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吕学泉 《国防》2005,(10):39-40
信息化战争是诸军兵种一体化联合作战,各种先进武器装备大量运用于战场,使装备动员保障的对象、内容、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装备动员保障任务日趋繁重,地位、作用更加突出。省军区系统作为地方军事领导指挥机关,担负着装备动员保障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省军区系统在装备动员保障中的作用,对赢得战争具有重要意义。一、信息化战争发起突然、装备动员保障时效性强的特点,要求省军区系统必须注重发挥好“快速动员”作用信息化战争发起突然,进展快速。与之相适应,平时就必须充分做好战时装备动员保障的各项准备工作,为战时快速组织实施装备动员…  相似文献   

2.
南京国民政府的特种兵建设和陆军整理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27——1937年,是南京国民政府大力筹建特种兵种并对其陆军进行整顿、治理的十年。在这十年中,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当局对特种兵理论和建设进行了探讨和实践,对陆军的体制、编成、装备着手了调整和改革。南京国民政府力图通过这些局部的整理活动,完成中国陆军军事近代化的历史任务,以求从根本上实现中国军队“自强”的基础。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军事制度、军队编成、作战思想又都是和这个国家的政权性质、形式、生产力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可视化”理论与应用为技术指导 ,在分析研究通用装备保障“可视化”重要性的基础上 ,详细分析了装备保障可视化系统的内涵、层次划分和建设的基本思想 ,提出了实现装备保障“可视化”的原理框图和几种实现方式 ,从而构建了装备保障系统可视化研究的一种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4.
官应权  刘占原 《国防》2013,(11):42-43
装备动员作为将装备保障潜力转化为装备保障实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军队装备保障能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手段。按照信息化战争要求,加强装备动员建设,对于提高装备保障能力和军队“打赢”能力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魏化勇  张建忠 《国防》2014,(3):66-67
为深入落实军民融合式发展重大战略思想,充分发挥地方装备科技资源优势,弥补现役部队装备保障力量不足,保障部队“能打仗、打胜仗”,安徽省军地相关部门深入调研、周密筹划,军地合力、务实推进,按照与基干民兵“统筹编、重点建、归口管、共同保”的原则,坚持“四个着眼、四个规范”,探索了民兵高新技术装备保障分队“编、训、管、保”的方法路子,有效提升了高新技术装备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6.
经中央军委批准,从1984年起,我军后勤装备正式列装列编,并单列后勤装备购置费。从近几年情况看,实际拨款与需求量之间的差距较大,供需矛盾突出。为解决供需矛盾,避免财力物力分散,总后勤部有关部门设想,在每个军区的一两个分部设立后勤装备保障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该“中心”有四种效能:一是储备,以后配发的后勤装备不再分散到各部队,而是集中存放在各保障“中心”,统一保管,集中使用,形成保障“拳头”;二是保障,战区所辖部队执行应急任务时,“中心”调拨部分后勤装备对其实施保障。保障任务结束后,这部分后勤装备即归还“中心”;三是培训,为战区部队对口轮训操作、维护人员;四是维修,对所保管的后勤装备及时保养和维修。基于这种设想,总后勤部去年分别在部分军区进行了试点。从试点情况看,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指挥的特点与要求,明确了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指挥的基本原则,提出提高装备保障指挥能力的几点建议:一是建立装备保障预案体系;二是把装备保障指挥训练纳入装备保障训练体系;三是加强装备保障指挥手段建设;四是完善装备保障指挥各种机制。  相似文献   

8.
军需装备是形成军需保障能力的物质技术基础,是未来高技术战争军需保障的重要手段。构建军需装备学是加快我军军需装备发展、培养高素质军需装备研发与管理人才、提高军需装备保障效益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军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要求。军需装备学的构建,必须贯穿适应性、结合性、创新性的原则;必须围绕提高保障力的目标来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紧扣“技术”和“管理”两条主线构建学科课程体系,区分“三个层次”加强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理论先行,坚持人才为本,坚持以技术作支撑。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中国特色的装备再制造工程的内涵与特征,论述了装备再制造在装备维修保障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构建装备维修保障新型学科——“装备再制造与战场抢修”的重要性,阐述了装备再制造对于提高装备维修保障能力,提升装备综合保障效能,提高装备质量、效益与核心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事件     
《环球军事》2014,(10):4-4
“雪豹”突击队在国际特种兵比武中夺冠 5月5日,为期5天的约旦第六届“勇士竞赛”国际特种兵比武在阿卜杜拉国王特战训练中心落下帷幕,中国武警“雪豹”突击队代表队获得冠军,这也是中国“雪豹”第二次夺得该项比赛冠军。来自沙特阿拉伯、伊拉克、黎巴嫩、约旦等阿拉伯国家以及中国、俄罗斯等19个国家的38支代表队参加了此次比赛。  相似文献   

11.
谢汶殊  马骥  苑琦  李梓 《国防科技》2018,39(3):021-025
“互联网+”的一个特点是从数据出发,挖掘数据中隐含的本质规律,提升信息的利用率,向用户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在数字化装备时代,装备的研制数据与使用数据信息都是海量的。这些数据资源中隐含的规律信息正是研制部门服务用户的重要资源,也是改进设计、提升装备性能的宝贵财富。综合保障信息系统的核心,是利用数据信息与信息技术为装备的保障工作服务,正符合“互联网+”的理念。本文从“互联网+”技术的理念与途径出发,根据装备保障数据信息资源应用的特点,结合在综合保障信息系统应用中的实践,探索信息化装备保障的技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虎门军械修理厂,前身鱼雷检修所,主要承担鱼雷、水雷、导弹及各型雷弹保障装备的大修和备件研制、生产任务,先后荣获“新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先进单位”等多种荣誉称号,为部队装备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虎门军械修理厂,按照“平时应急、战时应战”要求,积极探索建立一体化装备保障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和灰色聚类评价模型,通过案例评价分析,得出现阶段某部队野战饮食装备技术保障能力各指标及综合指标所属等级,针对性提出“培养高素质保障人才”,“提高装备品质,完善器材设施”,“加快信息化建设”,“加强费用一效能管理”等措施,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证明了灰色聚类评价模型在野战饮食装备技术保障能力应用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军事史林》2010,(2):F0002-F0002,I0001
南京军区某训练基地,一场实战化自主对抗演练拉开帷幕。红蓝双方奋勇厮杀的同时,还有这样一群数字化的”特种兵”活跃在演练现场,他们身着特殊服装,佩戴特殊标志,携带特殊装备.履行特殊职能。在基地这个”战争实验室”里验证一个个作战理论.引导一场场精彩对决.  相似文献   

15.
后勤装备管理的重要方法——全寿命全系统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勤装备是武装力量实施后勤保障所编配的专用车辆、器械、运输工具、设备、器材、装具的统称。后勤装备作为军队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后勤保障能力、保障军队作战与训练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条件,同时也是衡量军队后勤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由于各国作战理论、军队编制体制、武器装备发展历史不同,后勤装备所包括的范围不尽相同。俄军沿用前苏军的习惯,使用“后勤技术器材”这个专门术语,其内容包括后勤通用保障勤务所使用的各类后勤技术器材和各军种后勤使用的各种成套专用后勤技术器材,还包括铁道兵、道路兵的装备,但不包括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6.
刘平 《环球军事》2013,(10):26-28
每年一度的约旦“勇士竞赛”国际特种兵比武,是国际武警最艰苦最惊险的比武竞赛,代表国际武警的最高水平,被称为国际武警的“天王山之战”。3月25日至28日,第五届“勇士竞赛”国际特种兵比武在约旦阿卜杜拉国王特战训练中心展开,共设精准射击、越障射击、特种营救、战术转移等14个高强度竞赛项目。  相似文献   

17.
以“装备综合保障”的定义为尺度,分析总结了防化指挥工程学院进行防化装备综合保障的情况,论述了学院在防化装置保障建设中应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针对作战装备保障能力相关性模型研究的需要,构建作战装备保障能力体系,利用ANP理论对作战装备保障能力相关性模型进行了分析描述,验证了作战装备保障能力“信息主导、多力均衡、网聚成优”的理论,并对能力建设有关问题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9.
装备动员是指“为保障军队作战和日常军事活动需求,弥补装备不足和保障装备正常使用,以武器、设备、车辆、器材、装具及技术保障力量等为对象,采取动用储备、生产、采购、征用、租借等方式而进行的国防动员活动”。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法人等主体依据法律的规定,对其从事智力创作或创新活动所产生的知识产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利”,又称为“智力成果权”、“无形财产权”。  相似文献   

20.
《国防科技工业》2008,(11):F0004-F0004
北京航天测控技术开发公司成立于1982年,直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作为“中国航天国防测控中心”、“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武器装备测试与综合保障技术中心”以及“国防科技工业自动化测试技术研究应用中心”,主要承担着国防军工领域测控装备和维修保障信息化装备的研发与生产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