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近10年来,“网络风暴”在全球兴起。“网络”,最先是为确保美国军事指挥通信系统免遭核弹摧毁而研制的,今天已在社会各领域“风起云涌”。就军事系统而言,“网络”的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信息、数据传输处理效率,最根本的是将每个“军人”纳入到一张巨大的“知识网络”之中,它为每个军人知识的生产创造  相似文献   

2.
驱散战场迷雾,使战场“透明”,自古就是兵家梦寐以求之事。在信息化战场环境中.一体化情报信息将使这一梦想变为现实。实现情报信息的一体化。要求“创造一个条件,进行两个打破,实现两个一体”。“创造一个条件”是指要创造能使情报信息在“多维空间侦察探测系统、指挥控制系统、武器打击系统”之间进行“无缝融合、同步共享、自动化处理”的信息支持系统。“进行两  相似文献   

3.
从综合集成角度研究美军“网络中心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分析了军事系统的复杂性以及综合集成理论对军事系统建设的指导作用;然后以美军军事系统建设为例,指出其“网络中心战”思想是综合集成理论的一种具体实践形式,同时论述了“网络中心战”与综合集成思想的关系;最后通过论述美军“网络中心战”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具有的能力,为我军军事变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科学划分军事系统是研究军事需求理论、分析军事需求的前提和基础,为此研究了面向需求分析的军事系统分类方法及应用.根据军事需求特点和军事系统演变规律,从任务模糊性、结构复杂性和技术不确定性三维划分军事系统,提出军事需求研究的层次——“复制”、“发现”和“创造”,通过实例说明了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杨茜  赵静 《国防》2005,(9):40-41
2004年2月,美国陆军正式将其网络命名为“陆战网”(LandW arN et),与海军“部队网”、空军“指挥与控制星座网”并列成为全球信息栅格(G IG)的军种子网。“陆战网”涵盖了美国陆军的现有网络、基础设施、通信系统和应用系统,为陆军信息的集成提供了平台。经由“陆战网”建立起的网络,不仅可将作战指令及时传达至各个作战单元,而且各作战单元可随时向上级报告战场态势,并与兄弟部队协同作战。其最终发展目标为:实现以网络为中心的和基于知识的部队;坚持以网络为中心的数据战略;支持并可嵌入联合作战空间通信系统———G IG的联合部队部分…  相似文献   

6.
2001年1月1日,美国“企业”号航空母舰的官兵在茫茫大海上收到了家人的新年祝贺。当声声问候、句句祝福通过电子邮件传来时,官兵们乐不可支。而在两三年前,舰艇上收发电子邮件还是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但此次“企业”号航空母舰战斗编队远征海外时所搭载的“信息技术-21”系统,却让这种愿望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7.
“军财工程”系统软件使用中存在着系统软件可扩展性不强、子系统之间协同性不高、系统功能设置人性化不足等问题。为增强“军财工程”网络应用功能,应当实现软件信息共享,健全信息化安全管理机构,增设软件交流平台,设置远程业务处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法国海军造船,系统与支持集团公司DCN公布了一种想把新兴平台,战斗系统、离舰飞(航)行器和网络技术等综合在一起的未来水面战舰概念“剑形舰”的一些细节,DCN预计该舰将在2030年完成定型。“剑形舰”被描绘为海军网络中心部队的节点。该项目是DCN公司研究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胡宝良 《国防科技》2005,(11):36-36
2005年7月12日,“某军用飞行器结构损伤光电复合抢修系统”研制成功,并顺利通过有关专家鉴定。“某军用飞行器结构操作光电复合推算系统”是国内首台将激光和微弧火花修复技术复合应用于飞机、发动机损伤在线抢修的一种新设备。它应用10米光纤电缆将修复能量传递到损伤部位,对飞机、发动机结构损伤的部位修复提供光电手段。应用该系统可以快速地对损伤部位实施切割、焊接、熔覆、强化等。该系统创造性地在飞机结构抢修领域应用移动式激光加工系统、微弧火花修复技术,为飞机结构战伤抢修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为战伤抢修水平的提高创造了…  相似文献   

10.
正空间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院,又名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长期致力于空间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建设,以空间信息服务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为使命,正以“远征太空拉近你我”的豪迈气概,参与和推动着太空经济时代的到来。自主创新——在航天领域创造我国多个“第一”在航天器上,有效载荷系统是直接实现飞行器功能、满足用户需求的所有产品的统称。研究院的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始终坚持自主创  相似文献   

11.
“劳动”颂     
在中国,人们往往把5月称为“红五月”。为何称“红”?大约是5月春暖花开佳节、大事集中之故。其中,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算是个首要原因。在普天下劳动人民欢度自己节日的时候,笔者也要为“劳动”唱一支颂歌。 “劳动”是一个古老的词汇,所谓“劳动”,泛指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一切活动。而这种只有人类才有的高级活动,大约从我们的祖先——类人猿开始就有了。正因如此,世人执著地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世界。 “劳动”是一个神圣的字眼 多少人用美好的字眼来形容它、歌颂它——  相似文献   

12.
值得注意的是,在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军队的武器系统却表现出截然相反的通用化趋势,被誉为“战争之神”的地面火炮系统就是其中的代表。一直以来,在人们的印象中,地面火炮系统与陆上作战是密不可分的,但鲜为人知的是,驰骋疆场的“战神”却也能下海劈波斩浪,在舰艇这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展现出夺目的风采。“战神”下海创造奇观自陆炮与舰炮分道扬镳以来,最早将  相似文献   

13.
古代文论是古代知识分子创造思想的集中反映。古代文论关于创作本质特点和创作主体素质的思想揭示了写作的本质在于求新 ,新表现在“前人未道”和“匠心独妙”两个方面 ,对于创造主体的素质 ,要求“才识胆力”四者兼备。  相似文献   

14.
“隔”在艺术上是创造空间距离的一种手段。中国传统艺术的各个门类都十分讲求“隔”,诗词戏曲、书画建筑,莫不强化“隔”的效应。本文以视觉思维和格式塔心理学为出发点,探讨了“隔”在中国建筑艺术空间中的应用,在另一层面上反映了“距离产生美感”的审美意识及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诗词点化艺术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诗词用典的点化艺术有两个方面 ,即 :从“用事”角度看 ,表现为“推陈出新 ,对典故的意义加以引申发挥”和“‘反其意而用之’ ,从矛盾对立上使用典故 ,并对其意义加以发展”两个特点 ;从“用辞”角度看 ,表现为“把前人辞语和形式结构融化到自己的境界之中 ,创造新的风格”、“原封不动或略加变动地引用前人具有高度典型性和形象性的艺术语言 ,创造新的意境 ,赋予新的主题”和“别出新裁地反用前人辞语 ,或在表情达意上起反衬作用 ,或对辞语意义加以发展”等几大特点。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作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四个尊重”的提出,必将成为科技强军战略的巨大动力。深入领会江泽民同志的这一精辟论述,领导干部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自觉在贯彻落实“四个尊重”上做出表率。尊重劳动是“四个尊重”的本质和关键。马克思曾经指出,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四个尊重”,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的基本观点,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的重大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7.
我们用光纤温度传感器代替了传统的电类温度传感器。研制的温度传感系统具有遥测距离长、安全可靠、显示界面友好、操作简便、功能齐全等特点,并可借助计算机网络将特定时间段内的监测数据传送至“指挥中心”服务器。整个系统在实验室条件下实现。  相似文献   

18.
我军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创造了一整套以劣势武器装备战胜优势之敌的成功经验和传统战法,其中毛泽东同志“拣弱的打”的光辉思想在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中仍具伟大现实指导意义,研究这一思想,面对强敌和敌之优势装备,我们应辩证思维,增强“拣弱的打”的必胜信念;深入研究对手。探索“拣弱的打”的有效方法;加强武器装备的研制,打牢“拣弱的打”的物资基础;化敌强为敌弱,创造“拣弱的打”的有利条件;加强人装结合训练,提高“拣弱的打”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9.
美国海军最近在巴哈马群岛水域进行的试验期间,航空系统司令部(NAVAIR)的时间悠关目标导向试验台——“海里布法罗”(Hairy Buffalo),成功演示了前沿决策的能力。 此次进行的“巨影”试验由海军海上系统司令部、海军潜艇部作战办公厅和NAVAIR的网络中心战办公室联合发起,意在对新兴的网络中心战(NCW)战术和技术需求在网络、数据融合、指挥控制、态势感知工具及平台/传感器结构等方面进行评估。 “巨影”有限目标试验是首次SSGN有效载荷和传感器转型系列试验。通过“巨影”试验,将验证包括隐身平台(SSGN)、特种作战部队(SOF)、无…  相似文献   

20.
运用随机网络理论,以现代高技术条件下作战为背景,构建了在“敌方”对我后勤实施干扰与打击的情况下,野战营房保障系统运行过程中的GERT网络模型。并以某野战营房保障综合演练为例,求出其解析解。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敌方干扰度和我方保障系统实力等因素对保障任务完成时间的影响,为提高战时营房保障的时效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