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杨延富 《国防》2012,(8):43
我认为,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实质就是,要适应时代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战争信息化的要求,尽快把依托机械化条件生成战斗力的模式转到依托信息化条件生成战斗力的模式上来,实现建军作战信息化.加快转变预备役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应着重在三个方面用功使劲见成效.  相似文献   

2.
围绕主线抓好新组建新装备部队人才队伍建设,必须解放思想、瞄准前沿,积极建树适应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人才培养理念;整合融合、优化资源,不断打牢适应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人才建设基础;搭建平台、丰富手段,努力拓宽适应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人才培养渠道;以人为本、浓厚氛围,大力营造适应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人才成长...  相似文献   

3.
褚衍照  柴祖平 《国防》2012,(4):55-57
武警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执勤处突体系能力,有效履行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职责使命.武警机动部队应积极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大势,保持思想观念前瞻化、实现人才素质复合化、坚持军事训练信息化、突出部队管理正规化,努力推进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宋涛 《政工学刊》2012,(11):52-53
人的因素是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诸多要素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必须把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作为根本之策。一、紧贴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需求确立人才标准,加快育人观念转型人才培养要适应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必须克服与建设信息化部队不相符的思维定势,坚持以转变需求为牵引,以完成新的使命任务为目标,确立与之相一致的人才观。坚持打得赢标准,由"业务型"向"作战型"转变。受长期和平环境影响,在干部培养上往往强调业务能力多于打仗本领,机关单纯的"三办"型干部比较多,基层管理型干部比例大,思维层次、知识结构和指挥本领与  相似文献   

5.
《解放军生活》2012,(3):7-8
解放军生活:请问军长,部队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关键是什么,在这方面你们进行了哪些探索?潘良时:我认为其关键是,要围绕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更新训练观念,适应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要素内涵和生成模式的发展变化,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和办法推进军事训练转变;要抓住生成提高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  相似文献   

6.
黄保民  吕宏  任丰乐 《国防》2012,(5):43-44
以优化调整体制编制促进转变.科学合理的体制编制是军队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基础.加快转变预备役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必须坚持结构功能统一定律,调整预备役部队组织结构.要遵循“精干、合成、高效”的原则,采取“按信息能力编组、按信息需求联合”的方式,以现行体制编制为基础对预备役部队进行多能化编组,谋求人与信息系统、信息化武器装备的最佳结合、战斗力资源的最佳配置.要按照面向任务、模块编组、按需组合和职能集中、业务合并、高效集成的原则,压缩单业务单系统单要素保障力量,增编电磁频谱管理、信息网络攻防等特种专业等新要素力量,使人力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  相似文献   

7.
谢乐婢 《国防》2011,(6):45-46
预备役营(连)是预备役部队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关键。要针对预备役营连党组织和党员的特点,精心设计贴近基层中心任务、富有预备役基层特色、体现预任预编岗位要求的创先争优实践载体,推动预备役部队基层单位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从当前情况看,要注意搞好"三个结合"。  相似文献   

8.
政治工作要紧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步伐,持续激发官兵练兵动力,必须紧扣整体集成的要求,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上下功夫;突出全域对抗的要求,在全程跟进、融合渗透上下功夫;着眼规则约束的要求,在健全机制、促进长效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9.
马喜成  安阳  汪思科 《国防》2012,(7):61-62
提高思想认识.中央军委和国务院有关文件指出:要适应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和地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以使命任务为牵引,以优化力量结构为突破口,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加速推进动员能力生成模式转变.这是对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贯彻落实中央军委胡锦涛主席主题主线重大战略思想的根本要求.组织建设作为动员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程,直接影响着动员能力的生成和提高,直接关系到军事斗争准备的全局.  相似文献   

10.
着眼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提升军事软实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新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入,军事软实力在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必须深刻理解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与军事软实力在信息化战斗力生成中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军事软实力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加强军事软实力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切实转变战斗力的生成模式,有效增强部队战斗力。  相似文献   

11.
本期导读     
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走出科研院所,服务作战部队和机关,解决部队实际问题,是本刊努力的方向。"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型的系统筹划"是一篇来自作战部队的学术论文。作者基于系统工程的整体性、综合性和最优化的视角,对转变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这一重大现实命题进行系统思考,内容涉及兵役制度、体  相似文献   

12.
军事创新是实现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生命,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最终必须落实到军事主体的创新性实践中。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军事管理四个创新已经成为适应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和解决我军建设主要矛盾的新要求,而加速我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又推动了“四个创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赵金洪 《华北民兵》2013,(10):51-51
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是深入贯彻习主席"能打仗、打胜仗"强军目标的重要举措。当前,预备役部队应当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创新组训模式,灵活训练方法,不断提升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更新思想观念,主动抢占"转变"的制高点。从预备役部队现状看,在推进军事训练转型上,还不同程度存在着思想保守、观念老化、危机感淡化等问题,主要表现在观念滞后"不想转"、素质偏低"不会转"、怕担风险"不敢转"。对此,预备役部队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要把功夫下在观念转变、思维转变、训练和管理模式转变上,教育引导官兵树立  相似文献   

14.
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是我军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重大创新实践.必须认清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极端重要性,积极研究探索其基本内涵、本质特征、作用机理、目标任务和思路措施,做到方向明、思路清、真转实干.  相似文献   

15.
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是部队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着眼点,是适应部队建设发展形势、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推进部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因此,加强旅团级党委班子建设必须紧贴这一特点,积极适应部队信息化建设对思想观念、能力素质、配套保障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在深化认识、改进作风、提高能力上下功夫,努力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精神动力和组织基础。一、坚持思想引领,真正形成与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建设相适应的思维观念紧紧抓住"教育引导"这个基础环节,把树立班子成员与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作为  相似文献   

16.
实施军兵种部队与民兵预备役部队多专业编组联训,是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提高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利用编组联训这一平台,提升民兵预备役部队训练水平?江西省军区积极探索民兵预备役部队与多军兵种、多专业联合训练,促进防卫作战要素综合集成,初步解决了作战指挥、编组、行动、保障等基本问题,并就提高训练质量、用好信息资源、提高官兵战斗精神等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前不久,上级机关肯定了他们的做法。  相似文献   

17.
洪贤禄  安洲杉 《国防》2013,(12):58-58
中央军委习近平主席强调: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就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重要指示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为加快转变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指明了方向。部队参谋人员作为为首长决策服务的智囊人才,其能力素质的状况对于提升部队战斗力、确保"打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适应"打胜仗"需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参谋人才,是新形势下需要解决好的重要课题。把好遴选关口,构建合理人才结构。  相似文献   

18.
年轻干部是装备保障战线源源不竭的生力军,我们始终着眼适应使命任务拓展、保障模式转变、战斗力生成的新要求,深入推进年轻干部帮带活动,形成党委统揽、领导挂钩、机关合力、上下联动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9.
推进省军区系统创先争优活动扎实开展,要求深化思想认识,用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指导创先争优活动;着眼部队实际,拓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方法路子:搞好融合渗透,在推进建设发展上见成效;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创先争优活动常态运行。  相似文献   

20.
广州军区空军积极适应部队建设转型、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职能使命拓展的新要求,把生长干部使用作为推进人才发展战略的"源头工程",优先摆位,科学布局,合理定岗,管严用好,促进了人才资源优化配置,夯实了人才转型建设基础。一、牢牢把住"一条原则",在科学制订计划中提升使用效能。就是牢牢把住"按需补充、面向基层、专业对口、合理使用"的原则,通过生长干部补充计划制定的科学性牵引补充使用效能的最大化。一是把思想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