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70年前的抗日硝烟早已散尽,抗日先烈们把血肉之躯献给了那个悲壮的时代,其中最为著名的英雄集体有狼牙山五壮士和四行仓库八百壮士等,其实在山东,还有一个英雄集体马石山八路军十勇士,他们虽然没有狼牙山五壮士那么著名,但他们的英勇悲壮同样堪与狼牙山五壮士相媲美.八一电影制片厂2007年推出的抗战电影《马石山十勇士》,就是根据1942年11月的山东马石山突围战这一历史事实改编的,真实再现了王殿元等十名八路军战士在抗战中那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相似文献   

2.
八年抗战的艰难岁月里,八路军第120师广大指战员,在贺龙、关向应、肖克等领导同志的组织指挥下,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方针和政策、策略,坚持统一战线,紧紧依靠各阶层人民群众,英勇顽强地抗击日本侵略者,创建和发展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20师的战斗历程作为八路军历史的光辉一页,有必要加以回忆并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3.
刘意 《军事史林》2021,(9):23-31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坚持抗战,产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抗日民族英雄.为纪念和铭记这些抗日英雄,激励全民族坚持抗战到底,中国共产党铭记英雄话语体系应运而生.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八路军政治部的机关刊物《八路军军政杂志》,在存继的3年零3个月当中,每期必刊登八路军、新四军战士的英雄壮举,在其出版的4卷39期所发表590篇文章当中,有39篇悼文,追悼68名英烈;有通讯文章115篇,通过对战役的描述,展现抗日民族英雄舍生取义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铭记英雄话语体系的重要历史文献资料.梳理《八路军军政杂志》铭记英雄方面的文章,提炼党铭记英雄话语体系建构的要义,对于阐释伟大抗战精神,以及英雄情怀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重要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胜利已经整整五十周年了,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的胜利,是全面抗战即人民战争路线的胜利。在这场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全国抗战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先后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为适应形势的变化和需要,八路军、新四军中出现了军衔,这是自人民军队建军以来的一个新变化。对于八路军、新四军中的军衔,诸多论述认为是国民政府授予的,笔者认为这一认识有待商榷。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起,到抗战胜利结束,以国民党为主体的国民政府未曾给八路军、新四军指战员授予军衔,而八路军、新四军这一时期之所以出现佩戴国民革命军军衔的情况,其实是由中共内部掌握,同时又便于对外交往开展工作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抗战初期 ,任弼时作为八路军第一任政治主官 ,对抗战初期的八路军建设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一是依据党中央、中央军委确定的军事战略方针 ,努力从思想上、政治上保证八路军军事战略转变的实现 ;二是在创造“抗日的模范军队”中 ,大力加强八路军的军政素质建设 ;三是在民族战争的特殊条件下 ,积极创造八路军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全面抗战初期,经过长达半年多的国共谈判,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并受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节制。阎锡山比较尊重八路军的独立自主,也同意八路军担任运动游击的战略支队角色。由于国共双方有着维护山西持久抗战态势的共同目标,各自提出的八路军部署意见较易为对方接受。在国共协调部署下,八路军往往在实现中共战略目标的同时,还能满足第二战区的战场配合需求。在展开于山西“大四角”的过程中,受第二战区分部防御、分区游击等部署方案推动,八路军的独立自主性进一步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8.
论抗战初期八路军的战略举措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 ,在华北战局日益危急的形势下 ,八路军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与指挥下 ,火速东渡黄河 ,奔赴华北抗日前线 ,适时改变战略部署 ,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 ,积极配合国民党友军正面战场作战。八路军这一系列战略举措 ,为八路军在华北实施战略展开 ,开展抗日游击战 ,建立根据地 ,坚持华北抗战 ,影响推动全国抗战局势的发展 ,产生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若干材料看我军在抗战中的主力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到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这一个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国民党政府政策的重点还放在反对日本侵略者身上”。这是毛泽东同志对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的评价。在抗日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其军队在日本侵略军局部性进攻面前,不但不坚持抗战,反而在日本侵略军大规模“扫荡”解放区战场时,乘机掀起三次反共高潮,制造军事磨擦,破坏抗战团结,削弱抗战力量,因而,国民党的抗战地位和作用也随之不断下降。与此相反,中国共产党从“九一八”事变起,就坚决主张抗日,组织东北抗日联军,积极领导抗日救亡运动。芦沟桥事变后,又指挥八路军、新四军实行由国内阶级战争到民族解  相似文献   

10.
血淋淋的史实岂能篡改南玉瑞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也是我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军胜利五十周年。岁月匆匆不觉已过半个世纪。抗战8年我由一个8岁的儿童成长为一个八路军的少年战士,经历了日本侵略军对抗日根据地8次之多的“扫荡”,一次次躲过了日军的搜...  相似文献   

11.
彭雪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军事家之一.抗战期间,先后担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长兼驻晋办事处主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长、八路军第4纵队司令员、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政委等职.  相似文献   

12.
从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前,中国曾经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反对日本侵略的局部抗战。发生在1932年春天的淞沪抗战,是局部抗战中震动中外,可歌可泣的重大一役。淞沪抗战高举起反对日本侵略的爱国主义旗帜,毅然冲破了蒋介石和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为民族抗战的伟大斗争开辟了路道。淞沪抗战给了狂妄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军以迎头痛击,使敌军三次增兵,四易其帅,遭受了自甲午战争以来从未有过的打击。淞沪抗战在国难  相似文献   

13.
抗战初期八路军与国民党军在华北战场的合作马增浦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与国民党军队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的合作,推动了对日作战的进行。而抗战初期的华北战场,正是两军配合,共同抗日的主要战场,两军合作的形式和经验,值得研究和思考。一、八路军...  相似文献   

14.
八路军第115师作为八路军的3个主力师之一,第一个开赴华北抗日前线,"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除一部兵力先期留守陕甘宁边区,执行保卫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任务外,主力相继移师晋西南、挺进齐鲁大地,同时另以一部兵力像种子一样,撒在晋察冀边区、晋冀鲁豫边区和苏北等地区,开花、结果.第115师在全国抗战中的伟大历史地位与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相似文献   

15.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和八路军领导人在关于如何对日军作战这一问题上的认识并不一致,甚至产生过激烈的争论,特别是在平型关大捷前后,中共方面对八路军的战略方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终,毛泽东结合平型关大捷等八路军一系列作战实践的经验,在集中集体智慧的基础上,对八路军的战略方针做了完整而准确的表述。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中创造文化奇迹的人——人民摄影家沙飞甄小英抗日战争时期,到过我解放区的许多国际友人和大后方朋友,对八路军、新四军坚持抗战惊叹不已,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而当他们看到在物质条件极为艰苦,战斗异常频繁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版的《晋察冀画报》时,更...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所起的作用就如同黄河激流中的"中流砥柱",在国内外凶险复杂的局势中,始终保持清醒的战略定力,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争沉重打击日本侵略军,并建立广大的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民主政治,改善民生,有力地促进和支持了正面战场的抗日战争,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华北抗战是这一真理的完美诠释。在国民党军队经过一定抵抗后大踏步撤往河北南部和河南,甚至渡过黄河之际,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迎着日军侵略的铁蹄插入山西敌后,先后开辟晋察冀、晋绥、晋东南等敌后抗日根据地,使中共及八路军迅速发展成为这个地区的最大政党和最强军队,使之成为全国抗战中的一个"特殊局面"。其中作为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的刘少奇,就是这"中流砥柱"群体中的重要领导者,为华北抗战"特殊局面"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平型关大捷,是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出师抗日,东渡黄河,对日首战告捷的著名战斗。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今天,再次回眸平型关大捷的历史硝烟,不能不引起我们对那段烽火岁月的沉思与联想。  相似文献   

19.
抗战初期的八路军敌军工作是在建立组织机构、突破语言关中摸索前进,虽然这一时期的敌军工作比较薄弱,但是仍然是我军政治工作的重要一环,在量变中积累质变,最终为抗战中后期开展有针对性的敌军工作措施提供宝贵经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捷,至今已有70余年。但其中仍有不少争论问题:平型关大捷是一次战役还是战斗;平型关大捷是否为全国抗战的第一次胜仗;平型关战役时八路军的隶属关系与朱德及黄克诚的任职;八路军歼灭日军多少人,歼灭的究竟是日军何种部队;八路军伤亡多少人。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以促进学术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