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宫一号"发射成功后,不少媒体诠释:质量"归零"起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对航天产品质量问题进行"归零",是具有中国航天特色的质量管理手段和质量保证措施,体现了航天企业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实践也证明,中国航天事业从组建至今之所以未发生过重大事故,没有因为发射导弹或火箭而伤亡人员,"归零"制度确实不失之为"确保航天产品质量的法宝"。  相似文献   

2.
继掌握载人天地往返、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之后,随着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完成首次"太空相拥",中国航天人突破了载人航天三大基础性技术的最后一项——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这是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高度。  相似文献   

3.
这里是中国飞航导弹家族的发祥地,这里是中国奥运火炬"航天心"的故乡,这里是中国人又一个飞天梦起飞的地方……航天科工三院。从护卫祖国蓝色的万里海疆,到为国铸就捍卫和平的倚天长剑,半个世纪以来,航天科工三院在共和国旗帜的指引下,  相似文献   

4.
认识宇宙、探索新知、造福人类,是中华民族长久牵系的情结:"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从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到发射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从实施国际宇航商业发射到将中国航天员送入太空,从开展月球探测到北斗及高分组网,在长征火箭的托举下,中国航天事业一路凯歌,硕果累累。44载"长征"路上的一次次腾飞。  相似文献   

5.
神舟六号载人腾飞,在中华航天史上又竖起了一座丰碑。中国航天事业靠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勇气和智慧铸造了今日的辉煌! 作为一位亲历了共和国航天事业从艰难起步到今日腾飞的航天工作者,每当回首往事,许多激动人心的场面便历历在目,感慨万千。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成就,更是智慧和无穷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1、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百名功臣受表彰10月12日上午9时,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环绕地球飞行5天后,其返回舱于10月17日按照预定计划,完整、准确地返回预定地区。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进入第二步的重要开局。实现从神舟五号“一人一天”航天飞行到神舟六号“多人多天”航天飞行的重大跨越,标志着我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100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受到人事部、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联合表彰。2、造船完工…  相似文献   

7.
几十年从事军品任务的航天企业,总是习惯把"保任务、保进度"放在第一位,而常常忽略设计、工艺、生产和售后保障过程中的成本问题。航天科工集团三院159厂从2010年起开展了全员全方位的成本工程。  相似文献   

8.
航信 《中国军转民》2008,(12):20-22
曾经务过农、参过军、留过洋的夏国洪正在带领航天精英团队打造一只中国信息产业中的巨舰——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信息或航信)。从1993年成立到2008年15个年头里航天信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几十人的公司发展到拥有逾万人的服务队伍、遍布全国的销售服务网络、市值200多亿元的大型上市公司;截至2007年12月底,累计实现收入176亿元,累计实现净利润总额22亿元,上缴税金6亿元,累计分红6.2亿元;  相似文献   

9.
“人在航天中的作用”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际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人与自动化的比较,以及对人的本性和能力的认识,因此需要从理论上加以研究;这个问题又涉及到载人航天的基本意义,特别是其军事应用的价值,因此也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几乎从一开始,对人在航天中的作用就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人在航天中有重要作用,发展肮天事业离不开航天员;另一种认为,自动化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完全可以在航天中取代人。笔者力求客观  相似文献   

10.
美国轨道科学公司的"天鹅座"飞船和英国维珍银河公司的"宇宙飞船二号"飞船日前相继遭遇滑铁卢。接连发生的事故让外界对私人公司主导的货运飞船商业发射模式产生质疑。如何看待此次发生事故的美英商业航天活动7对快速发展中的中国航天事业.此类商业航天活动有哪些借鉴或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理想VS空想     
国人瞩目的神舟七号完成了它的太空征程,实现了中国人漫步太空的梦想。我国航天人的奋斗目标能够一次又一次地成功实现,与航天人坚定理想、摒弃空想的思想观念分不开。  相似文献   

12.
《国防科技工业》2013,(6):22-23
从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首次实现载人飞行,到今天神舟十号开启中国载人航天应用的先河,已整整十年。本刊特选辑十年之间最具代表性的十个精彩瞬间,勾勒出中国人飞天梦想实现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3.
2012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考察时,对航天科工在先进企业文化建设中取得的突出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说,航天科工人秉承"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企业使命,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克服一切困难,坚持自主创新,在国防科技领域做出了一系列重大贡献,可以说是创新多多、硕果累累、亮点频频,考察后更加增强了自豪感、自信心。他进一步勉励航天科工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在加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上,继续发挥政治优势,继续在全国起表率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对浩瀚的宇宙的追求是全人类的共同向往,从仰望星空、探索太空的科学理想,到衣食住行中航天科技的广泛应用,再到防震减灾、灾难救援领域航天的助力,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都与航天发展息息相关。中国的航天事业自1956年起步,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和成就: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风云气象卫星、东方红通信卫星、神舟飞船和天宫实验室、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  相似文献   

15.
《国防科技工业》2013,(7):15-15
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会迈得更大、更远。——习近平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为航天梦再添鲜活的注脚。在以航天为代表的国防科技重大工程中,总有一群看名利淡如水、视事业重如山,扎扎实实干工作,默默无闻作贡献的人。因为他们,航天和整个国防科技工业的价值取向闪耀着光芒;因为他们,国防科技工业成为中国力量的代表性符号。  相似文献   

16.
正2015年,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首飞,创造了一箭二十星的亚洲新纪录;2016年,上海航天运载火箭发射数量将首次突破两位数,实现从"十年一箭"到"一年十箭"的跨越。回望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上海航天从单一承担导弹武器仿制起步,逐步发展成为"弹箭星船器"多型号并举、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航天产业集团,成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三大总体院之一,每一步都是波澜壮阔,荡气回肠。  相似文献   

17.
特别提示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创建于1967年。40年来,从卫星的测量到圆满完成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回收,从距地球36000公里的赤道上空实现卫星同步定点到确保6次神舟飞船的回收搜救,从具有中国特色的多星管理到成功抢救故障卫星,这个中心作为我国航天测控事业的发祥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先后实现了我国航天测控五大跨越。飞向太空: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所属地面观测系统对卫星进行跟踪测量,适时作出卫星经过世界244个城市上空的可观测预报,我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发射和测控人造卫星的国家。返回地面:1975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各测控站精确测量控制下,卫星运行三天后准确返回到国内预定回收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该中心迄今已圆满完成中国发射的24颗返回式卫星的测控与回收任务。同步定点:1984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成功将卫星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标志着我国航天测控技术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飞船圆收:1999年至2005年,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圆满完成六次"神舟"飞船测控回收任务,其中,"神舟"五号创造出飞船实际落点与计算落点仅差一点一公里、搜救人员三十秒赶到着陆现场的航天奇迹,"神舟"六号预报落点与实际落点误差只有280米。多星管理:为满足我国航天事业发展需求,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不断提高综合测控能力,实现执行实时测控任务由原来几年一次或一年几次到现在一年十几次,卫星长期管理任务由原来几颗到现在几十颗的转变,综合测控能力实现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九大再次吹响航天强国建设的号角:到2020年,我国超越欧盟,基本到达世界航天强国水平;到2030年,使我国超越俄罗斯,跻身世界航天强国前列;到2045年,部分重点领域比肩美国,全面建成世界航天强国。航天强国路线图已经绘就,航天人百舸争流还看今朝。面对"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航天军民结合发展  相似文献   

19.
"——自强是基础——求实是精髓——创新是灵魂"北京时间6月26日8时7分许,搭乘3名中国航天员的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成功。从6月11日发射升空,15天的太空飞行中,"神十"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圆满完成进驻天宫一号、飞船与天宫一号自动和手控交会对接、中国首次太空授课、中国首次航天器绕飞交会试验以及航天医学实验、技术试验等一系列太空活动,为载人航天的十全十美划上了句号。6月10日,搭载于母船"向阳红09"的"蛟龙"号载人深潜器驶向南海及北太平洋,开启首个应用之旅。二十年间,载人航天工程完美演绎了航天梦的乐章,将中国梦的交响烘托得厚重而高亢。航天梦成为中国梦的缩影,中国梦是放大的航天梦,民族复兴  相似文献   

20.
海洋深潜器分探险型和作业型两大类,我国的"蛟龙"号属于作业型深潜器,它创造了世界同类型深潜器最大下潜深度的最新纪录。今年6月24日,是值得中国人铭记的日子。在距离地面343千米的浩渺太空,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成功进行了首次载人手控交会对接。同一天,我国"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到海平面以下7020米处坐底,成功完成系列科学考察,创造了世界同类型深潜器最大下潜深度的新纪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