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有 一则骑驴的故事 :说的是一个老头牵着一头驴在路上走 ,他的孙子骑在驴上。路人见了 ,都说小孩子不懂事 ,让老年人走路。孙子听了赶紧跳下来 ,让爷爷骑上。于是路人又说了 ,老头怎么忍心 ,自己骑驴累着小孩。爷爷听了 ,赶紧把孙子抱上来一同骑。谁知路人又说这爷孙俩太残忍 ,两人骑一头小毛驴 ,都快把驴压死了。俩人只好都下来。可是人们反而笑他们傻 ,有驴不骑偏走路。老头对孙子叹息道 :没法子 ,看来我们只有一条路 ,咱俩扛着驴走吧 !初看这则故事还觉得好笑 ,可一细嚼就品出个“累”字。这爷孙俩骑驴本是普普通通的一件事 ,就因旁人的…  相似文献   

2.
2002年9月的一天,在农三师师部所在地喀什市。五十二团团长张健康从师机关办完事,走出办公大楼,向停在大院里的“坐骑”——一辆灰色的“沙漠王”走去。这时,他兜里的手机响了,“张团长,我是师机关办公室的干部,请您上楼,有件事要给您说一说。”张健康接完电话,对司机讲:“这些机关老  相似文献   

3.
“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这句话,是笔者最近从陶行知追文凭的故事中看到的。故事说陶老先生得知儿子通过他的关系弄到一张文凭,并拿着这张文凭到外地找到了工作,便立即给儿子发去“速将文凭寄回”的电报,接着又给儿子去了封言辞非常强硬的信.信中说:“文凭绝不能给你,我只能按你的实际情况写一份证明材料。总之,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  相似文献   

4.
冯玉祥在湖南常德当镇守使时,有天早晨,一位客人来看望他,贴身卫兵在后院书房门口拦住了客人。 “老先生,你们来迟一步,冯镇守使没法和您见面了。”“为什么?”“他死了!”“什么,死了?”客人不信。卫兵连忙解释:“您往前走几步,就明白了。”书房门口挂着一个木牌,上面赫然写着  相似文献   

5.
最近,听朋友讲了一个“不是很”的故事,颇为耐人寻味:一位刚进机关的秘书,接受了替领导起草“三讲”检查稿的任务。他自忖,初来乍到,要给领导留个好印象,就在稿子里写上了诸如“学习很自觉”、“工作很刻苦”、“作风很深入”的溢美之词。领导并不满意,认为这不象“检查”,成了“评功摆好”。秘书被领导的“严格要求”所感动,决定作“深刻”的检查,于是把“很”字改成了“不”字,变成了“学习不自觉”、“工作不刻苦”、“作风不深入”。这下领导更不满意了,要这样的话,不早就该“下台”了。左也不是,右也不对,究竟怎么写才…  相似文献   

6.
幽默与笑话     
困难的处罚 一个士兵从中尉身边走过,没有敬礼。中尉把士兵叫了回来,严厉地说:“您没有向我敬礼,为此您要受到处罚,罚您做100遍。” 这个当儿,将军走了过来。 “怎么回事?”他看见士兵老在敬礼,问道。 “这个不懂礼貌的家伙不向我敬礼,因此我罚他敬100次礼。” “一点儿也不错,”将军笑着夸奖说,“不过,先生,您不要忘记,您也得回他100次礼。”  相似文献   

7.
熊杏林 《国防科技》2005,(11):92-96
第四章留英岁月11、“尊敬的李约瑟博士,这就是您要见的、我的学生程开甲。”出国深造,科学救国,一直是程开甲的心愿。随着他科学研究事业的起步,这种愿望更加强烈。1945年,机会终于来了。能有这次机会,我们不能不提到一个响亮的名字:李约瑟(JosephN eedham)博士。李约瑟,中国学术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个名字。他是杰出的生物化学家、近代化学胚胎学的奠基人、研究中国科学文化遗产的权威。由于他在化学胚胎学和中国科技史这两个领域内的开创性经典研究,使他先后成为哲学博士、科学博士、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文学院院士、国际科学史研…  相似文献   

8.
笋财神     
1980年春,湘赣边界的铜鼓县排埠乡基干民兵张祖华在竹林中演练搜捕逃犯时,冲在前面,不小心踩断了过于密实的竹笋。“怎么没人挖呢?”一问,原来竹笋几分钱一斤,挖一天笋,还得赶快搭车到县城卖,算下来得失相当,无利可图。他默默思索着:怎么把“财”字写在笋上。1982年下半年,张祖华决定离土不离乡,创办出口冬笋、春笋、小竹笋的“三笋”罐头厂。有人听说  相似文献   

9.
问: 我班有位战士,个性较强,又有些毛病,大家都想帮助他,又不愿自找没趣, 所以对他的缺点很少有人去说。这样,班里的人际关系就不太和谐,您说采取啥办法既能帮助他又不伤他的自尊? 答:我先讲个一群小白鼠的故事吧。罗伯特博士曾在哈佛大学主持了一系列有趣的实验,实验对象是三群学生和三群老鼠。他对第一群学生说:“你们很幸运,你们将和天才小白鼠在一起,这些小白鼠相当聪明,他们会到  相似文献   

10.
幽默与笑话     
里面有人 张三胆小且迂腐。一天,看见一强盗欲进屋,在门外写了张纸条“非请莫入”,强盗一脚踹开了大门。张三赶紧躲进卧室,并在门上写道“此路不通”,强盗一脚又踹开了门。张三又躲进了厕所,强盗敲了几下门,听见里面咳了几声后道:“里面有人。”  相似文献   

11.
有一则故事说,阿诺德和布鲁诺同时受雇于一家蔬菜公司。开始时同工同酬,可是三年后,阿诺德被委以重任,薪水很高,而布鲁诺却仍在原地踏步。布鲁诺非常不满意老板的做法,终于有一天,他向老板发火了。老板静听他抱怨后说:“布鲁诺先生,您现在到集市上看看有什么卖的。”布鲁诺回来说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有多少?”布鲁诺赶快又跑到集市上,回来说一共40袋。“价格是多少?”  相似文献   

12.
爱因斯坦进了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他的办公室的第一天,管理人员问他:“您需要什么用具?”爱因斯坦回答说:“我需要一张桌子、一个台子、一把椅子和一些纸张、钢笔就行了。对了,还要一只大废纸篓。这很重要!”工作人员问:“为什么要大的?”  相似文献   

13.
王培佐 《政工学刊》2003,(10):52-52
某日翻书,看到一则轶事,说的是民国年间著名书法家于右任,一次看到院内到处有便溺痕迹,就顺手拿来一张宣纸,写下“不可随处小便”几个字,叫人张贴出去。张贴者为了得到于右任的手迹,就另写一张贴上,而将于右任的这张告示一字字裁开,巧妙地排成了“小处不可随便”的条幅,悬之于壁,用以律己。关于这件事是真是假,现在已不易考察,倒是“小处不可随便”这句话,很值得我们咀嚼一番。读《李德生回忆录》,得知这位老将军也有“三个不随便”:一是除了参加正式会议,不随便到处走动;二是除了发的文件,不随便打听消息;三是除了按原则办事,不随便说话批…  相似文献   

14.
王厚明 《政工学刊》2013,(11):69-69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表演大师临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弟子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  相似文献   

15.
乘车兜风     
“你在忙乎什么呢,比尔。”教授留意地说。这时他的这位朋友正一口气喝完剩下的咖啡,站起来要走。“准备带三个女孩乘车游览。”比尔答道。教授笑了:“原来如此,敢问三位佳丽芳龄几许?”比尔思考片刻说:“把她们年龄乘在一起得到2450,可她们年龄和恰是您年龄的两倍”。教授摇了摇头说:“非常灵巧,但对她们的年龄仍然有疑问。”比尔还在那里,他补充道:“是的,我忘了提起,我的年龄至少要比那个岁数最大的小一岁。”而这使得一切都变得清楚了。当然,教授是知道他朋友的年龄的,请问,你能算出他们的年龄吗?乘车兜风  相似文献   

16.
连日来,一张张部队官兵立功的喜报,在军地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下,伴随着喜庆的鞭炮声和喧天的锣鼓声,送到官兵家里。喜报虽小,作用却大。它一头连着军人荣誉,一头连着军属荣光;一头连着军人士气,一头连着军属牵挂。小小喜报的背后,是官兵多少个日夜的艰辛付出和汗水浇灌,承载的是官兵“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7.
这是源自某部一名连长的真实日记。像这个时代无数军人一样,他把家揣在心里,带在身边,写在日记里。儿子,丈夫,父亲,这是他除了军人以外的三重身份,这三重身份一头在他家人的思念里,一头成为他带在身边的家。那是他的家味道。  相似文献   

18.
在机关工作时,经常邀请一些专家教授到部队讲学。一次,我们请驻地讲师团一位教授来讲授科学发展观。路上,我谦恭地说:“今天有劳您了,准备这节课您一定费了不少心。”他哈哈一笑:“小伙子,这样的课我讲的多了。我经常给省市领导和大学生讲课,你们这儿只是一个小课,算不了什么。”授课时,不知是口误还是粗心,教授竞把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说成了以人为本。无独有偶,前几日,我有幸聆听了一位“权威”军事理论研究员的讲座。在讲到军队历史使命时,他竞接连两次说成“三个发挥、一个提供”,字幕上也先后出现五处明显的错字和句式错误。工作中,这样的事并不鲜见,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9.
喝酒能舒筋活血,能够进行沟通交流,但您听说过因为喝酒而捧得全国“状元”的桂冠,每月享受政府津贴1000元,并荣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吗?山东扳倒井集团民兵张锋国就是靠自己的品酒绝技,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被誉为“中国第一品酒师”,成为全国第一个“品酒状元”。  相似文献   

20.
此人名叫邓小满,可他就是“不满”。 1993年初,邓小满从湾里区人武部后勤科长升任江西安义县人武部政委。“老邓,你又进步啦。”是啊,职务上的提升,等于肩上的担子又加重了几份,领导能力得赶紧跟上去,我邓小满可不能“满”——他这样警告自己。 到任的当天,他找来一堆政治工作的文件和书籍,晚上拧亮电灯,直学到鸡鸣三遍,才把疲乏的身子放平到铺板上。随后的日子里,他是白天忙工作,夜里读书写笔记。亏他想得出来,竟然让政工科的同志出试题,自己应考,还管这叫“媳妇”考“婆婆”,简直倒了个个儿。哟,您还真甭说,它还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不但压着自个儿用心钻研,而且带动了部里所有的人自我加压学业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