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楚汉分争,刘邦项羽两人之斗不仅仅是武力的角逐,更是心力的较量。项羽曾谓刘邦说:“天下凶凶数岁,徒以吾两人。愿以王挑战,决雌雄。”刘邦笑谢回答:“吾宁斗智,不斗其力。”八个字再精确不过地概括了刘项两人截然相反的人格特征:项羽是一个斗力的无心人,刘邦是一个斗智的有心人。斗力,是项羽的长项;斗智,是刘邦的绝活。刘邦“居山东时,贪财、好色”,一入关,“屠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秋毫不犯,一身清风。把尾巴夹了起来的刘邦摇身一变,从一个五毒俱全的财色之徒变成了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范增是个极有眼力的人,一眼看出了刘邦的野心,曾告  相似文献   

2.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背水为阵,以不满三万人的兵力大破号称二十万的赵军,一举平定赵国,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韩信背水破赵之战在楚汉战争的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破赵之后,燕、齐等国闻风而靡,由此,刘邦始得专力攻项羽,形成了对楚的战略包围,并最后打败项羽,统一了中国。但是,当年韩信背水列阵的古战场在今何地?这次战役为什么能够以  相似文献   

3.
陈胜、吴广直接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失败后,推翻暴秦政权、完成陈胜、吴广起义初衷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刘邦、项羽身上。在长达8年的反秦斗争和楚汉战争中,刘、项二人演出了一幕幕斗智斗勇的历史活剧。最后结局是刘邦一统天下,建立了大汉王朝;项羽兵败该下,凄惨别姬,乌江自刎。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这是至理名言。刘邦、项羽的胜败结局再次说明,胜负固然是许多因素促成的,但是“人和”优势的得与失,是能否赢得军争胜利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那么,“人和”的局面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比较刘邦与项羽的个性特…  相似文献   

4.
汉高祖刘邦手下有一员大将,曾两次进谏刘邦,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就是以勇猛善战、智勇双全而著称的樊啥。刘邦率兵破咸阳,入秦宫,见富室帷帐富丽堂皇,美女珍宝不计其数,意欲留在宫中。此时,樊啥气冲冲地闯进来责问:“沛公(指刘邦)是想得天下,还是想当富家翁?此宫所有,皆秦所以亡天下也。愿沛公急还霸上,勿留宫中。”在谋臣张良的共同劝说下,刘邦翻然醒悟,当即退出秦宫,还军霸上,没有重蹈秦王朝灭亡的覆辙,揭开了楚汉争战的序幕。楚汉战争中,刘邦消灭了项羽,之后,坐天下当了皇帝。有一次,他病了,厌…  相似文献   

5.
我国心理战的历史可追溯到4000年以前,并在《孙子兵法》中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孙子兵法》认为,战争的主要目标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战争的实质是攻击敌人的谋略;战争的主要原则是争夺对民心士气的控制;战争的要旨在于关注敌方统帅的决策技能和个性特征。古时,刘邦布置多层兵力,将项羽的部队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天安徽灵璧县东南),此时,项羽已陷入了弹尽粮绝的境地,是夜,刘邦命部下大声歌唱项羽的家乡即楚地的民歌,  相似文献   

6.
刘邦入关灭秦是秦汉之交的重要事件,关于刘邦西征路线选择的原因,“避险说”是自古及今的主流观点,但准确地说,它只宜于解释刘邦西征第二阶段的历程,而对前期刘邦明知函谷道险峻还依然涉险履艰的行为难以解释。函谷道较其他通道更为捷近,有利于刘邦在与项羽的竞争中实现率先入关的战略目标,以及刘邦对函谷道更为熟悉,是促使刘邦在西征前期不径行武关道,而迎险直趋函谷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历史公案:项羽身陷大泽于何方?傅贵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被刘邦、韩信重兵围困于垓下,四面楚歌。骁勇善战的项羽在夜幕的掩护下,率800人乘夜渡淮。渡淮后仍有100余骑,若不是至阴陵遭一田父欺骗陷于大泽,损兵折将,项羽、刘邦鹿死谁手还很难断定。大泽...  相似文献   

8.
深秋时节。在毗邻当年刘邦、项羽二王挥戈争霸古战场的绿城郑州,聚集了中原大地诸多精兵强将。河南省军区“要点防卫、“保障畅通”、“按纲施训”、“岗位练兵”4项年度军事训练试点工作观摩会在这里落下帷幕。会上,来自全省的21支民兵专业分队、257名拔尖人才角逐竞技,一批新战法、新训法成果脱颖而出。这是他们在适应体制编制调整中推进新军事变革的一个缩影。前来观摩的济南军区领导称赞他们在人员减少的情况下,“作出了一篇‘减法’变‘加法’的大文章!”  相似文献   

9.
暗渡陈仓     
马靖 《国防》2008,(10):78-79
暗渡陈仓,全称应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一典故出自楚汉相争时期。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王朝后,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之间为掌握最高统治权,展开了长期的争夺斗争。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楚汉相争初期,处于劣势的刘邦在进军褒中后,为了防止章邯侵袭和麻痹项羽,表示自己无意争夺中原,主动烧毁了东向的栈道。后来,韩信出兵东征之时,为了迷惑敌人,派人佯装修复栈道,而暗中抄小路迂回到陈仓,击败了章邯。  相似文献   

10.
毛元佑 《国防》2006,(3):76-78
南宋初年,金兵饮马黄河,中原沦陷,百姓流离,民不聊生,南宋朝廷屈辱求和,不肯举兵抗击。面对国破家亡的凄惨景象,一位名叫李清照的爱国女诗人提笔发出了愤怒的呼喊:“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诗中提到的项羽,乃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将领。项羽(公元前232—前202),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县西南)人,战国末期楚军名将项燕的孙子。项羽9岁时,项燕在抗击秦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兵败自杀,楚国灭亡,他跟着叔父项梁过起流亡的生活。项羽小时候既不愿读书,又不愿练剑。他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相似文献   

11.
福建、台湾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海上距离平均100海里左右,最近70海里。由于这一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地理环境,决定了该地是一个战事多发地区。据史料记载,闽台战争历史可上溯到秦、汉时期。当时,秦王朝为达到控制遥远属地的目的,挑动南、北越人互相攻击,时间长达数年。此后,闽中郡王无诸响应农民起义,北上参加了灭秦战争。之后,无诸又帮刘邦灭楚,并建立了地方政权,历史上称之为闽越国,与中原王朝“分庭抗礼”,由此拉开了闽台战史的序幕。在此后长达2190余年的历史中,除西晋、唐朝初期至…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战争连绵不断:齐桓称霸、秦并六国、刘邦灭楚、唐破实厥、闯王起兵、清军入关……。从种类上分,有诸侯战争、列国战争、农民战争、民族战争等等;从性质上分,有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反侵略战争与侵略战争、政治战争与经济战争等等。  相似文献   

13.
徐刻 《政工学刊》2010,(6):72-72
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他战胜了争霸对手项羽平定天下之后,在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时,说了一段很有名的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由此可见,善于用人无疑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刘邦的用人方法对今天我们各级管理者提高领导水平颇有启示。  相似文献   

14.
《史记》载,韩信当老百姓时,曾遭市井恶少的当众羞辱,被逼着钻裤裆。胯下之辱,常人难忍,但韩信忍了。后来韩信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被封为楚王,富贵而归故乡,当年羞辱他的恶少吓得屁滚尿流。但韩信并未秋后算账,“召辱已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为楚中尉”。非但不杀,还封了小官。此举显示了韩信的雅量。  相似文献   

15.
位于鲁东南的诸城市,是举世闻名的“恐龙之乡”,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鸭嘴恐龙化石,号称“龙城”。诸城古称密州,历史上曾是驻州置郡之地,是战略要地的边缘地带和海岸防御的纵深地域,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秦末刘邦项羽争夺天下,由韩信指挥的著名的“潍水之战”就发生在诸城境内。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该地任太守时曾经写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一脍炙人口的名句。  相似文献   

16.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爆发的楚汉战争,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典范。在这场战争中,刘邦战略指导的一个很重要方面,是建设后方,依托后方,灵活运用后勤保障方式支援作战,不断打击敌人大后方,夺取战争主动权。这既是刘邦军事后勤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其致胜战略中的精华之处。正是由于刘邦  相似文献   

17.
一、战争与战争伦理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了战争,这一观点已被中西方的多数学者所接受。在中国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吕氏春秋》中,也有这样的论述:“兵之所自来者上矣,与始有民俱……”不唯如此,该书当中还较具体地描述了远古时候的战争场景:“黄、炎故用水、火矣,共工氏周次作难矣,五帝故与争矣……人曰‘蚩尤作兵’。蚩尤非作兵也,利其械矣。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可见,在很早的时候,人类就已经“剥林木以战”了。无疑,“剥林木以战”正是人类战争的滥觞。西方学者西奥多·罗普也指出,早在人类有史以前,就有成批的人使用狩…  相似文献   

18.
马靖 《国防》2008,(10)
暗渡陈仓,全称应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一典故出自楚汉相争时期.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王朝后,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之间为掌握最高统治权,展开了长期的争夺斗争.  相似文献   

19.
楚汉之争中刘邦集团对地利的利用程广中“地利”即地埋位置、自然条件与军事形胜。地理环境不仅因其地形地貌的差异而直接影响战争行动,而且通过经济条件的差异间接影响政治与军事活动。孙子说“地形者,兵之助也。”高明的战略家没有不重视对地理环境的研究与运用的,事...  相似文献   

20.
项羽军在巨鹿并没有大破章邯军。章邯在巨鹿之战中采取了消极避战的策略,进而导致包围巨鹿的王离为项羽所破。巨鹿之战后,章邯仍有击败项羽的实力,但由于受内外诸因素的影响,最终脱离秦王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