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在解放战争研究领域内,关于渡江战役的阶段归属问题曾经产生过十分激烈的争论,时至今日,仍然存在两种完全无法兼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渡江战役是具有战略决战性质的一次大的战役”,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我军转入战略追击的第一个大战役.”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渡江战役的许多表面现象极具迷惑性,误导了部分同志.如果能够透过表象把握历史的本质,自然就能够对渡江战役的阶段归属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党史军史界对解放战争战略决战起止时间的划分分歧较大。到目前为止,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把三大战役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作为战略决战的起止时间;二是从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开始,至三大战役结束;三是从1947年6月底鲁西南战役开始,至渡江战役结束;四是从广义上就战略来讲,全战争阶段均属决战。在这几种意见中,以三大战役的  相似文献   

3.
在历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决战阶段,毛泽东同志把军事攻势和政治攻势紧密结合起来,取得了瓦解敌军的巨大胜利。据不完全统计,在济南、辽沈、淮海、平津诸战役中,瓦解敌军四十三万五千余人,占战略决战中歼敌总数的26%以上。这不仅减少了我军在战争中的损失,而且加速了战局的发展。这方面的经验非常丰富,大致可以归纳为十点。 (一)把握时机。1948年夏,解放战争接近战略决战阶段,全国阶级力量对比已经发生根  相似文献   

4.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五卷本《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是一部系统反映全国解放战争史的大型史著,是一部高品位学术力作。这部书的突出特点之一,在于它的完整性。全书共250万字,按照全国解放战争过渡、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战略追击五个阶段的划分,分编为五卷。本书对全国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的作战与建军,作了全方位的记述;对与战争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等诸方面的问题,都作了篇幅适度的阐述。在我军作战方面,从战略指导、各战场战局演变,到具体的战役战斗,本书都在以…  相似文献   

5.
粟裕最感紧张的三次战役指挥●朱楹解放战争中,粟裕运筹帷幄,精心策划,常常一连数日、十数日彻夜不眠,精神处在高度紧张状态。但是,在众多战役中,粟裕最感紧张的有3次,这就是战争初期的宿北战役,转入战略反攻后的豫东战役,决战阶段的淮海战役。这3次战役的共同...  相似文献   

6.
徐艳 《军事历史》2022,(5):76-81
陕北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次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西北野战部队粉碎国民党军重点进攻的一次重要胜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三战三捷揭开了西北战场成为解放战争重要主战场之一的序幕,摸索形成了符合西北战场实际的战役指挥和战略战术原则,有力支持了中共中央做出转战陕北的重大战略决策,客观促成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布局的完善。  相似文献   

7.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联合举行了淮海战役.在战役开始之前和战役进行中,粟裕先后向中央军委提出4次重要建议:第一,当济南战役尚未结束时,首次提出进行以消灭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右翼集团为目标的淮海战役.第二,面对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由战略上配合作战发展为战役上协同作战的现实,主动提出淮海战役由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第三,在南线战略决战时机已经成熟的条件下,建议歼灭黄百韬兵团后,将南线国民党军主力抑留在长江以北逐次歼灭,而不要把它赶过长江去.第四,当国民党军最高统帅部积极筹划调兵增援淮海战场,战局有可能逆转的关键时刻,建议由华东野战军抽兵一部,协助中原野战军首先歼灭黄维兵团.这4次重要建议,均被中央军委采纳,对战役的胜利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充分体现了他通观全局.审时度势,善于从战略高度选择和把握作战时机的高超战争指导艺术.  相似文献   

8.
辽沈战役是东北人民解放军于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在辽宁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与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决战,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中的第一个战役.这次战役历时52天,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中国革命形势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而加速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进程.辽沈战役的胜利,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战略决战的军事思想,蕴含着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9.
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是国共三大决战中战斗最为激烈的一次战役,经过65昼夜的浴血奋战,人民解放军共歼敌55万余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众所周知,陈毅元帅在淮海战役结束后有一句名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粟裕将军也说过:华东战场特别是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山东人民的小推车和大连生产的炮弹。山东人民  相似文献   

10.
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追击阶段人民解放军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包括强渡江河、野战追歼和城市攻坚多种作战形式.毛泽东在渡江战役总前委成员的支持配合下,成功地指导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完成战役任务,解放了国民党政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沪宁杭地区.在指导渡江战役的过程中,毛泽东的战略指导艺术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主要内容包括四点:第一,科学统筹,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全局谋划渡江战役;第二,善纳群言,充分发挥战场指挥员的主观能动性;第三,捍卫国家利益,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第四,实践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转变,改变城市攻坚方式,拓展军队职能.  相似文献   

11.
平津战役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书写了光彩夺目的篇章。平津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斗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定都北平创造了有利条件。平津战役中创造的"三种方式"对加速全国解放战争进程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平津战役中的天津攻坚战在军事学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战略决战的辉煌胜利迎来中国革命最后胜利的伟大事变,平津战役的隆隆炮声掀开了新中国诞生的历史华章。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决战思想论析谭一青决战,指敌对双方使用主力进行决定胜负的军事行动,包括战略决战、战役决战和战斗决战。毛泽东主席指出:“不论在何方说来,决战阶段的斗争,是全战争或全战役中最激烈、最复杂、最变化多端的,也是最困难、最艰苦的,在指挥上来说,是最不容易...  相似文献   

13.
张啸 《军事历史》2016,(5):43-48
1947年7月,华东野战军分兵出击敌后,开始了外线作战的征程。从"七月分兵"到沙土集战役的两个月间,华野外线兵团几经周折,终于实现了由分散到集中,歼灭孤立分散之敌的目标,重新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完成了解放战争华东战场的战略转折。  相似文献   

14.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继辽沈战役之后的一场战略决战性战役。辽沈战役是由东北野战军单独进行的。与之不同的是,淮海战役是由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联合进行的。在淮海战役中,中共中央组织成立了总前委。淮海战役总前委的成立,为夺取战役胜利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关于淮海战役总前委,近年来在人民解放军有关战史及人物研究的著作中多有涉及,但一般性的叙述为多,而专门的、全面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本文拟就淮海战役总前委的成立过程、工作运转及其历史贡献进行一个相对全面的考察。这对于理解和认识淮海战役期间总前委在两大野战军之间成…  相似文献   

15.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的三次战略决战性战役之一.笔者作为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第37师师长,率部自始至终参加了这次战役:战役开始后,指挥所部渡过运河直插陇海铁路,和兄弟部队一起合围了国民党军第7兵团,为全歼该兵团做出了贡献;尔后率部南下,指挥第37师在西集团编成内参加了围歼国民党军第12兵团的双堆集战斗;第12兵团全军覆灭后,带领部队在永城西南地区进行战备休整,直到淮海战役取得最后胜利.笔者时淮海战役中作战指挥方面的心得体会,反映了当时作战指挥的特点和规律,对今天的军事学术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46年12月至1947年4月,东北民主联军在短短4个多月里经历了“四保临江”的光荣战斗历程。东北民主联军南满部队在北满兄弟部队“三下江南”战役的密切配合下,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对临江解放区的4次进犯,挫败了其“先南后北,南攻北守”的战略企图,迫使其在东北战场上由战略进攻转为全面防御,我军由战略防御走向战略反攻。该战役是东北战局的转折点。此后,我军不仅很快迎来夏季、秋季、冬季攻势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东北战场的战略态势,也为东北战场的战略决战——辽沈战役,打下良好基础。国共两党东北争锋东北地区无论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军…  相似文献   

17.
在战争年代,毛泽东总是以军事经济作为制定战略方针的重要依据;把军事经济作为选择战场、确定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方向的重要依据;将军事经济作为决定作战形式的重要条件。本文通过对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战略方针进行分析,对上述观点作了较为充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宿北战役是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第一次协同作战,是华东战场重要转折的开端和标志。宿北战役后,华东战区连战连捷,迅速形成华东野战军、华东军区格局。宿北战役成为粟裕在全国解放战争舞台展现其军事天才的序幕。  相似文献   

19.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略性战役,预示了国民党行将覆灭的结局.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胜利,不仅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宣告了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破产,并对美国在亚洲乃至全球战略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更重要的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给全世界被压迫被奴役的民族和人民以巨大的鼓舞.  相似文献   

20.
"避免衢州决战"是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在浙赣战役的紧急关头下达的一个命令,它的出台有一个复杂的过程:浙赣战役即将爆发时,第三战区制定了"金兰决战"方案,但军事委员会马上把它否定了,并指示第三战区做好"衢州决战"的准备,待日军进攻衢州时,军事委员又下达了"避免衢州决战"的命令。军事委员会之所以一再改变计划,是战场形势的变化及美国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所致。"避免衢州决战"后,中国军队开往浙赣铁路两侧山区,主力得以保存,但是日军乘机扩大战果,打通了浙赣线。第三战区主力维系了该战区的发展,并在7至8月间主动出击,收复了大量的失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