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列宁对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但由于历史条件局限,其科学思想在实践中没有充分展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从中国国情出发,继承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这不仅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大指导意义,而且对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 ,是二十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题。列宁作为领导创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 ,对这一历史课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尤其是在他去世前的几年里 ,列宁从苏维埃俄国的实际出发 ,面对国内外新的形势 ,深刻总结了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 ,提出了以新经济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前人未曾提出过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思想 ,在这些思想中处处体现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质。这是他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留下的珍贵遗产 ,…  相似文献   

3.
军制是国家制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防、军事力量的一定组织形式,领导管理的规范和手段。国家军制主要包括军政、军令、军法三个方面。主要内容为:国家武备政策、经济与国防结合制度、国防领导制度、武装力量建设、战争动员、兵役、国防科技、军事立法制度和法规等。  相似文献   

4.
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在战争实践中,对如何建设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新型军队进行艰难探索,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和制定了无产阶级军队建设原则。1919年3月,列宁领导召开的俄共(布)第八次党代表大会,从建立军队铁的纪律、吸收旧专家帮助军队建设、依靠政治委员、党支部和政治机关加强军队政治领导、从工农中培养指挥干部、主动改善军队阶级构成方面提出军队建设原则,为后来苏联红军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迈向世界一流奠定坚实基础。列宁领导党进行苏联红军建设过程中提出和阐述的建军思想是无产阶级军事理论的重要部分,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做出了独特的理论贡献,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建设理论。  相似文献   

5.
6月18日,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军制分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分会领导换届暨学术交流研讨会议。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副会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何雷中将出席会议,为新一届军制分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颁发证书,并就做好新一届军制分会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军制分会会长、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研究部部长陈奇少将代表新一届分会领导班子就贯彻落实学会章程、推动分会各项工作稳步发展明确了目标思路;军制分会常务副会长、总参谋部军务部副部长计英春大校就加强和改进军制分会建设发表了意见。会议期间,来自总部机关、各军区、各军兵种和武警部队的有关领导和专家代表,围绕“加强军事组织法建设,巩固深化改革成果”进行了学术交流。军制分会作为中国军事科学学会下属的研究性分支机构,其主要职能是承办军制领域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任务,研究内容包括:军事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军队体制编制、军队行政管理制度、武器装备管理制度、后备力量建设制度、兵役制度和战争动员制度等。这次军制分会领导换届暨学术交流研讨会议的召开,对于规范分会办事程序、深化分会学术研究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讨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归纳提出了列宁对进行社会主义化革命的重要意义有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讨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归纳提出了列宁对进行社会主义文化革命的重要意义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所作的《关于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标志着苏维埃俄国从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全国从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工作重心转入了经济建设轨道,这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转折。新经济政策的制定者、把握苏联历史转折的舵手是伟大领袖列宁.三年国内战争和反对外国武装干涉斗争的胜利,巩固了年轻的苏维埃国家,提高了它的国际地位,使得党和国家得以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期,努力实现列宁制定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计划。同时,历史的经验教训,两种对立的社会…  相似文献   

9.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军事系统和地方党委的双重领导制度,是中国民兵传统的领导体制。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证明,这一领导体制,符合中国国情,适应民兵的性质和任务,是做好民兵工作,建设强大国防后备力量的根本保证。 对民兵实行军事系统的垂直领导,目的在于保持国家武装力量的高度统一。平时,要根据国防建设的总体规划,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坚持平战结合,  相似文献   

10.
英国的大学者罗素曾经认为,20世纪将作为列宁和爱因斯坦的世纪载入史册.列宁之所以成为一个世纪人物,在于他不但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且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者.尤其是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俄国的国情相结合,提出了小农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  相似文献   

11.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加快改革开放的先导。列宁对如河建设苏联社会主义提出过这样一个公式:苏维埃政权加普鲁士铁路的管理秩序加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加美国的国民教育等于总和等于社会主义。这是不是列宁设想的具有苏维埃特色的社会主义?他这种大胆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经验的开放精神,对70年后的我国同样有具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三、职业化与兵役义务俄军要实现100%的常备状态,就必定需要大量优秀兵员的支持。所以,职业化和常备部队建设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2008年的俄格冲突,俄军之所以在短短5天内就赢得了胜利,主要是得益于参战部队大部分由职业军人构成(占70%)。但在平时,俄军实行的是义务兵役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 ,是在全世界共同胜利的社会主义 ,列宁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提出了社会主义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著名理论 ,并且通过十月革命取得了成功。从这以后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是在民族国家的范围内进行的。虽然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起名为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 ,包含着力图超越民族国家的意蕴 ,但事实证明 ,那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理想。当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发展和不均衡发展 ,提供的不是全球范围内而恰恰是民族国家范围内社会主义的支撑 ,所以 ,当代社会展现的必然是具有不同国家特色的社会主义进程。在民族…  相似文献   

14.
《兵团建设》2007,(11):128-128
巩固而强大的国防是国家安全的根本保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  相似文献   

15.
建立无产阶级常备军是列宁国家学说的重要内容,也是列宁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列宁把马克思恩格斯军队理论与苏俄军队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列宁根据苏俄政权建立后的特殊历史条件和客观环境提出并实施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军队学说的发展。然而,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新政权在武装力量建设上,面临着要不要建立无产阶级常备军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俄共(布)内意见并不一致,经过反复而激烈的争论,才最终被确定下来。  相似文献   

16.
宋法棠 《国防》2005,(11):9-11
国防建设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国防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意义。必须着眼国家安全稳定大局,适应形势任务需要,大力推进国防建设创新发展。一、牢固树立大局观念,为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强大的国防党中央做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是一项系统工程,国防建设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就难以保证构建和谐社会的顺利进行。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7.
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始终是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本源泉,始终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力量。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统一、百姓幸福安康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8.
列宁"新经济政策"是世界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上第一次改革开放的伟大试验,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和科学价值。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继承和发展了列宁"新经济政策",开拓了马列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新征途中,仍然要借鉴"新经济政策",坚持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相似文献   

19.
《军事经济研究》2007,28(1):12-13
正确处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是贯穿国家建设各个发展阶段的一个全局性问题,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一、国防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强大与否,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要独立自主地、和平地进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  相似文献   

20.
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多元社会结构,有效整合社会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课题.列宁晚年审视苏俄社会结构的新变化,探索市场经济取向改革的整合之路,确立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整合原则,建立发展和谐相统一,防止两极分化的整合机制,为我们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