机制,责令该部长停职检查。今年以来,河南省淅川县人武部严格推行武装工作问责制,"问"出专武干部工作压力,"问"出一片尚武新风气。据了解,以前由于武装工作考评机制和责任机制不完善,一些专武干部热心于完成地方工作而把武装工作当"兼职",影  相似文献   

17.
正我们的事业需要更多的青少年奔涌出热爱国防、献身国防的无私情怀,积极地投身于这个伟大的事业之中。春江潮涌连海平,夹岸飞花细浪生。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在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日子里,由中国"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和相关单位联合承办的"两弹一星文化传承+海陆空天电·高新武器主题体验"项目,首次在第十二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展出。这是爱国主义教育、国防科技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深入挖掘当代中国精神传承与文化内涵,使之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的文化创  相似文献   

18.
任何理论,包括军事理论,都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是民族心理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表现。而文化,实质上就是人的外化,是对一定的历史、地理和人类种群深层状态的反映。文化是决定一个民族如何对待战争的主要因素,包含着构成一个民族的基本要素,并赋予这些要素明显的民族特征。作为美国军事文化的军事理论正是美国军人的“外化”,彰显着美利坚民族的独有特性。  相似文献   

19.
准确认识“红色资源”的丰富内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实 《政工学刊》2005,(12):23-23
首先,从“红色资源”的形成过程中把握其范畴。中华民族具有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根本特征的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这种民族精神进一步升华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崇高的爱国主义、坚定的政治信仰、无私的奉献精神、革命的英雄主义等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支柱的观念体系。以这种观念体系为价值核心的文化体系就构成了“红色文化”,而承载这些“红色文化”的物质总和,就形成了“红色资源”。由此可见,“红色资源”是由精神内核和物质载体构成的“红色文化…  相似文献   

20.
近代日本对外侵略扩张过程中,日本为何最终选择"南进政策"而放弃动议一时的"北进政策",至今仍是学术界热议的话题。从当时的决策主体陆海两军考察,日本对战略方向的选择与当时陆海两军基于各自利益和战略考量不同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