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近几年来,在国防和军事经济理论研究中,有的同志提出了“增殖型国防”的发展道路。这一理论观点一提出,便在军事经济理论界和国防经济学的研究中,引起了很大反响。诸多报刊就这一问题展开鸣辩,不少学术研究单位就这一问题进行理论研讨,  相似文献   

2.
实现国防现代化,必须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防发展道路,这是人所共知。但是,我国的国防发展究竟是怎样的,则是尚待回答的问题。一切关心国防建设的人们都在对此进行认真的思考。一些同志在探讨中提出我国国防建设应走“增殖型”的道路,其开拓精神是值得赞尝的,但有些地方有失偏颇。在此,笔者谈些看法,愿得到指正。一“增殖型”国防论者指出,以往的国防费用是纯消费的,因而以往的国防为“消费型”国防。现代国防不仅应该消费而且应该创造巨大的经济上的收益,因而可称之为“增殖型”国防。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一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围绕“增殖型国防”问题,在军事经济理论界展开了争论。主张建立“增殖型国防”的同志认为,“从经济角度看,我们的国防发展战略最核心的问题是建立一个增殖型的国防”;“国防投入在宏观上实现巨大经济增殖是完全可能的”,“现代国防有着巨大的潜在动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有力杠杆”;增殖型国防的理  相似文献   

4.
一、什么是分歧的根本点? 近年来,有些同志著文提出“增殖型国防”的观点,在理论界和军事经济部门普遍引起了关注和争论。笔者注意到:争论大多表现在“增殖型国防”能否建立起来或国防系统整体增殖的可能性,而对“增殖”一词的讨论似乎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笔者认为:引起争论的根本点是如何理解“增殖”的含义,如何界定“增殖”。把这个关键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我国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改革中,军事理论界有的同志提出了“增殖型国防”的观点,并很快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许多同志纷纷发表文章展开讨论。有的文章把这种观点说成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发展模式,甚至提出要使国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笔者认为:“增殖型国防”的观点不仅其概念在逻辑上不能成立,而且从本质上讲它不能增殖,不利于国防建设。下面就此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增殖型”国防是指与纯消耗型相对应的一种国防经济发展模式,但“增殖型”国防不等于要求所有的军事投入和军事活动都增殖。为“增殖型”国防正名和重提“增殖型”国防,目的在于探索军民兼容、高军于民的国防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当前,着重要通过“两个转制”、“两个转化”和“两个市场”来进一步形成“增殖型”国防的经济机制。  相似文献   

7.
国防科工委技术基础局局长金朱德同志是“增殖型国防”论的倡导者之一。最近,我到京拜访了他,谈到了本刊“增殖型国防”的专题讨论,简要笔录如下: 戴:“增殖型国防”专题讨论从去年第二期起,已连续发表了四期,引起军内外读者的关注。但就已发表的论文看,对“增殖型国防”论持否定态度的居多,有一边倒的现象,你对这场讨论怎么看? 金:最近一个时期,“增殖型国防”问题成了军事经济学研究争论的一个热点,有不同的看法,在刊物上平等的开展讨论很  相似文献   

8.
当人们围绕着国家现代化这一基本国策来思索国防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时,应该反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实现经济、国防、科技和社会四位一体,共同发展,兼容促进的良性循环系统,使得国防建设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而不是负担;使得高、精、尖的军事技术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大有作为,而不仅仅局限在国防系统,从而变纯消费型国防为“增殖型”国防。  相似文献   

9.
杨永良同志在《中国模式:“短缺自补”型国防发展途径》一文中,指出了“增殖型”、“一军两制”、“效益型”、“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等国防论之不足取,提出了“短缺自补”型国防论,并认为“这是中国国防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前“四论”,我没有细读原文,暂且苟同于杨永良同志的分析评说,但对“短缺自补”型国防发展途径不敢苟  相似文献   

10.
在国家加速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国防费不可能有大的增加的条件下,国防现代化建设将怎样进行?几乎是每一个军队和地方关注国防建设的理论工作人员和实际工作者都十分重视的问题。近年来,从事国防经济学研究的同志们所进行的“关于增殖型国防”的学术研讨,正是对国防发展的道路所进行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1.
《增殖型国防的发展道路》一文,主张“以国防需要的高技术产业为核心,以军品生产为领头”,使“国防经济融于国民经济之中”,达到“各类社会产业军民兼容”。这无疑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处理国防与国家现代化相互关系的模式。反复拜读后深受启发,现结合本人所看到的我军一些经济活动,就国防经济兼容体制的增殖功能问题补  相似文献   

12.
关于“国防经济学”和“军事经济学”,两种称谓都在沿用和流行,分别见诸于报刊和出版的专著中。主张叫“国防经济学”者和主张叫“军事经济学”者各有其理,认为混淆不得。则有第三者认为大同小异,并不相悖,可以并行和通用。到底如何称呼好?这个争论已有些时日,但谁也没有说服谁。看来,这种现象还要延续下去。下面请几位同志笔谈,以使我们对这个争论有些了解。  相似文献   

13.
当人们围绕着经济建设和国家现代化这一基本国策来思索国防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时,反复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实行经济、国防、科技和社会四位一体,建立共同发展、兼容促进的良性循环系统,使得国防建设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而不是负担;使得高精尖的军事技术在现代化进程中大有作为,而不仅局限在国防系统,从而,变纯消费型国防为增殖型国防。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以新技术群的崛起为核心的科技浪潮,正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使得从活动到结构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动荡、发展、强化的巨变时期。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里,如何采用理想的方法抓住  相似文献   

14.
"军事经济"与"国防经济"异同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军事(国防)经济研究进展很快,出版了一批军事(国防)经济专著,发表了一批军事(国防)经济论文.从这些专著论文对概念的使用看,有使用“军事经济”的,也有使用“国防经济”的,从这些专著论文所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看,似乎又大同小异,并不相悖,致使一些同志认为“军事经济”就是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有一些文章力图用某种“增殖型国防”观点作为总结国防建设历史经验、分析国防建设现实问题的认识工具,它将现实国防建设中许多性质不同、因而需要具体分析和加以区别,并运用不同方法去解决的问题或矛盾,统统纳入没有建立“增殖型国防”这个范畴中去。这样做,不但无助于认识国防建设现实,解决问题,反而由于混淆了不同性质的矛盾从而给国防建设目标造成一定程度的思想混乱。仅从这一点就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以马列主义军事理论为指导 ,在深入分析世情、国情、军情的基础上 ,着眼于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实践 ,提出并解决了和平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系列根本问题 ,开辟了一条和平时期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道路 ,形成了和平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在军事领域的展开,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它深刻反映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的新要求,集中体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军事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把握和创造性运用。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对发展国防经济十分重视,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国防经济思想,提出了国防经济发展的新的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一是确立了“大国防观”的战略思想;二是提出了“科研先行”的战略措施;三是坚持了“国富才能兵强”的战略道路;四是制定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它深刻揭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客观规律,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军队、怎样建设军队,未来打什么仗、怎样打仗的基本问题,是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科学指南。同样,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创新发展,也必须坚持以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根本指针。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末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革命席卷全球,一场信息时代的军事变革初露端倪。信息化是当代科技革命、社会变革的推动力,也是新军事变革的本质和核心。现代战争形态正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在这一大变革的背景下,认真分析研究世界新军事变革给我国国防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尽快转变国防经济建设思路,积极探索实现国防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道路,是当前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一、世界新军事变革给我国国防经济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兴起,使我国国防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全方位的严峻挑战。1.观念上的挑战。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从安全观念到战争形态、作战方法、制胜理念等都对传统的国防理论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必将导致国防和军事思想的重大转变,从而提出了我国国防经济建设如何适应新军事变革迅速发展、加快创新国防经济建设理论的重大课题。从安全观念上看,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在经济、金融和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经济安全特别是信息安全问题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将与日俱增。在未来战争中,对敌信息系统发动攻击,可使敌经济和军事系统陷于瘫痪。同样,敌对我经济和军事信息系统的渗透和打击也将产生比一般的军事打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