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992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航天四院承担了神舟载人飞船逃逸系统四种固体发动机和逃逸塔头部动力装置研制任务,历时13年研制的逃逸系统发动机,为神舟飞船屡次飞行成功作出了卓越贡献,四院两代无名英雄也由此功垂史册。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  相似文献   

2.
航天仿真技术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航天仿真已从最初的导弹飞行仿真逐渐扩展到卫星飞行仿真、航天飞机仿真、载人飞船仿真、火箭飞行仿真等。根据航天装备论证、研发、应用的过程,重点评述了航天装备体系仿真、航天工程仿真、运行仿真及航天训练器仿真。  相似文献   

3.
这里拥有现代化的火箭、卫星厂房,完善的火箭卫星专用特种装备和各种先进的检测系统;各种先进的自动控制、数据传输、数据处理、通信保障手段,可满足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和低轨道通信卫星测试发射的技术要求——这就是屹立在黄土高原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一座先后完成百余次大型发射试验任务、卫星发射成功率达100%、令世人瞩目的航天城。  相似文献   

4.
1、以系统优化、协调高效、兼顾后续发展为原则进行工程顶层设计,保证了工程研制和试验的成功率。 2、首次实现火箭控制系统冗余,飞船制导和导航系统重构,箭载计算机容错,故障隔离等措施,还采取了逃逸应急救生、自主应急返回、航天员手动制动返回等安全措施,使系统航天员安全性达到0.997。 3、研制成功三舱结构载人飞  相似文献   

5.
本报讯 2月9日,陕西省多地降下了立春节气后的第一场春雪,旱情有所缓解。这归功于航天四院生产的WR系列高效多用途增雨防雹火箭产品派上了用场。  相似文献   

6.
"国之重器"导弹离不开强大的"心脏"——固体火箭发动机。地处塞外高原的中国航天科工六院不仅是我国第一个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和试验基地、中国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摇篮",而且是一个用智慧、汗水和血水,成功研制出数十种型号和配方的战术、战略、宇航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创造了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无数个"第一"的功勋基地。  相似文献   

7.
8月24日,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根据降雨云带气候情况,采用发射火箭弹等措施,有效解除了北京境内的天气险情,保障了奥运会闭幕式顺利举行。这与8月8日开幕式进行“超大规模的人工消减雨”所发射的火箭一样都是使用的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中天火箭公司的拳头产品——WR系列增雨防雹火箭.  相似文献   

8.
王玫 《中国军转民》2008,(10):18-19
“我们的逃逸系统发动机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且完全依靠自主创新开发研制,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作为四院“神七”任务的第一责任人,刚刚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观摩整个飞船发射过程归来的四院院长周为民仍然按捺不住自豪与激动的心情。从1993年接到这项艰巨的任务,航天四院上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终于在世界上只有航天大围掌握的技术领域写下了中国的名字。用周为民的话说,这是一条不得不走的自主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9.
黄春平,1938年生,1964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曾担任“863-409,计划中的首席科学家。担任过长征三号、长征二号丙火箭总指挥,现任长征二号F火箭总指挥。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军转民》2007,(7):F0004-F0004
郑州航天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位于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系中国航天时代电子长征火箭技术股份公司下属的集开发,科研、制造和销售为一体的,以航天电连接器。电子仪器和电缆网为主导产品的企业.是航天军用电连接器和电子仪器的专业研制生产单位.中国军用电子元器件重点骨干企业。  相似文献   

11.
去冬今春时节,航天四院生产的WR系列高效多用途增雨防雹火箭产品为全国各地人工增雨防雹减灾,共提供了1.5万多枚火箭弹及88套发射控制系统。尤其是在我国南方地区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旱灾,云南、贵州等省份受灾最为严重的紧要关头,按照受灾地区人工影响天气主管部门的要求,从2010年2月中旬到4月初,四院为旱区共提供了4500多枚增雨火箭产品,在这一场举全国之力的抗旱战斗中大大派上了用场。  相似文献   

12.
刘竹生,1939年生,1963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导弹工程系。曾从事长二捆火箭研制和发射工作,担任副总设计师。现任长征二号F火箭总设计师。  相似文献   

13.
从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首次乘航天器进入太空,到目前载人航天已有40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人类已发射了3种载人航天器,即载人飞船、空间站和航天飞机。 载人飞船载人飞船是一种用火箭发射到地球轨道上作短期飞行,在完成特定任务后再返回地面的载人航天器,一般为一次性使用。俄罗斯(前苏联)载人飞船共发展了三代,第一代叫东方号,共发射6艘;第二代叫上升号,共发射2艘;第三代叫联盟号,共发射了80余艘,目前仍在服役,并承担着国际空间站救生飞船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2012年10月31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联合举行了我国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卫星工程运载火箭研制合同签字仪式。依据合同,中国科学院将为其抓总研制的相关卫星项目向航天科技集团批量采购三发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本次火箭采购合同,是国家航天项目中第一次采用商业模式批量订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推进我国运载火箭产业化发展的一次有益探索,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国防科技》2005,(11):F0002-F0002
2005年10月12日9时,中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2005年10月17日4时33分,神舟六号返回舱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中部草原成功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平安返回。神舟六号飞船是多人多天飞船,与发射神舟五号飞船的火箭相比,这枚火箭有75项技术改进。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包括主、副着陆场分系统,陆上应急搜救分系统,海上应急搜救分系统,通信分系统和航天员医监医保分系统这5个分系统据火箭专家说,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分为三期,一期工程主要完成载人飞行试验;二期工程不仅要实现载人航天飞行,还…  相似文献   

16.
翻开他的履历表看到的是一串串闪光的足迹:曾连续荣获原航天工业总公司通令嘉奖、航天奖、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863”计划先进个人等殊荣。近日,又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他就是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领域的主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长征四号乙火箭副总设计师,航天科技集团公司067基地第11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恩昭同志。40多年来,他先后参加并领导了某系列火箭发动机和长征系列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国防技术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hi …  相似文献   

17.
《国防科技》2005,(11):9
1、组成:四个液体助推器、芯一级火箭、芯二级火箭、整流罩和逃逸塔。2、“四最”:最安全、最高、最重、最复杂。航天员安全性指标0.997;火箭全长58.3米;起飞质量为479.8吨;运载能力为7800吨;长征二号F火箭从1992年方案论证到1999年11月首飞历时七载,在研制过程中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大大小小加起来有近百项。3、采用55项新技术:其中火箭故障检测系统和逃逸系统等主要关键技术,属于世界性难题。数百种火箭故障模式及逃逸数据,实现了运载火箭在待发段和上升段发生故障时的自动检测、自动诊断故障,自动发出故障信息给逃逸系统,实施航天员自动逃…  相似文献   

18.
1999年10月1日,建国五十周年大典。雄伟庄严的天安门广场观礼台上,一位年近六十、个子不高却显得异常沉稳的中年人正凝神贯注那隆隆驶过的阅兵方阵。最后,他把目光定格在那如巨蟒的火箭装备上。没有忘形的欢呼,也没有激情的落泪,只有一颗炽热的心在胸膛里狂跳——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航天四院院长叶定友。 成果满身的科学家 1963年8月,从西北工业大学团体火箭发动机专业毕业的叶定友,以二十三岁的青春年华投身国防事业,从此付出了自己大半生的精力。 …  相似文献   

19.
弈昀 《环球军事》2008,(10):7-9
4月28日清晨,印度在南部的斯里赫里戈达航天发射场,利用自己生产的PSLV-C9火箭搭载10颗卫星成功发射升空,再次向世人展示印度在航天技术和航天工业领域取得了重大进步。对这次“破纪录”的卫星发射,  相似文献   

20.
张菽  敬卿 《国防科技》2001,22(10):95-95
1967年7月20日。宇航员第一次登上月球。人类在踏上征服宇宙的征途中,有多少人曾为之而奋斗。齐奥尔科夫斯基,戈达德,奥伯特和德国宇航协会的成员们。相继进行过理论研究和大胆实践。然而真正打开宇宙大门的人,却是领导登月计划的美国航天科学家冯·布劳恩。他预言:空间技术能为地球上的人提供直接的永久的利益服务。他的预言。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正在一个接一个地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