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辽沈战役是东北人民解放军于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在辽宁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与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决战,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中的第一个战役.这次战役历时52天,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中国革命形势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而加速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进程.辽沈战役的胜利,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战略决战的军事思想,蕴含着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2.
平津战役是在以毛泽东主席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直接指挥下的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个战役.在平津战役中,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野战部队共同作战,从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的64天中歼灭和改编了国民党军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的52万余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张家口、新保安、唐山等地,使华北全境基本获得解放,使东北、华北以及长江以北的大片解放区连成一片.平津战役连同辽沈、淮海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的力量对比,使敌强我弱的态势逆转.这一伟大胜利无论在中国战争史上,还是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3.
雄师战天津     
冷静 《军事历史》2006,(11):3-10
在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中,天津攻坚战是非常威武精彩的一幕。在这场大战中,人民解放军的34万大军——步兵、炮兵、坦克兵和工兵密切协同,实施了人民军队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场攻坚作战,仅短短29个小时就攻克了国民党军以13万重兵坚守的天津城,充分显示了人民解放军的强大作战能力。百战劲旅挥师入关1948年11月,人民解放军取得辽沈战役的辉煌胜利后,毛泽东及时命令东北野战军取消休整,立即南下入关作战,将关内的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在华北就地歼灭,以免该部逃到长江以南,增加人民解放军日后渡江作战的困难。东北野战军遵照毛泽东和中央军…  相似文献   

4.
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第2、3兵团及地方部队在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下,在东起北宁路的滦县,西争平绥路的柴沟堡长达500公里的战线上与国民党傅作义集团进行了一场战略大决战,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平津战役。经过64天的艰苦作战,  相似文献   

5.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联合举行了淮海战役.在战役开始之前和战役进行中,粟裕先后向中央军委提出4次重要建议:第一,当济南战役尚未结束时,首次提出进行以消灭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右翼集团为目标的淮海战役.第二,面对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由战略上配合作战发展为战役上协同作战的现实,主动提出淮海战役由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第三,在南线战略决战时机已经成熟的条件下,建议歼灭黄百韬兵团后,将南线国民党军主力抑留在长江以北逐次歼灭,而不要把它赶过长江去.第四,当国民党军最高统帅部积极筹划调兵增援淮海战场,战局有可能逆转的关键时刻,建议由华东野战军抽兵一部,协助中原野战军首先歼灭黄维兵团.这4次重要建议,均被中央军委采纳,对战役的胜利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充分体现了他通观全局.审时度势,善于从战略高度选择和把握作战时机的高超战争指导艺术.  相似文献   

6.
瓦解敌军工作,是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战胜和打击国民党军的重要手段。淮海战役中我军运用这一手段,取得了重大成果,起到了震撼敌军、打乱其部署、加速淮海战役胜利的作用。毛泽东主席历来主张用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相结合的方法战胜国民党军。为了最大限度的避免内战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创伤,保护人民生命财产不受或少受损失,以便在战争结束时,迅速建设新中国,以政治争取解决国民党军,成为我军战胜国民党军经常采用的重要战法。毛泽东说:“我们的胜利不但是依靠我军的作战,而且依靠敌军的瓦解。”这是我国古代‘上兵伐谋”思想的具体运…  相似文献   

7.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的三次战略决战性战役之一.笔者作为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第37师师长,率部自始至终参加了这次战役:战役开始后,指挥所部渡过运河直插陇海铁路,和兄弟部队一起合围了国民党军第7兵团,为全歼该兵团做出了贡献;尔后率部南下,指挥第37师在西集团编成内参加了围歼国民党军第12兵团的双堆集战斗;第12兵团全军覆灭后,带领部队在永城西南地区进行战备休整,直到淮海战役取得最后胜利.笔者时淮海战役中作战指挥方面的心得体会,反映了当时作战指挥的特点和规律,对今天的军事学术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殷杰 《军事史林》2016,(8):33-38
发生在1948年9月的济南战役,既是华东野战军自1947年“7月分兵”后,全军首次集中作战,又拉开了国共大决战的序幕. 对于华野来说,此役不仅是场规模空前的城市攻坚战,而且必须坚决挡住可能由徐州地区北上的国民党军援兵,并力争在野战中歼灭其一部.因此在战役规划上,中央军委和华野设想了最困难的情况,准备用两至三个月时间完成战役目标.  相似文献   

9.
1946年6月的山东讨逆战役,是新四军兼山东军区部队奉命进行的一次事关国共战争全局的重要作战,它反映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对国内外形势及国共和谈策略的新认识和新举措,对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及全国解放战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严厉批战将三兵团奋战立新功唐义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发动和组织的平津战役,在第一阶段的平绥线作战中,由于东北野战军正入关开进,放这个阶段的作战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按军委的作战意图,由华北第3兵团杨成武所部首先包围张家口,促使国...  相似文献   

11.
在全国全军深入贯彻党的十三大精神的今天,迎来了震惊中外的伟大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40周年。重温驾驭这一伟大历史飞跃的将帅——毛泽东及其战友的指挥艺术及功勋,令人难以忘怀,催人奋进! 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我军在4个半月的时间内,经过辽沈、淮海、平津战役战略决战,消灭了国民党赖以发动内战的主要精锐部队等154万余人,解放了长江中游以北的广大地区,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基础。关于这次战略决战胜利的伟大意义,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就预言:“国民党的主力在长江以北被消灭的结果,大大地便利了人民解放军今后渡江南进解放全中国的作战。”  相似文献   

12.
徐焰 《国防》2013,(12):78-81
历史的车轮进入1948年秋天,相互较量了20多年的国共两军,终于展开了决定命运的大决战。战略决战,是决定战争双方命运的严酷斗争。一般情况下,往往是数量上、装备上处于优势的军队,主动寻找处于劣势的军队进行决战,以取得决定性胜利。在1948年秋天,解放军的总兵力为280万人,国民党军还有365万人,在装备方面仍是国民党军占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却敢于开始战略决战。  相似文献   

13.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进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个战役。人民解放军取得平津决战的巨大胜利,其经验是多方面的,本文试就战役后勤保障的经验作一探讨。一、依靠人民群众是后勤保障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平津战役中,人民群众在后勤保障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第一,组织强有力的支前大军,及时保证前线人力。物力的需要。早在辽沈战役刚刚结束的时候,东北人民为支援我军入关作战积极地进行准备,组织了15万民工随军远征。当我百万大军云集平津地区执行任务时,华北党政军组织了强有力的支前组织。华北、东北3o万民兵、民工…  相似文献   

14.
1949年4月20日傍晚 ,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发起规模空前的渡江战役 ,百万大军以雷霆万钧之势直下江南 ,一举突破国民党军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 ,仅3天即占领了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 ,宣告了蒋家王朝的覆灭。胜利捷报传到北平香山 ,毛泽东主席欣然命笔 ,写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大气磅礴的不朽诗篇。南京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政治经济中心。在渡江战役中 ,它不可避免地成为国共双方争夺的焦点。国民党军在兵力及财力、物力捉襟见肘的情况下 ,仍下了许多本钱来加强防御。1948年底 ,国民党南京卫戍总司令部组建了南京…  相似文献   

15.
名扬中外的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于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大地上进行的一场战略大决战.这次战役具有持续时间长、规模大、歼灭国民党军人数多的鲜明特点.战役双方共投入兵力140多万人,其中国民党军80多万人参战,人民解放军60多万人参战,另外,还有543万支前民工协同人民解放军作战.  相似文献   

16.
一、为"战胜蒋军进攻,争取和平前途",毛泽东作出了南北两线外线出击的战略部署 1946年6月26日,以国民党军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为标志,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很快发展为人民解放战争,并在作战区域上形成了南北两线战场:南线,指华东(有时称山东区)、晋冀鲁豫(有时称太行区)、西北(包括晋南、榆林、宁夏,不包括兰州以西)诸战场;北线,指东北、晋察冀、晋绥诸战场。  相似文献   

17.
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是国共三大决战中战斗最为激烈的一次战役,经过65昼夜的浴血奋战,人民解放军共歼敌55万余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众所周知,陈毅元帅在淮海战役结束后有一句名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粟裕将军也说过:华东战场特别是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山东人民的小推车和大连生产的炮弹。山东人民  相似文献   

18.
大事备忘     
潢光战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河南省潢川、光山地区对国民党军的进攻作战。1932年3~5月,国民党军乘红四方面军主力在皖西苏家埠地区作战资料来自《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III》(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7月)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之机,以其集中在潢川县城附近的第20路军第75、第76师共6个旅中的3个旅分别占领潢川以南的仁和集、东南的双柳树和潢川、固始间的桃林铺;又以新编第20师分布于光山县城及其以南的椿树店、槐树店,企图长期据守并伺机继续向鄂豫皖苏区进犯。苏家埠战役结束后,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  相似文献   

19.
大事备忘     
正太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察冀军区部队对河北省石家庄市外围和正定至太原铁路沿线国民党军进行的进攻作战。1947年春,国民党军集中兵力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在其他战场转为守势。北平(今北京)行辕为确保华北战略要地,维护交通线,保持与东北的联系,将所属正规军9个军收缩在北平、天津、保定地区及平绥、北宁、平汉铁路沿线,以第94、第16军各一部共7个团的兵力向冀中解放区大清河以北地区实施局部进攻。在石家庄及正太铁路(正定-太原)东段只有第3军2个师、第43军1个师和保安团队守备。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遵…  相似文献   

20.
1946年12月至1947年4月,东北民主联军在短短4个多月里经历了“四保临江”的光荣战斗历程。东北民主联军南满部队在北满兄弟部队“三下江南”战役的密切配合下,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对临江解放区的4次进犯,挫败了其“先南后北,南攻北守”的战略企图,迫使其在东北战场上由战略进攻转为全面防御,我军由战略防御走向战略反攻。该战役是东北战局的转折点。此后,我军不仅很快迎来夏季、秋季、冬季攻势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东北战场的战略态势,也为东北战场的战略决战——辽沈战役,打下良好基础。国共两党东北争锋东北地区无论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