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福元 《国防科技》2013,34(2):81-85
文章总结了主要军事国家加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的共同经验,论述了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当前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的现实需求。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我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思想的演化与形成,并结合我国国情军情,提出了科学推进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走中国特色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是党中央新时期对用好军品、民品产业两种资源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其中,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要素在国防领域和民用领域的交流融合,是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式发展中"军转民"、"民参军"的重点和难点,实现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要素与民用领域技术、资金、人才、设备、知识、信息等要素资源交流是提高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紧迫任务,这一问题的解决,对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建设军民融合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3.
潘平 《国防科技》2017,38(4):005-007
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领域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也是衡量军民融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军民融合发展,是保军强军的重要支撑,更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必须从战略高度深刻领会其全局意义,以清醒头脑研判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军民融合发展形势,用务实举措推动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军民融合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军转民》2008,(8):6-6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促进国防科技工业和国民经济融合。要避免国防科技工业生产大起大落,最根本的还是要引导企业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要切实加强军民科技资源集成,从发展战略、规划计划、宏观管理、研发活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正为深入落实习主席关于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思想,推进装备建设军民融合式发展,畅通军地交流渠道,2015年12月17日,装备学院联合国防科技信息研究中心、武器装备论证研究中心、国防工业出版社共同主办了首届"武器装备建设军民融合式发展论坛"。参加论坛的有:总部和军兵种装备机关、全军军事代表系统、军队院校和科研机构、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新闻媒体、66家民营企业代表等。  相似文献   

6.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路子,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是党和国家促进国防科技工业持续、健康和良性发展的大战略。在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过程中,研究军民融合对提高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亟待加强衡量一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有很多指标,由于某个产业科研生产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来获取盈利,  相似文献   

7.
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的核心是要解决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问题,当前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需要着重厘清国防科技工业能力布局调整与国家安全战略的关系等五大关系,建设基于军政一致的供需体系等四个体系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需要处理的五大关系当前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需要着重处理好五大关系。国防科技工业能力布局调整与国家安全战略的关系。建设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承担起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使命,是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根本目标。国防科技工业要以国家军事战略调整为依据和牵引,推进自身能力的调整与布局,满足国家安全战略需求。  相似文献   

8.
<正>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几乎每讲到国防和军队建设必讲军民融合,每讲到改革必讲军民融合,每讲到装备工作必讲军民融合。我们深深感到,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特别是要深刻领会习主席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核心要义,切实掌握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时代内涵、内在规律和核心要求。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点领域。近两年来,总装备部深入贯彻落实习主席指示要求,积极探索实践,不断推进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领域的军民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领域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也是衡量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习主席强调指出"武器装备采购"等重点领域"军民融合潜力巨大",要发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最大效益。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领域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也是衡量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习主席强调指出"武器装备采购"等重点领域"军民融合潜力巨大",要发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最大效益。当前,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成立,标志着军民  相似文献   

10.
关于国防科技工业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国防科技工业走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应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将国防科技工业的能力建设根植于国家工业基础之中,推进军民技术的相互转移衣科技资源共享。大力发展军民结合产业,加强宏观管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紧制定军民结合战略规划。  相似文献   

11.
优化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促进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是促进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民融合式发展,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迫切要求。本文就武器装备建设的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国防科技工业战略产业体系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促进国防科~L_r-,_lk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准确把握十八大精神,积极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式发展,对于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对国民经济的强大牵引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军民融合是武器装备发展的现实需要。我国武器装备经过十多年的加速发展,总体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基本完成了由第二代装备向第三代装备的转变。但是与美国、俄罗斯等军事强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只有坚持"小  相似文献   

13.
<正>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健全国防工业体系,完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制,改革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机制,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生产和维修领域。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北省委《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决议》中提出,要鼓励支持军民融合产业,促进国防科技工业与地方经济资源共享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4.
国防科技工业是我国较早开展工业机器人研发制造的行业,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要求也推动了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尤其是专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关于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锦涛总书记在7月2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就新形势下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发表了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坚强决心。国防科技工业全系统及相关部门认真学习胡总书记重要指示,深刻领会军民融合式发展要义,大力推进中央精神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6.
正对军民融合产业的理解伴随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很多省市都以大力发展军民融合产业作为本地重要工作,有的省市还颁布了军民融合产业规划。但对如何界定"军民融合产业"各地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很多地区都把"军转民"产业和"民参军"业务作为军民融合产业的主要内容,但仔细推敲,似有不妥。要认识军民融合产业,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国防科技工业。国防科技工业是一个国家研制武器装备的工业领域,是最典型的  相似文献   

17.
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应进一步完善军民融合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管理体制;健全军民融合的运行机制,包括竞争机制、评价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军民技术成果双向扩散和交流机制等,充分利用中介机构参与军工企业改造;清理现行法律法规中与军民融合政策相冲突的条款,推进军民融合相关政策上升到法规规章层次,加强空白领域法规制度建设,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8.
张远军 《国防科技》2018,39(2):019-025,046
开展军民协同创新,是推进国防科技创新发展、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重要战略举措。利益相容是开展军民协同创新的重要前提。文章基于利益相容原理,科学分析军民协同创新的概念、特征及其理论基础,深入论证军民协同创新对推动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价值,认真剖析军民协同创新存在的诸如交易费用分摊、利益诉求多元、利益分配冲突和创新风险分摊等利益不相容问题,从文化环境塑造、利益分配、风险分摊和利益保障等方面构建军民协同创新的利益相容机制,使得军民两类科技创新主体利益相容、诉求一致,协同合作,共同推进国防科技创新与武器装备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就新形势下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坚强决心。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应认真学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深刻领会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要义,自觉地推进中央精神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20.
推进海军装备体系建设领域内军民融合式发展是新形势下加快海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重大举措,事关海军长远发展。文章从推进海军武器装备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当前海军武器装备体系建设领域军民融合工作面临的形势,提出了研建信息交流平台、优化计划编制、更新采办策略、改进合同管理、完善监管手段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