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1年1月15日,我送女儿去加拿大留学,来到加拿大阿尔伯达省首府埃德蒙顿市附近的一个小城——阿尔伯特。这大概是一个几万人口的小城吧。 到达后的第3天,房东对我说,附近“必胜客”匹萨店的老板想请我吃饭。 “他请我吃饭干什么?我又不认识他。”我感到很奇怪。 房东说,她的女儿杰恩在“必胜客”打工,杰恩说到家里来了两位中国北京的客人:父亲送女儿来留学,父亲是中国军队院校的一位教官。 房东说:“这里是个小地方。可能是因为好奇吧,老板很想见见您,你就去见见  相似文献   

2.
她,1952年9月生于南京。刚从朝鲜战场归来、满身火药味的父亲,喜孜孜地抱着她,说:“全家团聚,你又生于南京,就叫聚宁吧!”于是,这个没有女性味的名字就这样诞生了。  相似文献   

3.
与周恩来交往,张治中与共产党人推心置腹,肝胆相照 三到延安,张治中深深体会到共产党人的博大胸襟与战略视野 毛泽东、周恩来的亲切关怀使张治中最终作出了人生中最重大的历史抉择 最近,笔者访问了父亲的老朋友——张治中将军的亲属、随从参谋张立钧先生。 张立钧先生1916年出生在安徽省巢湖。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他曾留学日本,后进  相似文献   

4.
父子深情 在延安王家坪毛泽东旧居前的那棵 柳树旁,陈列着这样一张历史照片。照片 中既没有鲜花河流的背景,也没有蓝天白 云的衬托,只有几孔旧窑洞依稀可见。照 片的中央,站着衣着简朴的毛泽东和刚从 苏联留学归来的毛岸英。身为父亲的毛泽 东,面带欣慰的笑容,慈祥的脸上流露出 深情的目光。依偎在父亲身边的毛岸英, 他那张过早经历了生活磨难的年轻面孔, 显得兴奋、激动又略带拘谨和腼腆。每当 观众朋友们参观到这里时,都会停住脚步 久久地凝视这张照片,似乎想从这张普通 的照片中,探寻当年一代伟人对儿子的那 份深深的父爱和希望。  相似文献   

5.
近代海军留学教育始于19世纪70年代,留学派遣活动贯穿整个晚清和民国初年,作为早期较为系统地学习西学技艺的新型人才,这些留学生在海军建设中做出了卓著的贡献,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的工业、教育以及政局。但受客观条件以及留学生自身缺陷的限制,晚清民国早期的海军留学教育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和不足。  相似文献   

6.
政策速递     
2005年公派留学开始申报 今年,国家留学基金委将以国家留学基金资助方式,在全国选派各类公派出国留学人员7245名。凡符合《2005年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及相应项目要求的中国公民,均可按规定的程序  相似文献   

7.
张永刚出生于军人之家。14年前,他填报高考志愿时,当坦克团长的父亲只提一个要求:“必须报考军校,好有个地方管着你。”张永刚一心想离家远一点,好少受点管束,最终被南京空军气象学院录取。4年后,他和4名同学一同被分配到大连瓦房店某军用机场。  相似文献   

8.
近日,浙江省永嘉县海归民兵章文琼捐资100万元,支持故乡巽宅镇小坑村的新农村建设。章文琼在英国留学5年,取得金融工商硕士学位。留学期间,他靠勤工俭学积攒下一笔钱。2005年章文琼学成归国后在巽宅镇加入了民兵组织。教育使他认识到民  相似文献   

9.
19世纪70年代,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人赴海外留学之风渐开。1875年,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选派7名淮军军官前往德国学习,开中国近代军事留学事业之先河。由于缺乏经验,此次赴德留学并不成功,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为其后留学生的派遣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在淞沪会战中,法国神父饶家驹在上海设立了南市难民区,开创了人类史上国际救济难民的成功先例。饶家驹难民区启发了在宁西方人士设立南京安全区的灵感,饶家驹本人也为南京安全区的成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同时,南市难民区模式也成为南京安全区效仿的榜样。但由于上海与南京两地存在诸多差异,日军当局对饶家驹难民区和南京安全区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在日军占领南京前夕,南京安全区未能得到日军的正式承认。  相似文献   

11.
又是一个月了,我回到了家里,父亲赶马车拉蜂窝煤还未回来。 父亲的一生是很苦的,当他十岁的时候,艰难的岁月夺去了双亲的生命,父亲成了孤儿,一个人流浪到他乡,幸得一位慈善的老人收养,从此,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到十六岁的时候,父亲硬凭自己的肩膀建起了一个家。 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供我们读书,父亲起早贪黑干起了在城里赶马车的活。刚开始,人地生疏,找不到货拉,父亲很着急,挣到的钱几乎只能够当天的生活。一段时间后,父亲找到了专拉蜂窝煤卖的活,钱挣锝多了些,但父亲更辛苦了,每天当我还在睡梦中,便听见车轮伴着嗒嗒的马蹄声消失在远方;夜晚当我已进入梦乡时,恍惚中听见拉车马咀嚼干草的声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几乎看不上父亲一面,父亲是匹拉车马,烈日和暴雨炼就他坚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个有关父亲和他父亲的故事。我不知道父亲为什么要说起这个故事。我妈妈随军有五六年了,还是父亲第一次在我面前说起他的家庭。父亲是名普通的基层部队主官,在我最初对军营的记忆里,整天他的身影忙得像我小时候玩的陀螺。只是这些天来父亲似乎轻松了许多,于是我才听到他的述说……  相似文献   

13.
人们都叫她桫椤姑娘,她生活在桫椤的故乡,和桫椤一样美丽。那年我的父亲到她的家乡任边防连连长。寨子里的姑娘背着木桶打水路过连队的矮墙时,父亲就远远地站在哨楼上看。当看见花花的裙子在风中摇摆,父亲心中就激起了阵阵涟漪。父亲有点内向,不敢打招呼,又隔得那么远,要破着嗓门喊,父亲没这胆量。 一年一晃就过去了,父亲过的还是墙内秋千墙外道的单恋日子。当地好心的阿妈揣摩到了父亲的心事,经一番撮合后,姑娘勇  相似文献   

14.
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馆的第一厅内,人们看到精制的玻璃框内,有一位圆脸宽额、齐耳短发的年轻女性,她双目注视前方,姿态十分端庄英武。这位巾帼英雄名叫张应春。张应春,原名蓉城,字应春,后又改字秋石。1901年11月11日生于江苏省吴江县黎里镇葫芦兜乡一个以耕读为业的家庭里。父亲张肇甲是一个通读书诗的爱国农民,常与乡亲议论  相似文献   

15.
我是从小在军营里听父亲讲部队故事长大的。虽然后来父亲转业到地方了,但在父亲耳濡目染的影响下,父亲那独特的军人气质、雷厉果敢的军人作风使我从小就产生了从军的想法,特别是上高中的时候,那种感觉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16.
父亲的信     
父亲来信了一句句鼓励的话儿语重心长信里有谆谆教导也充满几多期望读罢信我仿佛看到父亲期待的目光读罢信我感到有一股热血在心头回荡父亲的信教我不再想家父亲的信让我变得更加坚强父亲的信教我堂堂正正做人父亲的信让我有了抱负和理想父亲的信使我感到重任在肩父亲的信给了我奋勇前行的力量父亲的信@李珂$65575部队72分队~~  相似文献   

17.
1956年8月底 ,父亲从大连到北京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毛主席抽出开会前的空隙时间会见了我父亲。他们已有17年没见面了。父亲多么想立刻见到多年未见的毛主席呀。当父亲见到毛主席时 ,即整装立正 ,响亮地喊了一声 :“报告!”并向主席行了一个庄重的军礼。毛主席满脸笑容 ,伸出双手同父亲紧紧相握 ,说 :“海东同志 ,你好呀!”父亲激动地说 :“主席 ,您好呀!”接着 ,父亲怀着惭愧的心情说 :“主席 ,在延安您交给的任务 ,我没有完成。我感到十分惭愧。”主席笑着说 :“海东同志 ,不是你没有完成任务 ,是你病了嘛!”父亲参…  相似文献   

18.
终于读懂了父亲马锋我在父亲身边生活了十七年,没有认识父亲,从内心世界里没有读懂父亲!小时候,家里充满了“军”味,我是与“军”字打交道长大的。一件件绿军装,由小到大,伴随着我走过童年;那顶小绿军帽,至今还保存在箱底,红红的五角星虽然已经褪色,昔日的光彩...  相似文献   

19.
父亲(散文)     
父亲(散文)赵峰父亲已离我而去。军旅生涯十几年,仍没有走出当初父亲站在小站送我去当兵的视线。每当想起父亲,就想到十年前父亲电召我参军的情景……一纸“速归”的电报,让我踏上了匆匆的归途。坐在火车上,我心里象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父亲的电报简直就象...  相似文献   

20.
父亲     
父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一辈子都在生养他的那片土地上耕作着、收获着,不辞辛劳。 在我的记忆里,儿时家里很穷,吃顿饱饭都算是奢望。一天晚上,父亲带我到村里看皮影戏。突然,爷爷过来从衣兜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把皱皱巴巴的钞票,硬往父亲手里塞。父亲却是坚持没要。当时,我很不明白,家里那么缺钱,父亲怎么就是不要呢?长大后,父亲念叨起此事,总告诫我们:人可以穷,但志不能短。 搞生产队的一年,父亲负责看菜园和卖菜。一次,大姑买菜没钱,便对父亲说:"姐就买一点点,就别记账啦!"父亲答应了。大姑走后,父亲悄悄从口袋里摸出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