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上世纪60年代初,郭沫若访问兵团写了《满江红》,其中写到:"保卫边疆,看军垦英雄气概。使戈壁化为绿洲,汪洋如海。"兵团在创造世界上最大的人工绿洲的同时,也创造了如汪洋大海般广阔的文化绿洲。兵团的文化绿洲播撒的是井冈山、南泥湾的种子,传承的是井冈山精神、南泥湾精神,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兵团文化和兵团精神。文化团长→文化兵团早在南泥湾大生产时期,三五九旅七一九团团长张仲瀚就有"文化团长"的美  相似文献   

2.
正来兵团工作已有15年,接触最多的期刊是《当代兵团》。它是我思想上的指明灯,陪伴我走过春夏秋冬。《当代兵团》每期都会给我带来惊喜,大量的知识提高了我的能力,丰富了我的人生。尤其是每期的"辉煌60年"栏目,让我了解兵团人在峥嵘岁月里艰苦奋斗、创造辉煌的历程同时,也给我巨大的勇  相似文献   

3.
正我1995年才随父母从内地来到兵团,对兵团历史知之甚少。这些年在团场工作、生活,也阅读了一些相关书籍,对"兵团精神"内涵有一定的感受和了解,但心里总觉得缺了点什么。近日读到《当代兵团》新开的"辉煌60年"和"老兵列传"栏目,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里,了解过去的兵团,知道了今天的绿洲和良田,是由老一辈军垦战士用鲜血、汗水和青春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当代兵团》已经成为我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中"老兵列传"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栏目,质朴的老兵、伟大的时代、感人的故事使"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千万里,屯垦在天山"的老兵形象跃然纸上,也让这些即将被岁月淹没的记忆永远地铭刻在每一个兵团儿女的心中,  相似文献   

5.
每次拿到《兵团建设》,我首先要翻看的就是"兵团档案"栏目。不久前,我读了好几遍《横穿大漠屯垦和田》,文章中的老部队,就是农十四师四十七团的前身。60多年前,1800余名战士为了解放和田,为了祖国的嘱托,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行军纪录。他们凭着"南泥湾精神",将一道留在和田的命令执行了半个多世纪。他们艰苦奋斗、努力开拓,把昔日的戈壁变成了良田,把荒漠变成了绿洲。文章中每个主人公的事迹  相似文献   

6.
正我是《当代兵团》的忠实读者,每每拿到新一期的杂志,我都细细品读。在"辉煌60年"栏目中看到《同在一片蓝天下》这篇文章,细细读来感触很深,我看到了第一批进疆解放军战士的爱国情怀和平定匪患的坚定信念;看到了兵团人为捍卫祖国领土和主权的流血牺牲;看到了老一辈兵团人建设边疆"赤手开天地,大胆易沧桑"的无限豪情。如今兵团发生了  相似文献   

7.
正2008年大学毕业来到兵团工作后,我才开始接触《当代兵团》,我很喜欢读杂志上的"屯垦史话"、"兵团档案"、"老兵列传"等栏目,老一辈军垦人那种坚忍不拔、艰苦创业的精神让我看完之后深受感动。上大学时,我曾独自背包走遍了新疆,很难想象如今富饶美丽的团场曾经竟是一片荒凉,几代兵团人用他们勤劳  相似文献   

8.
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是兵团人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用血汗凝结成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对我军光荣传统和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凝聚、鼓舞和引领兵团  相似文献   

9.
正不知从何时起,阅读《当代兵团》成了我不变的守候。我喜欢读"屯垦史话"、"兵团档案"栏目,一篇篇真实纪录兵团这一支不穿军装、永不退役的屯垦大军的文章让我感动,也引我深思。为了祖国边疆的安宁,兵团人在天山南北的戈壁荒原中默默付出、屯垦戍边,铸就了可贵的"兵团精神",激励着我要珍惜身边的人、珍惜现有的工作和生活,踏实做事、真  相似文献   

10.
正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每次拿到《当代兵团》杂志时,我都会细细品读"兵团档案"栏目中的文章,认真记录栏目中的"兵团大事记"。众多的历史纪实事件反映了老一辈军垦人艰苦奋斗、舍我其谁的奉献精神,让我这个刚进入兵团工作的大学生由衷地感叹,今天美丽的团场绿洲来之不易!戍守祖国边疆,维护祖国和平统一,老军垦们的精神激励我做一个踏实肯干的兵团人,为兵团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1.
值得一读     
正我是《当代兵团》的忠实读者。杂志内容丰富,不仅有组织、党建方面的文章,也有关于职场、法律、致富等方面的内容。今年,杂志为庆祝兵团成立60周年,还专门开辟了"辉煌60年"、"老兵列传"等栏目,内容厚实、有深度,让我觉得杂志越来越值得一  相似文献   

12.
正亮点LIANGDIAN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兵团党委第一书记、兵团第一政委张春贤在兵团党委六届十三次全委(扩大)会议上作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大力弘扬兵团优良传统,谱写新时期维稳戍边新篇章。张春贤指出,60年来,一代代兵团人,发扬"南泥湾"精神,承继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满怀"大忠于祖国,大孝于人民"的赤胆忠心,用热血和生命创造了人进沙退、戈壁变绿洲、  相似文献   

13.
正至今我们还清晰地记得,2007年6月"感动兵团十大人物"晚会颁奖词这样赞颂他们:"从井冈山到南泥湾,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的和田,他们用双脚丈量的是不朽的历程,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兵团精神。他们像沙漠胡杨一样,把根深深扎在绿洲。老兵们始终是忠诚的战士,是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是共和国最伟大的公民。"这不仅是对他们伟大精神的赞颂,也是他们壮丽人生的真实写照,他们就是十四师四十七团的  相似文献   

14.
编与读     
正让读者全方位了解兵团一六七团读者张超《当代兵团》自创刊以来,一直十分注重自身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这也是她吸引我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观察"是我每期必看的栏目,该栏目聚焦兵团重大政策、会议精神等的解读,为我的日常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4月下半月,"特别观察"栏目推出的系列报道《兵团重点项目:助力实现"两个  相似文献   

15.
兵团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都是党在革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的红色基因,都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同时,兵团精神实践主体来源于井冈山,兵团精神继承和发扬了井冈山精神,特别是井冈山精神中坚定执着追求理想、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等成为兵团精神的强大思想动力。兵团精神是井冈山精神结合边疆实际的继承和发扬。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继承和发扬兵团精神、井冈山精神需要通过广泛实践来践行;继承和发扬兵团精神、井冈山精神需要融入大学生课堂教育;继承和发扬兵团精神、井冈山精神需要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继承和发扬兵团精神、井冈山精神需要创新教育传播。  相似文献   

16.
正每次阅读《兵团建设》都让我受益匪浅,"特别策划"中那些反映兵团人现实生活的质朴文章,细细品读,总能让我忘却工作的繁忙。"兵团先锋"是我每期都会阅读的栏目,一个个先进模范人物、先进党支部,以各自的典型经验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什么是党性、什么是无私、什  相似文献   

17.
兵团精神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是兵团人在50多年的屯垦戍边伟大实践中的理想追求、精神风貌、思想品格、行为准则、工作作风的精华与结晶;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在兵团的生动展现。以热爱祖  相似文献   

18.
正我是一名政工员,读书看报不仅是我的工作需要,也是我的习惯。《兵团建设》一月两期,其中我最喜欢阅读的就是"兵团人家"栏目。它或讲述团场基层干部的先进事迹,或反映兵团普通职工群众的生活,配以生动的图片,让人记忆深刻。今年4月下半月刊刊登的《架双拐的"倔连长"》图文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名基层政工员,每次拿到新一期的《当代兵团》,我总是最先阅读"刊中报苑"栏目,"绿洲短波"和"标题新闻"荟萃了团场的动态信息,还有"垦区各地"、"一孔之见"和丰富的图片,既有消息又有评论,内容全面、丰富。我觉得这种短、精、实  相似文献   

20.
编与读     
《兵团建设》2013,(14):5
十二年的陪伴三十四团读者郑春桥2001年,我从团工会调到宣传科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第一次阅读《当代兵团》(原《兵团建设》),就被她那鲜明生动、充满朝气与活力的语言深深地吸引。后来每新到一期杂志,我总是第一时间阅读。不知不觉中,阅读《当代兵团》成了我的一种爱好。12年一转眼就过去了,《当代兵团》一直陪伴着我。每一次读"最美兵团人"、"兵团先锋"、"屯垦史话"等新老栏目时,感动都会在我的心中涌动。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