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兵贵神速” 一词,出自《三国志·郭嘉传》,言曹操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到了易县,谋士郭嘉进言:“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曹操采纳了郭嘉的建议,果获大胜。大凡谈到  相似文献   

2.
《孙子兵法》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战机思想。不战全胜的“胜机”思想、立足不败的“待机”思想、变中求胜的“创机”思想、兵贵神速的“夺机”思想和因情用势的“握机”思想等内容,是《孙子兵法》战机思想的核心与精华。  相似文献   

3.
《军语》释:先机制敌,即先敌抓住有利战机,先敌攻击,克敌制胜。制敌,首先要「先机」,「先」是关键,「先」即先敌发现,先敌机动,先敌攻击。其中,先敌发现又是首要亢决条件,只有发现了敌方,机动才有了依据,攻击才有了目标:而「机」即战机,时机。一次有利战机的捕获能使战斗的威力倍增,甚至能使整个战斗的格局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中途岛海战中,从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为数不多的飞机利用云层的掩护,抓住了日军航空母舰飞机集结在甲板上即将起飞这一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4.
略论《文子》"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用兵思想及其进步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先秦道家重要典籍,传世本《文子》第十二篇《上礼》继承了老子“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的思想。其“以正治国”强调随时、顺性、合俗、利民、能因、无为,在此基础上,其“以奇用兵”强调因民之欲、不从己出、用兵以诚、用兵以时、以仁用兵、用兵以礼、用兵以道等。与诸子相比,具有独特之处。这在1978年河北定县汉墓出土的竹简《文子》残文中得到证明。本文试从分析《文子》“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内涵入手,来探讨《文子》用兵思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孙子是我国的“兵圣”,其名著《孙子兵法》在我国较早阐述了军事经济思想:提出兵事关系国家存亡,是其军事经济思想立论之基;实行“无税”措施发展农业,富国强兵;认为“军无辎重则亡”,重视后勤保障;主张“因粮于敌”,保证战争之需;强调“兵贵胜不责久”,避免国家财力枯竭;指出“国之贫于师者远输”,重视军事运输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首级”的由来首级一词源于秦法:与敌交战,获一首,赐爵一级,因谓之首级。这个规定,鼓舞了士兵英勇杀敌,但也有的士兵为了争爵位而互相残杀,甚至以首级为货作交易,因此后来渐渐废除。  相似文献   

7.
《孙子》中提出了不少反映战争基本规律的作战原则。如“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因敌而制胜”、“奇正之变,不可胜穷”等等。这些原则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建立在变化的思想基础之上。世界上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万事万物都在变,战争也是如此。只有认识了战争的多变性,并能适应和驾驭战争的千变万变,以变制变,才能最后夺取战争的胜利。《孙子》所提出的战争原则,能流传至今而不失其价值,就是因为这些原则是根据战争的多变性提出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战争是敌我双方的较量,孙武论述的变,当然也包括双方的变。一是自己主动的变,叫做“兵无常势”;二是根据对方情况的变化而变,叫做“因敌而变”。  相似文献   

8.
在明朝历代皇帝中,明宣宗在军事上的建树仅次于明太祖和明成祖。其军事思想在继承明太祖、成祖军事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和形势的需要有所创新和发展。在国防观上,他强调"安不忘危",主张"守备为上";在治军思想上,提出"训练有方,统驭有法";在用兵方略上,注重"兵贵神速",要求不拘古法、灵活应变以制敌。明宣宗的军事思想在明代军事思想史上具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吴子·料敌》篇提到齐国军阵的特点是“重而不坚”、 “前重后轻”.历代注家相关注语不甚明了,且与常识不符.通过对银雀山汉简《陈忌问垒》的研究,可知战国时期齐国的军阵呈现出梯次配置的特点,战车和重装格斗兵种在前,轻装远射兵种在后.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考古发掘情况来看,中国古代的步兵确有轻装、重装之分.因此,齐阵“前重后轻”,应指其兵力部署上将重装兵种布置在前,轻装兵种布置在后,由此导致阵形笨重,因此谓之“重而不坚”.  相似文献   

10.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为之神"。象棋中,恐怕最不起眼的当数小卒了,可小卒一旦过河,它奋勇向前绝不后退,常常对战局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为沈阳军区某红七连中士吉天祥就是一个奋勇向前不后退的过河"神"卒。  相似文献   

11.
仲夏,“红军”、“篮军”实兵对抗在西北大漠拉开了帷幕……指挥大厅的大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战况:“蓝军”几架先进战机刚一冲出云层,数架“红军”战机立刻快速接敌,抢占有利位置。“蓝军”见势不妙,马上凭借本身机动性能的优势进行逃逸。“红军”则利用数量的优势和高超的飞行技艺、良好的战术素养,死死缠住“敌机”不放。一番战术较量和近距格斗后,“红军”突破中距,近距接“敌”,并成功地实现首弹命中……随着  相似文献   

12.
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近日报道,日本防卫大臣小野寺五典确认,2014年内将对其研发的“先进技术试验战斗机”ATD-X(又名“心神”)进行首飞测试。据悉,ATD—X将最终取代日本航空自卫队现役F-2、F-15战机,日本也将由此成为实现第五代战机自主研发的国家。  相似文献   

13.
唐代大文学家书柳宗元曾在一篇题为《敌戒》的文章中写道:“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利之大。”意思是说,人们都知道敌人是仇人,会带来很大坏处,却不知有敌人存在还有很大好处。他举例说:“秦有六国,兢兢以强;六国既除,乃亡。” 柳宗元说的“兢兢”、“”和秦国兴衰成亡的教训,给我们  相似文献   

14.
战机轰鸣,硝烟弥漫。一场实兵对抗演练在太行深处紧张展开。突然,“红军”指挥所电脑屏幕上闪过一个亮点,设置火网,阻击“敌”空中来袭兵器,“发射!”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数发炮弹呼啸而出, “敌”机顿时灰飞烟灭……演练归来,征尘未洗。总结会上,“红军”指挥员却将身后的一位中校军官推到了前台说,是他为我们打造了决胜的利剑!这位中校军官,就是曾被北京军区表彰为“学习成才先进个人”的山西某预备  相似文献   

15.
清人施德馨撰写的《襄壮公传》(见《靖海纪事》)载:清军水师将领施琅(1621~1696)用兵的特点是:“用兵务持重,计出万全,不株守摹古人兵法,而出奇功与之合。至临  相似文献   

16.
兵贵神速话“长跑”周文凯兵贵神速。《孙子兵法》说:“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攻其所不戒。”在中国古代作战条件下,速度不仅依赖于军事指挥者的运筹,更要由参战士卒来实现,故加强士卒的速度训练具有重要意义。长跑作为速度训练的手段,得到了历代兵家的重视。早在...  相似文献   

17.
再读者,非第二次读也,是再三研读之意也;作为《孙子》迷,再三研读之余,笔者偶得几个新认识:一、传世《孙子》或许是呈给吴王夫差看的;二、存世《孙子》可能存在错简及传抄之误;三、存世《孙子》提倡“愚兵”非“阶级本性的反映”. 一、传世《孙子》或许是呈给吴王夫差看的 公元前512年,经过吴国大将伍子胥的引荐,孙武得以晋见吴王阖闾.事前,孙武应该早已经呈上自己的著作《孙子》,所以《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才会记载,“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孙武为展示用兵之能,遂有吴宫教战之轶事.“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  相似文献   

18.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哲学教研室唐志龙教授新著《武谋文用》,最近由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发行。《武谋文用》是一本雅俗共赏、颇具实用价值的好书。著者总结了古今中外具有典型意义的军事谋略 ,并从哲学的角度加以分析 ,使现代人从军事谋略中汲取智慧。春秋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孙子认为 :将帅依靠武力战胜对手是用兵之下策 ;凭借外交手段战胜敌人是用兵之中策 ;而运用智谋取胜才是用兵之上策。孙子把军事谋略上升到了克敌制胜的最高层次 ,可见战争是离不开“谋”的。一个优秀的统兵将帅应该有勇有谋 ,对于将帅来说 ,“谋”显然比“勇”更重要。…  相似文献   

19.
奇正是一个兵法概念。古代兵家十分重视奇正在用兵作战中所起的指导作用,认为它是作战取胜的必要保证。《孙子·势篇》曰:“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尉缭子·武议》亦曰:“今以莫邪之利,犀兕之坚,三军之众,有所奇正,则天下莫当其战矣。”奇正原理为历史上多次大小战争所证实,历史上名将用兵每每以出奇制胜,奇正的兵法功效是十分重大的。  相似文献   

20.
谋略,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熠熠生辉。古语云:“伐敌制胜,贵先有谋。谋定事举,敌无不克。”列宁说:没有不用计谋的战争。的确,用兵在智,胜战在谋,因而古今凡战必用谋。谋略是战斗力的“倍增器”,善用谋者,往往能趋利避害、避实击虚,出奇不意、攻其无备,最终战而胜之。信息化条件下,高技术与谋略联姻嫁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极大地拓展了人脑的功能,形成了独具时代特色的信息化“高谋略”,对于提高指挥力、信息力和整体作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未来信息化战场,谋略如何运用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