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8月26日星期二晴前天上午,三师五○团十连职工吐鲁洪江·阿不都克里木赶到连部,"兼职翻译"连队会计买吾兰·木合塔尔带着他来到我们工作组宿舍,希望工作组能帮他解决遇到的麻烦。原来,吐鲁洪江·阿不都克里木的两个孩子均未上户口,五○团派出所要求出具孩子父母的户籍证明和其它相关证明材料才能办理落户。吐鲁洪江·阿不都克  相似文献   

2.
进入3月底,巴里坤的气候变得温润了许多,到拉提汗·乌鲁木汉也开始着手准备着他的"富兴古丽烤肉店"的开业事宜。到拉提汗·乌鲁木汉是十三师红山农场牧二连的一名职工,年近50岁的他依靠这些年来国家和兵团的好政策,从过去给别人代牧、居无定所,到如今  相似文献   

3.
2月20日,司马义·依力牙孜指着远处的防风林带对我们说:"知道吗?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连队的沙包都绿起来。"27年,种下了近4万棵树都已成活,这在极端缺水的哈密地区可以说是个奇迹。创造这个奇迹的人就是一位年近七旬的维吾尔族老人——司马义·依力牙孜。司马义·依力牙孜是农十三师黄田农场三连的退休职工,一辈子生活、工作在三连的司马义·依力牙孜对三连有着深厚的感情。多年前,黄田农场三连四周都是沙漠,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水在这里是最珍贵的。一到刮风时节,黄沙吞噬农田,职工们很难致富。看到这种状况,司马义·依力牙孜决定承包荒漠,种植树  相似文献   

4.
正"我是一名法官,我的任务就是维护国家利益,执法为民。"这是三师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三师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莫合特·吐逊常说的一句话。32年前,21岁的莫合特·吐逊怀着对司法工作的热情和敬畏到三师图木舒克垦区人民法院担任书记员。做一名职工群众满意的法官,便成了他一生追求的目标。32年来,他从书记员逐渐成长为基层法院人民法庭庭长、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用法律武器维护着祖国的边疆稳定和职工  相似文献   

5.
正他个头不高,只有一米六三,看起来却异常干练。银色的眼镜框下,一双大眼睛在略显黝黑的脸上显得格外有神。他就是三师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三师中院)党组成员、一副院长莫合特·吐逊。1982年,从小就对法律有着浓厚兴趣的莫合特·吐逊,被选调进三师图木舒克垦区人民法院担任一名书记员。那一年,他21岁。上班前,同样做过法官的父亲吐逊·库尔班给他讲了一番话,其中有一句他至今记忆犹新:"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政治立场要坚定,理论功底要深厚,业务能力要出色。"32年来,这句话烙在了他心里,也落  相似文献   

6.
讲述2月3日,笔者走进十三师火箭农场五连退休职工苏来满·依力牙孜家中,他正和老伴兴致勃勃地聊着天。屋内整洁温暖,和室外的天寒地冻相比俨然是两个世界。"如果没有师、团场这些助残、扶残的好政策,真不敢想象我们家现在的日子会过成什么样……"苏来满·依力牙孜一边给笔者沏茶一边感慨道。苏来满·依力牙孜本来有一个幸福的5口之家,一个儿子、一对双胞胎女儿让他很是满足。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两个双胞胎女儿先后在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7月10日星期四晴上午9点半刚吃过饭,我正站在连部大院欣赏自己亲手种的已经出苗的辣子和西红柿,就听到有人喊:"道路开始修啦,以后我们再也不用‘吃土’了。工作组亚克西,热合买特(工作组好,谢谢)!"我抬头一看是三师五○团六连职工艾力·买买提他走到兵团司法局"三民"活动工作组住五○团六连组长彭涛面前,紧紧拉住了他的手。  相似文献   

8.
正三师托云牧场的吐尔买买提·马提是一名普通的柯尔克孜族牧工,他守护祖国西部边防线32年,行程近13万公里,穿坏了400多双鞋,有25个古尔邦节、春节他没跟家人团聚……护边使命代代传承回想自己的护边人生,吐尔买买提·马提说:"我们巡护就是放哨、站岗,我们巡逻就是守边防,这是我们兵团人的责任。"而提起自己守边的初衷,吐尔买买提·马提说都是受祖辈们的言传身教。吐尔买买提·马提的祖辈们都生活在  相似文献   

9.
"工作千难万难,心有职工就不难,能给牧场职工群众办点事儿是我的幸福。"在十二师一〇四团牧一场党支部书记恰依扎·阿布力孜心里,时常揣着这句话。记者初次见到恰依扎·阿布力孜,感觉他更像一位淳朴随和的牧民,56岁的他由于常年的操劳,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恰依扎·阿布力孜在牧区工作了42年,不仅帮助牧区职工群众解决了饮水安全、生活用电等难题,还积极引导职工转变观念、运用科技勤劳致富,使当地  相似文献   

10.
正三师托云牧场位于喀拉昆仑山北端,天山南麓,西北与吉尔吉斯斯坦接壤,边境线绵延240公里,属于高寒山区,海拔高度为2147米至4391米。买买提江·塔塔依便生活在这里,任三师托云牧场卫生院院长。买买提江·塔塔依,是一名柯尔克孜族医生,从医16年来,工作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视病人为亲人,一年365天,他几乎没有休息日、没有节假日,每天至少接待30个病人,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托云牧场点多面广线长,他走遍了每一个  相似文献   

11.
二师二二三团园二连有一位普通的维吾尔族职工,多年来与各民族职工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在他的影响下,这个连队各民族职工之间互相帮助,共同发展,他就是吐洪·吾守。1980年参加工作的吐洪·吾守,30多年来目睹了连队发生的变化,生活越来越好的他,越来越感觉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他说:"正是有了民族团结的好局面,才有了我们各族职工的幸福生活。"2011年,在二二三团鼓励少数民族职工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优惠政策的形势下,  相似文献   

12.
正2011年,兵团完成无电地区电力设施建设工程项目7个,总投资1.12亿元在明亮的灯光下,玉赛英·吐尔洪正做作业。他是农一师4团双语中学的学生,今年读三年级。此刻,他正享受着"户户通电"工程带来的光明和便利。"以前全是点着煤油灯,天一黑啥都看不清,现在我们都用上电了!"15连职工阿里根·木沙说。  相似文献   

13.
正4月22日,95岁的老军垦李宝山和83岁的退休职工周美清站在小院里,神态安详地看着艾合买提·玉素甫给枣树施肥。"老姐姐,虽然这两天天气不太好,你家的枣树有艾合买提·玉素甫的精心管理,秋天一定会结出又大又红的大枣的!"聚拢在小院里的几个老姐妹对周美清说。"我‘儿子’艾合买提·玉素甫功劳可大了。刚开春,艾合买提·玉素甫来看望我们时,发现院里的枣树缺肥了,就用三轮摩托车运来了两车农家肥,这不他正给枣树施农家肥呢。"周美清满脸自豪地回应。  相似文献   

14.
坚守的承诺     
正为一个承诺坚守6年,值吗?答案不一。杜辉却非常坚定,他说——值!2007年底,卡咎河边防连水电技师提前复员,团领导临阵点将,让在机关当电工的下士杜辉上山救急。卡咎河水电站,是上级为解决连队工作和生活用电而建的,上世纪80年代,两台64千瓦的水力发电机,就在荒野的连县级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卡咎河谷扎下了根。上山那天,团领导问杜辉有什么困难,要求没提、困难没说,他只脱口而出,立下了个"军令状":"保证不因河流冰封断水、机器故障停电!"没想到,卡咎河真远——离温泉小镇都有80多公里,电站又是连队的独立点位;也很偏——除了候鸟一样的牧民,难见其他人烟。更要命的是,那鬼地方天天刮大风,光8级以上大风每年有100多天,连夏天都要穿绒衣。当天,杜辉住进了电站。夜里,机器的轰鸣声和哗哗的河水声让他烦躁不安,夜里两点钟,杜辉才迷迷糊糊地入睡。半夜,突然风起。大风好似一只巨手把铁皮门窗推得"叭叭"作响,睡梦中的杜辉惊得"妈呀"一声弹了起来,接着,鬼喊魂叫的风声让他毛发根根竖起……那一夜,杜辉在惊恐中等候天亮。  相似文献   

15.
采访时间:2012年12月10日至11日今年,老天爷没少眷顾农十师一八一团,呼呼啦啦已经下了六七场大雪。职工们高兴地说:"明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哩!"细微之处见变化。前不久,记者再次踏访这个团场,感受过去一年来发生在职工们生产生活中的点滴变化。认准"西葫芦"不放松来到苛苛苏社区十四连职工马银山家时,他正端坐在桌子前面,一边喝着茶,一边看着书。  相似文献   

16.
他从可克达拉草原走来,在兵团片片绿洲都留下了坚实的足迹。"雪克然提"维吾尔语意为"荣誉",在23年的法官生涯中,雪克然提·吐尔地尤夫以其忠实的承诺,护卫着法律天平的公正。"时间对我来说  相似文献   

17.
"虎班长"不姓虎,只因他虎背熊腰、威如猛虎,又是"猛虎连"的标兵班长,遂有此美誉。驻滇某装甲团装步三连曾被中央军委授予"猛虎连"荣誉称号。作为"猛虎连"一员猛将,"虎班长"可不是浪得虚名。初春,滇西某训练场上,该团正集中全团骨干组织"射击教学法"演示。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只见"虎  相似文献   

18.
正基层故事JICENGGUSHI"已经不记得有过多少次,我和妻子一起站在团里的楼房前想:什么时候我们也能住上楼房?"2月15日,面对笔者的采访,农七师一三○团三连职工刘飞如是说。今年39岁的刘飞是河南省项城人。1993年,刚满20岁的他来到农七师一二五团十九连工作,在那里结识了当地姑娘李新华,1995年两人结婚后,一起来到一三○团三连承包土地。没有婚房怎么办?当时连队领导给他们分配了两间土坯房,夏天漏雨,冬天冻人。那时,三连的职工惊奇地发现,刘飞家房顶上有一口锅,原来是房  相似文献   

19.
尊重干部,以情带兵,温战超从来都是只做不说,他在战友们心中是一位响当当的"金牌"班长。在沈阳军区外长山要塞区某海防团炮兵三连,只要提起温战超这个名字所有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连队主官说:"有温战超在,连队的事少操心一半。"战士们说:"温战超是我们的主心骨,我们都愿意跟着他干!"但是温战超自己却说:"我是一个战士,  相似文献   

20.
"巴依兰·木塞提去年年底搬新家啦!"听到这个消息,笔者迫不及待地赶去巴依兰·木塞提位于四师六十六团阳光花苑小区内的新楼房参观。"能重见光明、住进楼房,这在以前,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竟然都变成了现实,以后我要生活得更好,回报那些帮助过我的人!"巴依兰·木塞提感慨地说。巴依兰·木塞提是六十六团二十连职工,今年30岁的她从13岁就患上了眼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