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清军在此战争中取得了一些胜利,然而战争的最终结局却是清廷屈辱议和,故历来史著教材皆称这场中法战争,是中国“不败而败”与法国“不胜而胜。”笔者认为,综合当时双方的战场的军事形势和战略目的进行客观辨证地认真研究分析,那么得出的结论就并非如此了。  相似文献   

2.
中法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也是中法和中越关系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这次战争由于传统上“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的历史评价而广受史学界的关注和争论。但是,与中国近代史上其他几次战争的研究相比,对这场战争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而且受特定历史因素的影响,研究工作还时起时落。改革开放30年来,史学界对这场战争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本文对此作一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3.
《孙子兵法》的现代价值 ,在军事领域主要体现在其跨越时空的适应性和用胜违败的实效性 ,在核时代 ,信息时代和高技术战争成为新的战争形态的今天 ,仍有其现实指导意义 ;在社会活动领域 ,主要体现在其运用的广泛性 ,在富有竞争性、挑战性、斗争性的经济、外交、体育等领域 ,都有共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战争作为敌对双方一种对抗与竞争的艺术,含有深厚的博弈思想,任何博弈都讲究势,势成则兵胜,势失则兵败.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最根本的是"势"胜在先.因此,要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我们必须要加强国际合作,营造有利的国际态势;进行周密部署,营造有利的胜势;综合多种手段,营造有利的威势;积极宣传教育,营造有利的心势.  相似文献   

5.
1856至1860年间,美国和法国在沙俄和美国的支持下联合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目的在于攫取比(南京条约)、(黄埔条约)更多的持权。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其作战时间。规模和给予中国的破坏和影响,都超过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而发生于京津门户的三次大沽之战,清政府经历了败──胜──—败的曲折,对整个战局有巨大影响。本文拟对三次大沽之战的简单经过和胜负原因,作初步的分析探讨,以就正于方家。1857年12月29日英法联军攻陷广州,第二年春联军北犯。2月,英法公使派员向江苏巡抚赵德辙递交美法俄美照会,要求在3月底前派钦差大臣赴…  相似文献   

6.
美专家谈人力情报与技术情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拉尔夫·彼得斯是美国陆军前高级情报官员、分析家,精研美国在欧洲的战略和情报问题以及未来战争问题, 退休后专职写作,出版了多部涉及军事情报的书籍。本文将彼得斯分析美国人力情报现状的主要观点介绍给读者。这些观点视角独特、深刻尖锐,有一定代表性。  相似文献   

7.
太平军攻入南京前,清方的情报工作毫无起色,这与清军的腐败和将领自身的军政素质不高有关。太平军奠都后,这种状况随着湘军的崛起逐渐改观。由于湘军对太平军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对情报的收集、分析和利用也需要一个阶段,1856年之前其情报工作虽然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显著。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实力大损,叛降事件不断发生,为清军提供了大量的情报,且随着曾国藩军事经验的日益丰富和军政权力的统一,清方的情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8.
作为湘军集团的重要将领,曾国荃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以先后攻陷吉安、安庆、天京的“战功”,为湘军摆脱不利地位、取得战争主动权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为清王朝最终扑灭太平军尽了犬马之劳。此后,曾国荃所部“吉字营”虽被裁撤,但他的军事将领身份并没有随之很快改变,又投入到镇压捻军、捍卫边防的战争中。曾国荃及其所部与湘军集团共同走过了从崛起、发展至衰落的历程。  相似文献   

9.
直面败战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大的忧患是没有忧患意识。一支军队最大的隐患是不敢直面败战。败战与胜战并存,重研胜战固然可取,研究败战亦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作为战国时期黄老学派的重要著作,《黄帝四经》既述治国之本,亦言兵学之要,可视为一部兵书.在战争观上,它认为战争性质对战争结局具有决定性影响,主张慎战重战、不得已才战;在战争指导上,提出了兵法三道、 “王术”制胜、因时秉宜等有价值的观点;在战争准备思想上,主张“政胜为先”.全书还蕴含着内涵丰富的朴素军事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11.
消防安全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总结分析前几年的工作经验及当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十一五”期间,我国火灾形势、消防职能、依法治火、农村消防、消防社会化、消防安全评价等几个方面的消防工作进行分析和预测,为研究和制定今后消防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Arms and Armour》2013,10(1):6-45
Abstract

The Freemasons' Sword of State presented by Thomas, 8th Duke of Norfolk in 1730, a token made by the royal sword-cutler, freemason and swordbearer, George Moody, is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The sword's presentation is discussed, the gift is placed into its historical context, its iconography is assessed and the life of the manufacturer is examined. Two other relevant swords at Freemasons' Hall, London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ffect of alliance membership on the defense burdens of major powers in the 19th and 20th centuries. We hypothesize that the reactions of states to alliance membership will be different in the pre‐nuclear and nuclear eras. Possession of nuclear weapons by allies makes the security provided by the alliance more akin to a collective good than is the case in the pre‐nuclear era. States join alliances for two reasons: security and autonomy. The effects of each of these concerns are identified. We include in our model such alliance‐level factors as the power equivalence of the allies and the number of states in the alliance. We also look at state‐level variables such as power position within the alliance. We conclude that the nuclear period generally operates as the free‐rider principle would posit, while models based on “complementarity of effort” are more applicable in the earlier period.  相似文献   

14.
新年贺词     
故年随夜尽,初春逐晓生。在这迎新之际,稿谨向一贯《国防技术基础》杂志的编委、理事、作者和广大读者朋友,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和新年的祝贺。回首2007年,《国防技术基础》杂志围绕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基础相关方针、政策、技术基础热点问题,为国防科工委等领导机关服务,及时跟踪报道了技术基础领域的重大科技活动,刊登稿件的范围由以标准化专业为主,转变为在标准化、计量、质量等技术基础主体专业全面展开。积极参与筹办了首届中国国防工业标准化论坛。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政府更迭频繁,军阀争地夺利,土匪横行乡里,列强也未放弃分权攫利.一幕由政府、军阀、洋人、土匪共同演出的以命相搏的丑剧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显得精彩.发生于1923年的山东临城孙美瑶匪众劫持火车案,充分地体现了土匪与政府、洋人、军阀之间扑朔迷离的关系.在这场本来力量并不均等的角逐中,势力最弱者土匪,准确地抓住了以命换生存的博弈原则,以洋人为博弈的筹码,在与政府、军阀的博弈中取得了暂时的成功.  相似文献   

16.
社会发展需要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 ,同时也需要一定的历史机遇 ,回顾中国近代历史 ,机遇总是在不经意间错失。面对新的历史时期 ,机遇再次不期而至 ,要想抓住这次重要战略机遇 ,必须以史为鉴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17.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 ,上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申报》作为当时主要的宣传媒体 ,在舆论导向方面 ,起了重要作用。它凭藉讯息来源广泛 ,对问题分析深入透彻的优势 ,及时把握事态的发展 ,系统揭露日本的侵略野心及各种阴谋 ,使国人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本质。同时 ,又起到冲锋号角的作用 ,鼓励军队与民众踊跃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更为可贵的是 ,它始终站在国家与民族的立场上 ,对国民政府及某些官员的妥协退让与腐败行为进行不留情的揭露与批评 ,督促他们加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在上海抗战的历史上 ,《申报》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8.
刚刚过去的“九五”期间( 1996— 2000年),人民解放军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许多长期酝酿的方案得以实施,许多长期困扰部队的“瓶颈”问题得以解决,许多凝聚军心鼓舞士气的政策制度相继出台,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军队现代化建设实现了世纪性跨越。 一、改革发展政治工作, 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九五”期间是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时期。五年来军队的思想政治建设,在党的十四大、十五大精神指引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  相似文献   

19.
纳米技术是在军事需求下迅速发展起来的,虽然目前尚不成熟,但由于其具有明显的军事潜力,因此极大地刺激着纳米技术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未来20年纳米技术的发展趋势,探讨了纳米技术发展可能对军事领域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参加编撰《中国古典战略丛书》时,发现一个发人深思的历史现象:大致在16世纪之前,中国的军事理论在世界上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如,早在春秋时期,军事理论名著《孙子兵法》就已问世,到了战国时期,又出现了一批兵书,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在此时就已成为较完整的体系;而西方在这一时期还没有一部像样的军事理论著作。一直到明代前期,中国的兵学理论在世界上仍是比较先进的。但进入16世纪之后,中国的军事理论逐步落后于西方,而且差距越来越大,最终被西方远远地抛在了后面。在西方,1512年马基雅维里的《论军事艺术》问世;1747年弗里德里希二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