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太平军的筑城与望楼张一文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前后坚持18年,纵横全国18省。它不仅拥有步兵、水师,而且还创建了一支专司筑城的工兵部队“土营,,在筑城方面有许多创造。所谓筑城,是指构筑城堡、城寨、城池和要塞等。下面,简要介绍太平军的穴地攻城、防御筑城和望...  相似文献   

2.
太平军所使用的兵器张一文太平军是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一支农民起义军。这时的中国兵器正处于火器与冷兵器并用时代的未期和向火器时代过渡的前夜。起义之初,太平军使用的基本上是冷兵器,只有少量的旧式火器。占领南京之后,通过与欧美来华人员接触,西洋火器得以传入...  相似文献   

3.
太平天国西征军入湘后碰到两支强大的势力:一是以曾国藩为首领的有组织的湘军,一是分散于各地的、起来骚动造反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劳动大众。以往的一些著作在论述这近半年的历史中,大多着眼于太平军与湘军之间的战斗和较量,而对湘省人民在这场斗争的作用述论不够。事实上,湖南人民的活动和斗争不仅影响着太平军和湘军的战事,而且对整个西征战局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笔者在本文中对太平军入湘后的军事史实只作一些概括和说明,着重述论湘省人民的抗清斗争以及它同整个湖南、乃至于西征战局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刘晨 《军事历史》2013,(1):49-54
太平军长沙之战是近代中国军事史上一场战争技艺的强力交锋,主要表现在战略指导、战役指挥和战术运用方面,而战役的第一阶段是整个长沙之战最为关键的,也是太平军战略、战术体现最为集中的阶段。由于太平军的失误,长沙战役的失败具有必然性。但其中汲取的经验和教训,却为日后攻克武昌和南京准备了条件。太平军长沙之战最惨重的损失,莫过于西王萧朝贵之死。从郴州决策失误这一角度讲,杨秀清对萧朝贵的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太平军是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军事组织,自1850年11月“金田团营”就诞生了。洪秀全、杨秀清、洪仁牙等太平天国农民领袖,凭籍这支武装发动了金田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农民政权,从1850年到1864年坚持了14年之久,从而把旧式农民战争推到了高峰。洪秀全是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之一,太平天国农民军又是拜上帝会指导下的革命武装,在上述的历史背景下,太平天国农民领袖的军事伦理思想,不能没有自己的特色。本文试图将太平天国农民领袖的军事伦理思想及其特色,作一乌瞰式描述,不当之处,祈读者指正。一、…  相似文献   

6.
湘军是清政府赖以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一支主要军事力量,而其水师的作用尤为突出。太平天国天京失陷后,清廷论功行赏,湘军水师之功位居榜首。本文就湘军水师的组建作一粗浅介绍。在太平天国革命前,清朝的绿营水师,无战斗力可言。金田起义爆发后,太平军出广西,进湖南,于1852年12月攻克益阳、岳州等地,获民船万只及大批军械炮位,遂组成水营。水营兵种的增设,使太平军实力大增。从此沿长江东下,水陆并进,不数月,在连续攻克汉口、武昌之后,迅即进据南京,  相似文献   

7.
咸丰、同治之交的浙江包村,曾经发生一场持续半年多的惨烈之战。乡农包立身率领数千东安义军抵抗太平军5王、10余万人,太平军六次征伐,终将包村攻破。包村老少靡有孑遗,约有数万人丧生。包立身及其"义军"别具中华帝国崩溃时期地方精英阶层的某些特性。包村之战还是近代中国军事史上一场战争技艺的强力交锋,主要表现在战略和战术两个方面。通过这一个案研究,可以透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探寻太平天国的兴亡轨迹。  相似文献   

8.
1851年1月至1864年7月的太平天国革命,既是中国旧式农民革命战争的高峰,也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革命高潮。在与清王朝对峙的十三多年的时期里,太平天国农民军不仅创建了农民阶级的政权,而且还利用革命政权将农民阶级的意志上升为法律,建立了各项军法制度。太平军的军法固然不系统、不完整,但对太平军推翻满清在中国南部的腐朽统治,并建立、巩固革命政权,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在中国军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他出身于一个世代“以农为业”的普通地主家庭。1838年中进士,次年升礼部侍郎,后又改任过兵、工、刑、吏诸部侍郎。1853年1月8日太平军从岳州分水陆两路沿长江上逼武昌时,清帝咸丰谕令湖南巡抚传旨,命因母丧在籍的礼部侍郎曾国藩“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曾国藩怀着地主阶级的“愤憾”,由家抵省城长沙,“仿前明戚继光,近人傅斓成法”,操练出一支新军,称为“湘勇”或“楚勇”,后来通称为“湘军”。曾国藩凭着这支军队,与太平军、捻军作战前后凡14年(1866年…  相似文献   

10.
圣库制度是太平军后勤供应的根本制度,这种制度以“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为理想。作者在研究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太平军的后勤保障制度作了较为详实的阐述和分析:一是圣库制度的建立;二是太平军粮饷和军械的来源;三是太平军的供给标准;四是圣库制度的历史地位。文中有些引文,尊重了原作者的立场,请读者辩别。  相似文献   

11.
太平军兵器近代化探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武装斗争贯穿着太平天国之始终。在和国内外敌人进行血与火的生死搏斗中,他们从无到有,从大到小,从弱到强,不断提高太平军的军事素质,十分重视武器装备的改进和各军兵种的设置,较大量地使用热兵器以及新式火器,并自己修造新式武器,这就使他们开始了热、冷兵器以及新、旧火器更替或演进的过程,而向兵器近代化迈出可喜的一步,也就使他们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了一支能与武器装备精良的中外反革命军队相匹敌的强大军队。尽管他们最终未能战胜中外反革命军队而失败了,但究其失败原因,却不在于兵器近代化方面的问题上,倒反在于革命化方面的问题上。本文拟在现在所能搜集到的资料之基础上,仅对太平军兵器近代化的进程,作一简略的探索,以求得大家的指教。  相似文献   

12.
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十九世纪最威武雄壮的历史事件.这场波澜壮阔的农民大革命,其主角是洪秀全和杨秀清.洪秀全一手点燃了革命之火,而使这场烈火成燎原之势的是杨秀清.他统率太平军旌旗北指,势如破竹,将革命推向全国,因此太平天国运动被称为洪杨革命,其影响一直波及百年之后.孙中山就曾以洪杨的继承者自励.毛泽东晚年曾将陈胜、吴广、洪秀全和杨秀清这4人作为中国历史上农民革命的代表人物.由于洪秀全是太平天国革命的始倡者和当然领袖,并与这场运动相始终,因此人们对洪秀全的重视超过对杨秀清.事实上,杨秀清对这场革命所起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不逊于洪秀全,如果没有他的雄才大略,太平军很可能与清代发生过的许多其他农民起义一样,寿命只有短短几年,影响只及一省或数省,而不是人们所知道的那样历时二十年,席卷十八省,震撼了全中国.杨秀清是中华民族产生的一位伟大军事家,他铸造了中国历史上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之一--太平军.当他在世的时候,这支军队所向披靡,横扫了大半个中国,甚至在他去世之后仍能长期保持强悍的战斗力,令中外敌人胆战心惊、谈虎色变.威武一世的杨秀清可称是太平军之魂,是太平天国的战神.  相似文献   

13.
太平军在湖南创建土营、水营曾长秋1851年1月11日(清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洪秀全领导拜上帝会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即震憾中外的太平天国起义。后经一年半的艰苦转战,太平军于次年6月退出广西全州进入湖南道州(今道县)。当时,太平军只有单一的陆...  相似文献   

14.
1860年春,太平天国在摧毁清军江南大营,解除对天京的包围后,领导集团议决下一步目标为:东征进取苏常,后攻天京上游。5月15日,东征大军数万人由天京出发,在李秀成的率领下,一路势如破竹,一个半月之内,占领了除上海之外的长江三角洲大部地区,兵临上海城下。此时,在太平军与满清上海守军的对峙中,出现了另一支军队──“洋枪队”(常胜军)前身,它是由满清上海道吴煦和上海泰记银号经理、买办巨商杨访雇用美国人华尔出面组织的一支雇佣军。关于这支军队,中、西史书虽有涉及,但多支离不全,缺少比较完整的研究,以至于人们看不…  相似文献   

15.
湖州保卫战是太平天国在苏、浙、皖根据地进行的最后一场保卫战。战役自1864年3月底杭州失守后开始,至8月28日太平军撤出湖州城结束,历时5个月之久,历经天京沦陷前后两个阶段。太平军在湖州战场上英勇地抗击着左宗棠所部湘军和李鸿章所部淮军从南北两个  相似文献   

16.
中国长期封建社会历史中,发生过多次全国大规模农民战争。起义的英雅们叱咤风云,在广阔的土地上,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给统治阶级以摧毁性打击。他们高超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本领,由于封建史家的偏见和仇恨,没有也不可能被正面而又系统的记述下来。这份宝贵的军事遗产大多被淹没了,殊为可借!明末农民起义战争,是中国古代农民反抗地主阶级暴虐统治的武装斗争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在战略战术的运用上,达到了一个高峰。张献忠袭取襄阳,则又是明末农民战争善于机动作战的典型战例。弄清楚此战经过,分析双方胜负的原因,探讨其战略上的得失,对深入了解农民起义的军事活动规律,或许有某种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战役军事艺术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战役,是太平天国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本文从战略角度肯定太平军以外线作战为主旨的战略构想,分析促成其实现的军事指挥系统方面的特点和对清军方面的相对优势,并揭示这一胜利经验的相对性.  相似文献   

18.
清政府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的直接交锋,在海上连打败仗。侵略者的“坚船利炮”给清朝官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恐惧之余,清朝官员又有了几分羡慕,他们幻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拥有这些利器,以维持大清王朝的统冶。19世纪50年代中期,太平天国起义在中国东南地区进行得如火如荼,太平军对清朝水陆两军的作战连连获胜。因此,清政府内部的一些官僚企图借用洋枪潭炮镇压农民起义。在外国人的帮助下,他们在用洋枪洋炮镇压农民起义军时尝到了甜头,所以,他们对进一步购买洋船建立舰队的愿望也就日趋强烈,终于着手准备组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支铁甲舰队。当时的海关代理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  相似文献   

19.
婚姻制度是衡量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太平军军婚制度是衡量太平天国时期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 据资料记载,太平军曾经制定并颁布过有关军婚的若干规定。英人呤唎在《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一书中称:“洪秀全已经制定了婚姻法”,“过去我曾经保留有太平天国婚姻的全部条文,可惜目前无法找到这些材料来为读者引证”。呤唎说英国政府兰皮书中载有天王  相似文献   

20.
江南大营是清军钳制太平军都城天京的两大作战集团之一。建营于1853年3月,彻底覆灭于1860年5月,前后长达七年2个月。其间,以1856年第一次被太平军击溃为分界,形成前后两个时期。本文拟就前期江南大营的若干主要问题试作述论,侧重点则在探讨其被击溃的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