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苦难是数不清的、算不完的,但其中大的几笔,有据可查。大军入侵帝国主义奉行炮舰政策,入侵我国大都是从沿海登陆的。从1840年3月英帝国主义进攻广州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至1950年1月美帝第七舰队陈兵台湾海峡,先后有11个帝国主义国家,1000多艘舰船从海上侵入我国,大规模的就有85次之多。其中日本单独入侵29次,英  相似文献   

2.
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是美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海军战略理论家之一,他提出的“海上实力理论”,为美国和其它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海洋乃至世界霸权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帝国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汉1840年9月27日出生于纽约州的西点,是爱尔兰移民的后裔。1856年进H安那波利斯海军学院学习,美国内战期间在海军服役。内战结束后,他乘“易洛魁”号蒸汽帆船作了为期三年的亚洲之行,这使他眼界大开。1884年他到新组建的海军军事学院任教,担任海军战略及战术课程和海军史课程的教学,1886年任海军军事学院院长。在海军军事学院…  相似文献   

3.
我国海上执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海上执法战略,是对国家海上执法工作全局的筹划和指导,从属于国家海洋发展战略.针对我国海上执法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我国未来海上执法的战略任务、应采取的战略方针和手段,探讨提出了我国海上执法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4.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在海上战略方面,初期学习马汉的理论,为此翻译了不少马汉的著作。出于国防需要,日本在东京建立了自己的海军参谋学院,逐渐创立日本海军作战的理论和原则。在这期间建立日本海军战略理论的重要人物有佐藤铁太郎、铃木贯太郎和秋山真之。他们三人思想的形成主要受日本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日俄战争胜利的影响。他们倡导的战略理论整整统治日本海军的战略战术达30年之久,其中包括1941—1945年的太平洋战争。在这三个人当中,秋山真之的理论更富吸引力,对日本的海军和海上作战的战略影响较大。如果说日本曾经产生过海军战略家的话,毫无疑问应该首推秋山真之。秋山真之(1868—1918年)生于日本的四国。那时日本开始明治维新,正向近代化的资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战略形势的发展,中国海防使命任务演变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以依托岛岸防御帝国主义集团来自海上的侵略为核心;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后期,强调在更大纵深内防御来自美国和苏联的海上入侵,同时维护国家岛屿主权和海洋权益;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重点转向维护海洋领土主权和权益,同时加强管理职能;90年代以来,着眼应对海洋方向多种安全威胁,防卫与管理并重,任务空间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6.
交战一方运用海上力量在预定时间内取得的对一定海洋区域的控制权。目的是消除预定海域内可能对己方的威胁,使己方获得海上行动自由,能有效地利用海洋进行政治、军事和经济活动;必要时剥夺敌方制海权,阻止其利用海洋,使敌方海上行动受到限制。根据控制海洋区域的目的和范围,可分为战略制海权、战役制海权和战术制海权。 战略制海权 指在整个海上战争期间或战争某一阶段,为顺利实施战争或战略  相似文献   

7.
2007年10月17日,在美国罗得岛州纽波特海军战争学院举行“国际海上力量”的研讨会上,美国海上力量的三巨头——海军作战部长、海军陆战队司令和海岸警卫队司令共同宣布了美国最新的海上战略,该战略被命名为“面向21世纪的海上合作战略》。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由美国的海上力量——海军、海军陆战队和海岸警卫队联合推出的关于保卫美国本土和海外利益的共同战略。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是一场帝国主义强国侵略半封建半殖民地弱国的战争,也是一场弱国打败强国的战争。这一战争的胜利,与毛泽东英明的国际战略理论密切相关,研究这一时期毛泽东的国际战略必须搞清它的理论支点。   一、 科学地认识中国的国际地位   20世纪 30年代,中国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而世界范围内的主要资产阶级大国已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日本由于其自身的历史和时代条件,则成了一个具有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毛泽东在《论持久战》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文中,对中国的国际地位特别是和日本进行了科学的比较…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海上方向总体形势比较复杂,"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发展和未来,面临海上局部战争呈现出新情况、新特点.加强海上方向战略布局问题研究,为适应我海上军事力量和规模调整改革,稳步实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1937年,华北。震惊世界的“七·七”事变爆发了。日本帝国主义以灭亡中国为目的,公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其战略是:兵占平津,控制整个华北后,在陆路,以六个师团兵力沿铁路南下,进攻华中;在水路,充分发挥其绝对优势的海上军事力量,在中国沿海、长江沿岸水域作战,企图以东方华都——大上海为切入点,大规模登陆作战,然后兴兵溯江西犯,  相似文献   

11.
韩鹏  姜玉朗  贾利 《国防科技》2008,29(3):88-91
文章介绍了美国新的海上战略的内容、特点及产生原因,并评析了被命名为“面向21世纪的海上合作战略”合作的实质。  相似文献   

12.
海上封锁作战是指军队为控制某一特定海区和海上通道,在一定时间内持续阻断敌方海口、海岸、岛屿或海域与外界的海上联系的作战。它能够使敌人经济崩溃,民心动摇,士气瓦解,迫敌就范,从而实现自己的战略目的。从战后局部战争和重大危机来看,以封锁作战来实现本国的政治目的或战略企图,已成为各国最常用的手段,几乎每场局部战争中都存在规模程度、时间长短不同的封锁作战,其中最突出的是英阿马岛战争和海湾战争。研究战后局部战争中的海上封锁作战及其特点、作用,对于我军未来的海上封锁作战,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一、马岛战…  相似文献   

13.
概述海上战略核力量是美国国家战略核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战略威慑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海上战略核力量主要是指采用潜射方式的战略弹道导弹。“三叉戟”导弹是美国现役的潜射战略弹道导弹,历经发展,它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印度海军实力增长迅速,不仅已遥遥领先于南亚诸国,在世界上也是一支实力强劲的海上力量,具有较强的海上和空中机动作战能力。然而,出于维护南亚海上军事强国、成为世界级军事强国的战略野心,印度近来持续加大投入,从各个方面加强海军建设,以不断提高其海上作战实力。  相似文献   

15.
海上封锁是指己方军队控制特定海区或海上通道,隔绝敌方海岸、岛屿同外界联系的作战。海上封锁始于古代海战,是一种重要的海上攻势作战样式,目的是限制敌方舰船机动,切断敌海上交通运输,孤立敌某一海区或岛屿的兵力集团。按范围,分为战略性海上封锁、战役性海上封锁和战术性海上封锁;按程度,分为全面海上封锁和局部海上封锁;按行动距离,分为近距离海上封锁和远距离海上封锁。阻塞敌方进入海洋通道和封锁海峡是当代海上封锁的重点。回顾近年来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与地区性武装冲突,海上封锁作战行动已经发展成为可以达成战术、战役、战略多种目的,水面、水下和空中多维一体化封锁,拥有封、打结合的多种形式,近、远  相似文献   

16.
<正>大西洋海上战略通道争夺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英美同德国围绕保卫海上交通线和破坏海上交通线展开了激烈争夺。德国力图通过绞杀英国海上交通线的方法迫使英国屈服,英国则竭力保卫海上生命线。为达成既定的战略目标,战争双方都竭尽全力。战争以英美取胜,德国战败,英美最终赢得大西洋海上战略通道的控制权而告终。  相似文献   

17.
田原  胡红伟 《军事文摘》2023,(21):61-66
<正>大西洋海上战略通道争夺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英美两国同德国围绕保卫海上交通线和破坏海上交通线展开了激烈争夺。德国力图通过绞杀英国海上交通线的方法迫使英国屈服,英国则竭力保卫海上生命线。为达成既定的战略目标,战争双方都竭尽全力。战争以英美取胜,德国战败,英美最终赢得大西洋海上战略通道的控制权而告终。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与海上安全紧密关联,当前海上安全形势出现复杂性和不确定因素,对此,我军特别是人民海军要有效履行历史使命,确保海上安全,为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保证.  相似文献   

19.
海上封锁是英国的一项传统军事战略。该战略主要是利用其海军优势,设法切断敌对国家的海上供应来源,在避免与敌发生直接而猛烈的军事冲突的情况下,以经济封锁扼杀敌国来达到战争目的。出于其地理位置和殖民帝国利益的考虑,英国在历史上曾经广泛运用这一战略,并取得一定的效果。随着现代战争的发展,传统的“海上封锁”战略被赋予诸多的新内容,“封锁”一词已无法涵盖其本身在现代总体战中更为宽泛和积极的意义,英国遂于 1936年改称其为“经济战”。   一、二战初期英国采取经济封锁战略的原因及其实施情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海上执法力量的整合与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行的海上执勤执法体制存在种种弊端,国家迫切需要建立一支近能管理、远能维权、平战结合的海上执法力量及其管理机构,以此来抵御非军事入侵、维护海洋权益和实施海洋管理。运用科学发展观和比较分析法,提出从战略发展、与国际接轨、依法治国和整合成本四个方面,构建我国以海警为主的海上执法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