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晓志 《环球军事》2013,(24):13-15
2013年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很不平静:美国继续深化“亚太再平衡”战略,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意图更为明星;中美探索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已经成为影响亚太安全格局演变和地区国家间关系调整的首要因素;中国海上矛盾不断激化,钓鱼岛危机一触即发,中日关系降到了建交以来的最低点;南海岛屿争端继续发酵,向蕾国际化、复杂化方向发展;朝韩双方态度微妙,朝鲜半岛局势充满变数。  相似文献   

2.
《兵团建设》2005,(1):37-38
随着小泉连续四年参拜靖国神社,中日政治上的高层互访几乎停滞。“中国威胁论”出笼,使中日关系逐渐蒙上军事色彩。日本极力谋求“常任”席位,更使中日关系复杂化。日本的举动考验着中国外交,我们必须从战略上予以把握,并时刻准备应对更严重的局面。种种迹象表明:日本在中日关系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危险的一步。请看,本刊综合《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有关报道编辑的这篇“时事追踪”。  相似文献   

3.
日本新政权提出了“日美对等”、“日美中等边三角形”和“东亚共同体构想”等外交政策主张,在安全政策上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自民党政权的主张,防卫政策突破步伐或将有所放缓。但在保守势力的压力下,鸠山政权目前对华政策有转强迹象,去年推迟出台的新《防卫计划大纲》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讨论之中。从发展趋势看,日美同盟关系仍将继续发展、深化,中日关系将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地区合作趋势将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4.
“牡丹社事件”是近代中日关系史上一件大事。事件极大震动了清王朝,清政府一再声明其保卫台湾领土主权的政治立场,同时调兵遣将,加强台湾武备,推行“开山抚番”方略,构筑防御体系,遏制日军进攻。此外,清廷也力图谋求外交途径解决中日争端。1874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中日北京专条》,虽保全台湾领土主权,但也造成了严重后果,对中、日两国的发展及其后中日关系走向均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120年前的1894年爆发了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于日本,带给中国的苦难不堪回首。而日本则通过侵华战争获得割地和巨额赔款,实现了大和民族的复兴之梦。如今,以安倍为代表的日本右翼势力试图重温旧梦。来自日本的挑战让中国社会难以释怀,中日对抗似乎成了当今中国严重的外部挑战,因此国民对"甲午"的特殊关注必然首先针对日本。然而,中国和日本是东亚地区的两个主要大国,中日关系好坏直接影响到地区和平稳定。今天的中日关系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战后,日本政府曾抱着对军国主义者发动侵略战争反省和道歉的态度,表示对受害国的民众感情予以理解和尊重。中日关系正是在日本对待和处理历史等问题的这一态度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过两国老一辈领导人和各界有识之士长期不懈的努力,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两国关系由此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30多年来,中日关系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发展,这不仅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利益,也对亚洲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最近,日本名古屋市长发表言论,否认“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存在,从而再一次激起人们对“日本问题”的关注。从二:战结束以来,“日本问题”已经成为中日关系发展的绊脚石:日本国内不时出现否认战争问题的言论;有的政客还时不时地推波助澜,通过参拜靖国神社等手法来推动国内右翼思潮的泛起。这些部阻碍着中日关系的顺利发展,影响着东北亚地区安全形势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科索沃战争是美国为在国际战略格局中谋求霸主地位的一种必然选择。它对中美关系、中俄关系和中日关系都将产生影响。由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影响、和平力量的增长和以美国为首的利益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美国难以独霸世界。  相似文献   

9.
声音     
《环球军事》2014,(24):5-5
“此前,经过三轮专家组磋商,中日双方已就联络机制基本内容达成一致,并且具备了启动运行的条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项工作被迫停滞。前不久,中日双方就处理和改善中日关系达成了四点原则共识。目前,两国防务部门正就推进海上联络机制进行协商。”  相似文献   

10.
1997年12月12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中南海会见《日本经济新闻》社长鹤田卓彦一行时指出,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应该牢记历史的教训,促使两国关系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1997年12月29日,国务院总理李鹏接受美国《中国新闻》英文月刊记者采访时说,中日关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对待日本侵华历史问题,排除干扰,使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侵略中国造成的阴影仍然存在,日本国内存在的军国主义和右翼势力经常干扰和破坏中日关系,就是日政界也有一些人不能正确认识这一历史。 1998年4月22日,国家副主席胡锦涛访问日本时指出,希望日本正确对待历史,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正确处理同台湾的关系问题,不做任何有损于中国统一的事情。 1998年5月3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在会见日本防卫厅长官久间章生时指出,中方关注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重要原因就是涉台问题。台湾问题纯属中国的内政,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地台湾海峡纳入日美安全合作范围,都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和干涉,中国政府、人民和军队对此都是不能接受的。我们希望日方慎重行事,不要做令周边邻国担忧的事情。 1998年5月9日  相似文献   

11.
日本想淡忘历史责任却又不断挑起历史问题,在利益方面对中国步步紧逼,以求对内对外博取最大的利益。中国必须以历史为支点,利用利益杠杆来调节中日关系。  相似文献   

12.
白江鏖兵──中日第一战樊文礼在中日关系史上,中日两国所发生的第一次战事当推唐朝初年的“白江之战”。白江,亦称白江村,系朝鲜半岛上的熊津江(今韩国锦江)入海处形成的一条支流。白江之战是中日两国为向朝鲜扩张势力而进行的一场争夺战。唐朝初年,朝鲜半岛处于高...  相似文献   

13.
部队 《政工学刊》2014,(12):67-67
安全工作不是中心却影响中心,不是全局却牵动全局,具有经常性、基础性、综合性等特点,只有正确处理以下“四种关系”,才能始终牢牢掌握安全工作主动权。一要正确处理领导与安全的关系。领导在安全工作中起主导作用,必须始终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促进安全责任的末端落实。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基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收集的文献,对我国甲午战争相关学术研究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给出了主要发文期刊、研究机构与学者、研究热点分析等。从文献分析可以发现:一是相关研究的高峰期,与甲午战争100周年、110周年等纪念以及中日关系状况相关;二是甲午战争本身时间不长,但大量研究从中国近代史(近代化)以及中日关系历史与现状等大视野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三是对许多主要人物进行了大量的考证研究,且对许多人物的评价有争论;四是近年来报纸刊发了许多相关文献,这对扩大相关宣传与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栗硕 《环球军事》2014,(16):14-15
2014年8月5日,日本内阁正式通过并公布了2014年度《防卫白皮书》(后文简称R白皮书》),这是13本自1970年发布首部《白皮书》以来的第40部。此外,2014年版《白皮书》还是安倍内阁在2013年制订最新版《防卫计划大纲》之后的首部《白皮书》,因此具有浓重的安倍色彩,在对华表述方面措辞比以往更加强硬。而且,新版《白皮书》还综合介绍了日本一年来在安全保障方面采取的重大举措。可以说,新版《白皮书》是对安倍执政一年多以来日本安保政策与实践的梳理与展示。那么,在安倍内阁军国主义之路越走越远,中日关系日趋紧张的情况下,新版《白皮书》中表达了怎样的对华战略认知呢?与往年《白皮书》相比,日本政府在国家安全战略与军事力量部署等方面的表述又有哪些不同?  相似文献   

16.
《兵团建设》2007,(5):43-44
4月11日至13日,温家宝总理对日本的正式访问,被中外媒体普遍赞誉“融冰成功”,增进了中日两国人民的政治互信、互利合作和友好交流,谱写了中日关系新篇章。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可消融,中日双方还有许多问题和分歧需要耐心对话和沟通来化解。请看本刊根据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文摘报》有关报道文章汇集的这篇——  相似文献   

17.
6月25日,葫芦岛百万日侨大遣返60周年回顾暨中日关系展望论坛在辽宁葫芦岛市举行。国务委员唐家璇和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共同出席开幕式。唐家璇在开幕式上发表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努力推动中日世代友好》的讲话。“葫芦岛百万日侨大遣返“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宽厚、博大胸怀和人道主义精神。让我们打开尘封的历史,回到60年前……——编者  相似文献   

18.
在灭火救援中,尤其是在突发情况下,安全与灭火救援之间的关系值得研究。在对突发情况这一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突发情况下安全与灭火救援的关系,从消防战术的角度提出了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从消防技术的角度展望了两者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按战斗力标准抓安全是把战斗力标准落到实处的迫切需要,要准确把握战斗力标准与抓安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把握好重点环节,切实把战斗力标准在安全工作中立起来落下去,使安全工作围绕战斗力展开和提高。  相似文献   

20.
把安全发展作为军队建设的重要理念确立起来,必须牢牢把握安全发展的主动权,正确认识和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增强安全风险控制意识和能力,发挥人的能动性,依靠严格训练和科学管理,确保部队在安全稳定的动态环境中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