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长征途中,红军将士不怕牺牲。英勇奋战,粉碎了几十万人的敌军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陕北。长征的胜利原因很多,而建立于中央苏区时期的红军技术侦察工作为粉碎敌“围剿”和保证长征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没有电台,从敌人手中“拿”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红一方面军执行毛泽东提出的“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连续打破国民党军3次大规模“围剿”。随着中央苏区3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蒋介石不顾中共中央提出的共同对日作战的主张,继续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阴谋策划对中央苏区的第4次“围剿”。在以往的作战中,情报的获取主要是靠派侦察员  相似文献   

2.
长征,是一次远离根据地的战略大转移.在一年时间中,红军转战十余省,跨越万水千山,突破数十万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这主要得益于红军队伍中的“千里眼”、“顺风耳”所发挥的神奇作用.这些“千里眼”和“顺风耳”,就是红军队伍中的无线电技术侦察力量.长征途中,他们不间断地侦听与破译国民党军队行动的密码,为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红军领导人正确决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情报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在中央苏区,无论在反"围剿"战斗中还是在长征途中,红军时时受敌重兵围追堵截,却屡屡能在国民党军设置的包围圈中准确地找到空隙钻出,这主要是依靠电台侦察及时掌握了准确的情报.彭德怀曾说:"凭着红军指战员的英勇和出色的侦察工作,才免于全军覆没而到达陕北."  相似文献   

4.
冯都 《军事史林》2008,(8):49-54
1974年江西永丰龙冈筹办第一次反“围剿”胜利陈列馆,需要征集红军缴获敌十八师电台和红军创建无线电通讯的史料。笔者因此前往北京,在中组部招待所敬访了正在休养的中央军委通信兵部第一副部长刘寅,请他追忆当年在龙冈的所见所闻,尤其是朱德总司令在领导红军创办无线电事业中那些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  相似文献   

5.
1932年10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失利,中央分局和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根据地,向西转移。留在皖西革命根据地的部分红军和地方武装在转战途中成立了红二十七军。当时皖西地区处在敌人四面包围之中,形势十分险恶。红二十七军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打垮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保存了自己,减轻了根据地的压力,配合了留在鄂豫皖根据地的其他红军的反“围剿”斗争,为根据地  相似文献   

6.
红军时期,国共两党的斗争采取了以“围剿”和反“围剿”为主的形式。国民党军队企图重兵剿灭红军,红军则以反“围剿”的形式不断打破敌人的进攻,两支军队展开你死我活的撕杀,创作了中国近代史上一幅起伏跌宕、精采纷呈的战争场面。在这场激烈的军事斗争中,形成了国共两党不同的作战思想。对这两种不同的作战思想进行必要的比较研究,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一、两种作战思想的形成过程从宏观上考察,红军作战思想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以第三次反“围剿”为标志,之前为创立形成阶段,之后为完善发展阶段。1927年共产党领导的…  相似文献   

7.
军事史文摘     
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战略方针针对史学界关于中央苏区和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战略方针是先发制人还是诱敌深入之争,赵平撰文指出:中央苏区和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战略方针,进攻路线、先发制人虽一度占上风,但在严峻的战争形势下,于强攻南丰不克后,中央苏区和红军毅然采取退却步骤,从而变被动为主动。特别在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阶段,诱敌深入、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占据主导;集中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等作战原则,也在战争中得到充分运用。因此,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曾经指出:“十年的红军战争史,就是一部反‘围剿’史。要全面、正确反映红军反“围剿”斗争的历史,揭示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规律,做到“知彼知已”,有必要对蒋介石“围剿”红军的军事战略(下文中简称“围剿”战略)加以研究。 一、蒋介石“围剿”战略的主要内容 1930年 10月至 1934年 10月,蒋介石为了巩固其反动独裁统治,对全国的红军和根据地连续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在五次“围剿”中,蒋介石陆续提出了一些“围剿”的方针和作战原则,逐步形成其所谓的“剿匪”理论。纵观蒋介石在五次“围剿”红军…  相似文献   

9.
近年台军军演除老调重弹“反封锁”、“反登陆”、“反斩首”等科目外,开始注重研究实施敌后特遗作战,并视其为“境外决战”的重点之一。台军的特遣作战是根据战略、战役或战术需要,运用正规部队或特种作战部队编成特遣部(分)队或组,秘密渗透至对方后方,执行袭击、破坏等任务,或配合正面部队作战。从近年来台军的训练和历次军事演习情况来看,其特遣作战主要有以下4个特点。窃搜情报台军强调,隐蔽侦察,窃搜情报是成功实施特遣作战的先决条件。因而台军要求在作战前,充分利用夜暗和不良天候及隐蔽地形实施侦察,主要窃搜作战区域内对方情况、地形、民情和天候气象等情报。必要时,指挥  相似文献   

10.
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深入发展,动摇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使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蒋介石极端恐慌。他急忙调兵遣将,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进行连续不断的反革命“围剿”。红军则进行了反“围剿”的活动。“围剿”和反“围剿”,成了十年内战的主要形式。面对着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和有着帝国主义国家支持的强大的国民党军队的进攻,  相似文献   

11.
李静 《军事历史研究》2014,(2):F0002-F0002
正红军在正规建设和反"围剿"作战中建立奖励制度,设立了红星奖章。1933年7月9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中革军委关于制定、颁发红军奖章的命令》,决定设一、二、三等红星奖章。一等红星奖章授予"领导全部或一部革命战争之进展而有特殊功绩的"人员;二等红星奖章授予"在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经说过:“等到战胜敌人的第三次‘围剿’,于是全部红军作战的原则就形成了。”(《毛泽东选集》第188页)后来党史界和军事界有不少同志一直沿用这个说法,认为在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已经形成了(有的说“全部形成了”;有的说“基本形成了”;还有的说“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我认为这些说法都不够准确。因为红军的作战原则不等于也不能完全包括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同时,也与历史事实不尽相符。在三次反  相似文献   

13.
中央苏区红军第一次反“围剿”的主战场,在江西永丰县的龙冈.龙冈大捷,是中央苏区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奠基之战.没有罗坊会议“诱敌深入”的重大战略决策,就没有红军第一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罗坊会议前后曾争论迭起,毛泽东运筹帷幄、决策拍板,彭德怀鼎力支持、策应启动,红一方面军第1、第3军团顺利合兵、东渡赣江,红军主力实施战略退却、小布集结,取得第一次反“围剿”的重大胜利.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后,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和各地红军领导人的领导下,中央苏区和其他各苏区红军连续粉碎国民党军多次“围剿”,取得了反“围剿”作战的胜利。为了表彰有特殊功勋的红军指战员,1933年7月9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制作了三个等级的红星奖章。  相似文献   

15.
冷战时期,太空大国美国秘密成立了人类最早的太空间谍机关——国家侦察局。它专门使用太空间谍卫星,进行偷窥活动,为美国政府的决策提供及时而又可靠的依据,成为备受美国政府器重的间谍机关。 应时而生 1960年,美国不得不思考如何另辟搜集他国情报的途径了。这一年的“五一”节,苏联上空的导弹爆炸声炸得美国不得不中止长达4年的U-2高空间谍飞机的对苏侦察活动。 “随着对手防空技术飞速发展,有人驾驶的飞机不能随便进入苏联领空进  相似文献   

16.
周林 《军事历史》2001,(5):24-27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建立之初,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武器装备上看,都是一支弱小的武装。作为这支军队主要缔造者的毛泽东,从一开始就是在极为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殊死斗争的。占据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进行了长期的封锁和包围,进行了反复多次的军事“围剿”。正是在这种险恶的军事斗争中,毛泽东深刻认识并树立起了军事信息意识,在战争实践中开始尝试和运用军事信息谋略,取得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辉煌战绩。一、建立红军无线电队,以技术侦察获取军事信息,夺取作战主动权在红军成立后的…  相似文献   

17.
韩伟 《军事史林》2016,(11):3-7
中央苏区第5次反“围剿”失败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者畏敌如虎,在仓促率领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中,又消极避战,结果,在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时,险遭覆灭,8.6万余人锐减为3万多人.担任全军殿后的红5军团34师浴血奋战,出色地完成了掩护党中央、中革军委领率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抢渡湘江的任务.终因敌众我寡,孤军作战,弹尽粮绝,全师大部壮烈牺牲.  相似文献   

18.
在苏联克格勃的历史上,曾经有一个专门负责进行无线电情报搜集的系统——第16局。对于它的存在,人们只能从古巴境内的无线电侦察中心看出一些端倪,其他的则无从知晓。前不久,俄罗斯的《绝密》月报对苏联克格勃第16局进行了曝光,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奉命组建第16局上个世纪50年代初,苏联无线电侦察的活动领域开始大幅拓展。超短波和超高频信号的侦收技术有了长足进步,从外国无线电电子设备截获情报的无线电侦察技术也有了  相似文献   

19.
关于红军长征中几次重大战役战斗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征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进行的战略大转移,在长征途中红军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和顽强的抵抗,经历了大大小小百余场战役战斗,这些战役战斗为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长征中一些重大战役战斗中的热点和争议问题的梳理,较详细地介绍了近20年来关于这些战役战斗研究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20.
1934年10月,由于党内“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历经一年多苦战未能打破敌人的第5次“围剿”,被迫走上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决定红军长征的因素固然很多,但一份神秘而十万火急的绝密情报也促使党的临时中央作出实行战略大转移的决策。它使中央红军及时摆脱了险境,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极为险恶的军事形势1933年秋,发动“剿共”战争连遭失败的蒋介石成立南昌行营,从各地调集了100万人的大军和200架飞机,自任总司令亲自坐镇指挥,对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空前规模的第5次大“围剿”,其中直接用于中央苏区的兵力就有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