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3月,美国著名智囊机构兰德公司发布了一份题为《中国的"反进入"战略及其对美国的影响》的报告,主要讨论了:未来一旦中国与美国发生冲突,中国可能采取的"反进入"行动,同时也研究了中国的这些行动会如何影响美国的军事作战,以及美国为降低这些行动的影响可能采取的反制措施。该研究报告是兰德公司"空军计划"中"战略与学说项目"的一部分,"空军计划"旨在评估中国军事实力增长的性质及影响。本刊特对该报告的主要部分做一摘译,原汁原味地供读者欣赏,看看美国是如何为了自身军事的发展、驻军他国、称霸世界,而拿对别人的设想来做铺路石的。  相似文献   

2.
军事专家们警告称,奥巴马政府将美国军事资源转移至亚太地区的计划存在一大漏洞,即没有明确美国打算如何与中国共事以及设想在两国间构建怎样的关系。“中国将扮演何种角色这个问题会长期影响美国在亚洲的行动。”美国智库国际战略研究所高级顾问迈克尔·格林警告称。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乒乓外交"史话(上)》着重介绍媒体报道中的中国乒乓球代表队如何与美国乒乓球队进行接触的,下篇则重点回答庄则栋等人为何敢同美国乒乓球队员接触、美国乒乓球代表队访华消息传出后反响如何,以及"乒乓外交"一词是怎么产生的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中国军事问题研究兴起的原因作了探析,指出中国的掘起和未来发展方向引起了美国深切关注;美国把中国人民解放军视作了潜在对手;美国官方的强烈需求促成了中国军事问题研究的繁荣;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中美军事交往的恢复与发展为这一研究的繁荣提供了契乱。  相似文献   

5.
押韵,出韵     
在本期的特别关注中,我们关注的是这样一份报告,它的名字是《与中国的冲突:前景,后果和威慑战略》,报告的发布者是美国兰德公司。报告的名字似乎很复杂,但其实它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未来30年中美之间可能在什么地方开战,以及美国如何应对。鉴于兰德公司的背景,我们可以把这份报告看作是美国主流观点的一种表露。在报告的开头作者明了地阐述了目前美国对中国这个对手的认识。有趣的  相似文献   

6.
在我看来,美国官员应该采取一种更为克制的做法。试问,如果双方角色互换的话,美国该作何反应呢?如果中国军机一次次抵近珍珠港附近进行侦察活动的话,美国的决策者还会视而不见吗?如果中国长期在加州圣迭戈和弗吉尼亚州诺福克海军基地附近从事监视活动的话,美国该如何处置?即便中国是在国际空域从事上述活动的情况下,美国官员也很难不把此类行为当作不友好和挑衅的举动。  相似文献   

7.
字字千金的研究成果 这是1950年的一天,一份秘密情报被送到了美国对华政策研究室,其主要内容如下:在欧洲,有一个名叫“德林公司”的高级研究机构。它邀请了一批在世界上冒尖的专家学者,就“如果美国出兵韩国,中国的态度将会如何”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成果虽然只有一句话,但是却开价500万美元。 美国对此很不以为然,认为没有多大的军事价值。 在朝鲜战争中,美国侵略者被打得一败涂地,落花流水。美国朝野在震惊之余,开  相似文献   

8.
环球要闻     
<正>美专家幻想派无人机群到台海参战据美国《空军杂志》报道,多名美国专家近期庆祝美国空军协会所属的米切尔航空航天研究所的新机构——无人机与自主研究中心(MI-UAS)的成立。几名美国专家大肆渲染中国威胁,并对如何将上千架无人机用于对华作战进行了讨论。这个专家小组认为,无人驾驶飞行器和自主飞机可能会为在台湾海峡等对抗激烈的领域作战提供解决方案,他们建议尽早将人工智能用于此类用途。米切尔研究所无人机和自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该中心负责人凯特琳·李表示,中国已经开发了射程非常远的导弹、  相似文献   

9.
台海问题表面上看是海峡两岸的矛盾与冲突问题,而实质上,两岸间的任何问题都与美国的插手不无关系。中国的内政问题由于外国势力的介入而变得愈发复杂。近年来,随着台海地区形势的发展,美国在台海两岸的利益不断受到冲击,其传统的台海政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并陷入困境。台湾问题已成为美国最感棘手的难题之一。 一、美国的双向利益追求决定了其台海政策的矛盾性 一般而言,政策建立在利益之上,是利益需求的反映。因此,有关美国台海政策的探讨离不开一个根本问题,即:如何认识美国在台海地区的利益追求。迄今为止,关于美国的台海利益…  相似文献   

10.
不可否认,中国的进步是切实的,但中国军队对美国并不会造成威胁。虽然中国与美国的战略目标并不相同,但中国并没有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安全。中美两国元首最近在加州举行了一场非正式会晤,而这次会晤是在大部分美国人都怀着“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主导力量”的担心中进行的。  相似文献   

11.
陈溪 《环球军事》2014,(24):67-67
“它描绘了成百上千万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史,以及战争如何促使现代中国崛起。这本书揭开了行将被人遗忘的历史记忆.为人类史料的丰富和完整化作出了重大贡献。”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如此高度评价的就是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拉纳·米特的新作《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这本书一出版即引起西方世界极大反响,赢得多国媒体的盛赞,美国《纽约时报书评周刊》甚至称其为“一部惊世骇俗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美军对其现行战略目标进行了重新评估,提出美国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赢得一场持久胜利并最终实现与付出代价相称的持久和平。为此,美军提出了“文化中心战”(Culture Centric Warfare)概念。据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述:美国军队仍然因军事素质优良而在世界范围享有盛誉,确定文化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强或改善会确保这些声誉丝毫无损,这是“21世纪美国军事文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如何确定国防费的总体规模,历来是军事经济理论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运用新的思维方法,借助大量的历史统计资料,采用科学抽象和计量经济方法,研究了国防费的增长历史,揭示国防费的周期波动规律,进而建立国防费的周期增长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分析了中国、美国、原苏联等国的国防费增长周期,建立了国防费周期增长模型,进行国防费预测。提出了社会经济与军事经济的周期增长存在着内在统一性等观点。  相似文献   

14.
名刊速览     
《现代舰船》2011,(9):4
《海军学院学报》2011年7月中国导弹与沃尔玛超市之间的辩证关系持有旧"冷战"思维的美国人总喜欢把中国的崛起等同于对美国的军事挑战,这显然是狭隘的。中国与美国之间存在关系的领域不仅包括军事领域,而且还存在着对两国均有重大影响的领域,比如经济领域。因此,美国人不应当只看到中国导  相似文献   

15.
声音     
《环球军事》2012,(7):5-5
“支持中国崛起与美国利益之间并不矛盾,美国将利用一切机会与中国接触。一个崛起的中国对美国有益,而一个繁荣的美国也同样对中国有利,美国不寻求遏制中国,并将致力推进建设美中积极合作而全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军调部述论     
军事调处执行部(简称军调部)是1946年国共停战期间出现的一个监督停战的执行机构,此一机构的成立,牵涉到国民党、中共与美国三方,是当时中国特定环境、也是美国卷入战后中国政治的产物。关于军调部成立的背景、意义以及美国与军调部的关系,以往已经有了较多的研究,本文则主要叙述军调部存在期间的若干具体活动情况,件便研究者的继续深入研究。一、军调部的成立及其组织机构军调部最初出于美国调停中国内战的特使马歇尔的动议。1946年初马氏来华伊始,在调停国共停战问题的同时,提议在北平设立执行部,执行已取得协议的政策,监视停…  相似文献   

17.
美国空军研究所前主任、退役空军上将约翰省德在美国空军《战略研究》杂志2013年夏季刊发表题为“亚太地区与美国空军对美国未来国家安全的贡献”文章,主要阐述美国空中力量在亚太战略布局中应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针对美国空中力量在亚太地区如何建设发表了观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原文刊载于美国潜艇部队官方刊物《水下作战》杂志冬季号,题目为《中国的水下卫兵》。该文研究内容是美军一项大型研究的一部分,文章作者称,他们为此研究分析了近千篇有关中国水雷战的中文报道,文章的主要结论是中国可能已经拥有当今世界最具杀伤力的一些水雷系统,而且可能正处在水雷战技术和概念开发的关键时刻。本文主要介绍了该研究中涉及到的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在水雷战方面的潜能和可能的发展,二是中国海军如何探索潜艇和水雷战之间的联系以形成重要的作战能力。本文观点仅为美方作者一家之言,并不代表本刊观点,仅供读者判读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美国智库是全球最发达、最成熟的智库群,对于国家制定公共政策和对外战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和崛起,中国的一举一动都成为美国智库关注的目标。基于国际社会"中国威胁论"泛起,近年来美国智库加强对中国国防和军事问题的跟踪研究,并为政府制定对华政策和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咨询建议。其研究成果对美国制定对华政策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孙力舟 《环球军事》2014,(20):52-53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吉原恒淑和詹姆斯·霍姆斯两位教授合著的《红星照耀太平洋——中国崛起与美国海上战略》一书。这部著作的英文版出版于2010年,从美国的立场和设想出发,论述了中国海军行动的理念、策略以及中国海军的能力,评估了中国海权的崛起将如何影响美国在亚洲的海洋战略。该书被列入美国海军作战部部长推荐书目和《大西洋月刊》2010年国际关系类最佳图书。本书中文版出版3个月以来,引起中国军队和地方海军与海权研究者乃至广大军迷的关注。吉原恒淑教授因此再次应邀来到中国,与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和书友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