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孝文 《环球军事》2014,(14):62-63
1968年3月,苏联一艘搭载4兆吨级核弹道导弹的高尔夫Ⅱ型潜艇,在太平洋发生爆炸,沉入距夏威夷西北部约1900海里处。苏联海军两个月的大规模搜索,却未能发现残骸。而对于美国来说,一旦打捞出这艘潜艇,便可以了解苏联核弹头的设讥同时有助于他们破解苏联海军的密码。这便促使美国制订了“亚速尔人计划。  相似文献   

2.
对于斯大林来说,在被朝鲜海峡分隔的中国海海区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对冷战中的苏联将有巨大的好处。当时斯大林已经同意向中国转让潜艇以及建造技术帮助中国组建极具攻击性的潜艇部队,在中国附近数千万平方千米的海区牵制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海军力量,减轻对苏联的直接压力。赫  相似文献   

3.
633型常规潜艇是上世纪60年代苏联潜艇部队的主打艇型,苏联潜艇兵对它的感情可以说是又爱又恨,他们常常用“狗日的633”来称呼它。“狗日的”虽不雅,但来有出处:每当艇上出了点儿有意思或没意思的事儿时,苏联潜艇兵常爱用这个“粗口儿”来表表态。它涵盖的意思很广可以表示亲切、有趣,也可以是轻蔑、不满乃至愤怒,什么场合、什么事儿都能用,万灵。  相似文献   

4.
信不信由你     
《环球军事》2013,(2):70-70
1942年秋,苏联太平洋舰队派遣两艘布雷潜艇前去增援正与德军苦斗的北方舰队。为了避开在东南亚气焰正盛的日军,这两小艇绕远向东,先抵美国西北海岸,再向南折,准备取道巴拿马进入大西洋。10月5B,L-16艇驶近旧金山,美军特意派来一位联络官,以免误伤自家人。11日,L-16艇毫无防备地在西海岸附近水面航行,忽然遭到鱼雷攻击,发报员只来得及发出“我们”两个字,全艇即告沉没,无—人生还。这场意外当时令美苏两国颇为紧张。同行的L-15艇声称看到疑似美军s-31潜艇的潜望镜。美国人急辩白,兄弟我再坏再傻,也不至于在自家海岸伏击盟军,况且船上还有美军。战争结束,悬案才告揭密。当时正在美国西海岸游猎的日军伊-25艇求战心切,想也没想就把苏联潜艇当美国人打了。其实,当时苏联和日本是互称中立的。  相似文献   

5.
潜艇作为一种海战兵器,神秘莫测,素有“深海幽灵”之称。在一般人的眼中,冷战似乎只是美国和苏联之间为了争夺世界霸权而展开的较量。然而,近日英国情报机构出版的一本新书则披露了一个尘封长达半个世纪的军事秘密:冷战期间,英国皇家海军潜艇在深海执行高度机密的情报侦察任务时,经常遭到苏联潜艇的骚扰和攻击。双方潜艇多次相撞,在海底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生死时速”。  相似文献   

6.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美国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二战中给美国带来巨大麻烦的日本潜艇技术和日本最早的潜艇居然都来自美国。日本的潜艇部队在二战时期号称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可是日本在潜艇的研制方面却大大晚于英、美等国。  相似文献   

7.
强攻登陆潜艇族谱对苏联海军来说,建造潜水强攻登陆艇的想法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苏联海军就曾制定过利用潜艇运送地面部队的计划,其目的在于夺取假想敌的空军基地、保护攻击美国本土的轰炸机的基地。不过事实上,当时苏联的轰炸机并不具备直接攻击美国本土的能力,海洋方面的大部分海域也都是美国海军的势力范围,制定这样的计划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相似文献   

8.
我们知道在冷战时期两霸对峙时,苏联为了弥补在航母战斗群方面与美海军的巨大差距,大力发展各类潜艇和潜用武器,以潜艇为主战平合与美海军抗衡。为此,苏联特别重视研发各种潜用水中兵器,包括鱼雷、水雷以及导弹等武器。说也凑巧,二战即将结束时,由于苏军攻克柏林,捷足先登缴获了大量法西斯德国的水中兵器研制样品、技术文件和资料,为战后苏联在水中兵器方面的发展创建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因此,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就推出了十分先进的水雷、水雷引信、声自导鱼雷以及水下火箭发动机,并且在火箭推进领域领先于美国,苏联在水中兵器方面所取得的许多成就至少部分应归功于从德国获得的武器样品、文件和资料。  相似文献   

9.
50年代后期,苏联第一代潜射巡航导弹“П—5”和“П—10”发射成功,这是从水面发射的近程反潜导弹早在50年代中期,美国的“天狮星—Ⅰ”式巡航导弹就已投入使用,并改装了“金枪鱼”号潜艇。  相似文献   

10.
1966年,好莱坞推出了一部关于冷战的喜剧片《俄罗斯人来啦》,该片讲述了1艘俄罗斯潜艇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搁浅的故事口这是一部不错的影片,它准确地捕捉到了那个时代苏联军事意图中不应有的歇斯底里。  相似文献   

11.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91年苏联解体前的长达40多年的冷战时期,作为当时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为了和美国争霸世界,不断地加强军备投入,研究和制造了不少先进独特的武器装备。这些武器装备有的研发成功并大量装备了苏联军队,至今仍在某些方面保持着世界记录,如世界上最大的核动力潜艇——台风级战略核潜艇、最大的巡洋舰——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等。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过4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只可以和美国在全球争霸的远洋作战海军。苏联解体后.由于俄罗斯经济长期萧条.俄罗斯海军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1989年苏联的造船工业共为其海军制造了78艘潜艇、作战舰艇及勤务舰船,而1995、1996、1997年俄罗斯海军分别只有11、8、6艘新造舰艇服役,到了1999年则只有4艘。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潜艇技术和战术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海战中世界各主要海上军事强国的潜艇部队都有让人称道的不俗战绩,产生了不少横行一时的著名潜艇和潜艇指挥官。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倒霉”的潜艇,它们或是被己方击沉,或是糊里糊涂地被敌人俘虏和击沉。下面我们不妨用现在最通行的排行榜的方式来追忆一下那些二战中的“倒霉”潜艇。  相似文献   

14.
1982年12月至1983年6月,日本东芝机械公司向苏联出口4台高科技数控机床。由于有这枝磨砺兵器的“利剑”,使苏联潜艇的战斗力迅速提升,可以在水下横冲直撞地游弋巡逻而不被人发现。美海军声呐“敏感的耳朵”变成了“聋子”,美“反潜”潜艇甚至发生与苏联潜艇“接吻”事件。这引起美海军的极度恐慌和震惊。1985年参加当时日苏秘密交易的熊谷独向“巴统筹”告发了日苏贸易中用偷梁换柱的手法突破禁运,从而引起了日本同西方国家的一场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15.
P—3C“奥利安”型反潜巡逻机服役期即将结束,美海军已在考虑建造另一种飞机或利用其它方法来施海上巡逻任务。50年来,在美国的各类军事行动中,海上巡逻机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二战期间的大西洋战斗中,海上巡逻机为消灭德国舰队做出了贡献;冷战时期又协助牵制了苏联潜艇;今天,海上巡  相似文献   

16.
军闻述评     
美公布商业卫星拍摄的中国潜艇基地照片据《华盛顿邮报》2006年2月16 日报道,美国一家商业公司公布了数幅2002-2004年间拍摄的有关中国军事基地的卫星照片,其中一幅照片为山东省姜格庄(音译)潜艇基地,照片中可以看到1艘“夏”级导弹潜艇,1 艘“汉”级攻击潜艇及地下潜艇洞库的海上入口和陆上入口。这些商业卫星拍摄的高分辨率照片可识别地面3英尺大小的物体,此次卫星图片是该类军事基地首次被曝光, 美国还掌握更为详细的中国潜艇基地洞口的保密照片。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50年代,核武器和反应堆的出现不但使潜艇摆脱了"只是可下潜的艇"的尴尬境地,还拥有了极大的作战威力。可是苏联军队将核武器作为主力武器,认为"海军不可能是核战争的主力",这一观点让苏联更加忽视海军的建设。然而50年代,以美国航母机动舰队为主的西方海军在苏联周边海域频繁游弋,显示武力,这使苏联军队  相似文献   

18.
靳涛 《当代海军》2006,(9):70-71
20世纪50~80年代无疑是前苏联潜艇制造业的黄金时代。当时,苏联潜艇不仅达到了世界水平,而且在许多方面是领先的,所创造的一些世界纪录甚至至今未被打破。和平时期产量最大的潜艇——613型常规潜艇40年代末,苏联第18中央设计局(今“红宝石”中央航海技术装备设计局)制定了613型中型潜艇(北约称为“威士忌”级)的技术文件。该文件体现了二战期间各国所积累的潜艇制造经验。613型艇潜深达200米,水下最大航速13.1节,武器为12枚鱼雷或24枚水雷,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电子设备。50年代,苏联的4家造船厂一共建造了215艘613型潜艇。  相似文献   

19.
二战初期,德国海军力量非常强大,活动异常猖獗。凭借实力优势,其潜艇四处出动,伺机攻击盟军的军事基地、舰船,以及运输船队,给盟军制造了很大的威胁。为了防止德国潜艇发动突然袭击,美国在大西洋东海岸的切萨皮克港湾安装了水下声音监测装置,这里是通往华盛顿和巴尔的摩的大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种声音监测装置非常灵敏,只要德国潜艇在水下有什么动静,听音器里就会传来音响,发出警报。  相似文献   

20.
潜艇素以“隐蔽歼敌”著称,加之潜射巡航导弹的发展,从而对航空母舰战斗群形成巨大威胁。为了防备暗箭伤人,航空母舰编队的反潜防御是按照远、中、近三个反潜警戒区来划分兵力的,以使敌潜艇对目标进行攻击时必须突破航空兵、反潜潜艇、水面舰艇的纵深梯次防御,并力争在潜射武器攻击距离之外发现并摧毁敌方潜艇。目前,美国航空母舰战斗群航行序列下的正常反潜防范范围约为200千米,可分为三道反潜防御屏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