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外国防工业军民融合的主要做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进而逐步建立军民融合的国家工业基础,是未来国防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一、深化理解了军民融合战略发展的基本认识 (一)着眼历史延展性,探寻军民融合战略思想的发展脉络 任何战略思想和理论体系都会经历一个萌芽、形成、完善的发展过程.与会代表认为,毛泽东提出"军民兼顾",邓小平提出"军民结合",江泽民提出"寓军于民",胡主席提出"军民融合",都是站在战略制高点上提出的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胡主席军民融合战略思想与我们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军民兼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思想是一脉相承、逐步深化的.但就"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与"军民融合"的关系而言,"军民结合"的立足点仅限于国防工业领域;"寓军于民"是对"军民结合"的进一步发展,它将视角跳出国防工业领域并提升到了整个国民经济层面,从国防工业领域外来谈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壮大,但是其局限性在于没有过多涉及民用工业对国防工业的促进问题;"军民融合"是从整个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关系角度出发,就军民双向互动和军民高度一体化进行研究,实现"军民一盘棋",从而促进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如何处理国防和军队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的关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核心和胡锦涛高度关注的重大课题。以处理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关系问题为中心,我国国防工业结合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经历了"军民两用——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融合"的发展过程,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日本国防科研体系的发展伴随着日本国防工业经历了二战后的空白期、恢复期、整备期以及快速发展期等几个时期,形成了寓军于民、结构稳定的综合体系,对我国国防科研机构的整合及体系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美国“引民入军”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军工生产国。为了促进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的资源优势互补、整合国防工业基础与民用工业基础,美国政府积极推动国防工业基础的商业化,促进民用产业参与国防生产,引导民用科技工业的成果向军用领域转移。为了改变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军民分割、自成体系的局面,为了建立寓军于民、军民结合的新体制,我们需要打破行业壁垒,实现军民两种资源的双向流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在"引民入军"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可供我国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图书推介     
《国防工业规制》刘群/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当前,我国国防工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调整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的发展新路,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国防科技工业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与市场经济中的其他形式的企业不同,国防工业系之国家安全,国家必须对其进行规制,这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因此,如何经济有效地规制国防  相似文献   

7.
德国是当今世界仅次于美日的第三经济强国,又是欧洲除英法之外的第三军事强国。德国的国防工业已经完全实现了现代化,能生产多种常规武器,为世界军火生产和出口大国,武器在国际市场上富有极强的竞争力,销往世界五大洲。德国的国防工业之所以比较兴旺发达,得益于德国长期把国防工业作为国家的战略支柱产业,实行寓军于民的产业模式,积极扩大军火出口,不断促进军工企业的合并与集中,加强军工科研与生产的国际合作。一、德国国防工业现状透视德国的国防工业一向比较发达,曾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军工生产能力,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强大的国防工业是其坚…  相似文献   

8.
寓军于民的造船工业在20世纪60年代末之前韩国没有国防工业,当时的造船工业虽然较发达,也仅仅是生产民用船舶。军事装备完全依赖美国的援助。1970年后开始建立独立的国防工业体系,此后韩国的国防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至上世纪末军工能力已接近欧美国家。就军工造船而言,已具备了从研制立项、整体设计、建造总装直至交付海军服役一整套工程程式和技术能  相似文献   

9.
《国防科技工业》2011,(3):35-35
贵州省国防科技工业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方针,加快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打造军民结合型科研生产基地,成为我国国防工业重要的战略后方基地和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十一五"期间,贵州军民结合产业加速发展,民品产值年均增速达到18%.  相似文献   

10.
“寓军于民”最早是在1957年提出来的。1956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所作的《论十大关系》报告中提出,要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并把“军民结合”定为国家当时对军工企业的基本政策。当时主管国防工业的第二机械工业部为贯彻“军民结合’方针,在1957年3月召开的企业领导干部会议上确定把“平战结合、军民结合、以军为主、寓军于民”作为国防科技工业和平时期的总方针。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等原因,国防科技工业不久就停止执行这一方针。但是,在当前形势下,国防科技工业不仅有可能,而且是必须实行“寓军于民”的方针…  相似文献   

11.
世界性军事变革,打破了以钢铁、机械、化工、石油为基础的传统国防工业,独立的军火工业体系难以为继。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中国军工下一步开放的力度和步骤一定会加快。身份会淡化,但门槛标准不会低。“给我需求,我就能给你产品”。  相似文献   

12.
王惠 《中国军转民》2006,(12):51-51
这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看到的第一本全面记录中国实施军转民战略过程的书。全书共八章,约18万字。怀国模将军以翔实的史料以及亲身的经历和实践,详细地让我们重温了中国军转民这一伟大的国防科技工业实施的战略转变。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建国初中央就明确地提出来军民结合的战略思想。特别是,1978年邓小平指出:国防工业要以民养军,军民结合。在1982年邓小平又提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以民养军”的十六字发展方针。在党的十五中全会,提出国防科技工业要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为标志,开始向军民结合,寓军于民阶段发展。从…  相似文献   

13.
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航空工业发展的长远方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军民结合是国家、国防工业研究的永恒课题,也是航空工业研究的永恒课题。军民结合,是以军为主、还是以民为主,是寓军于民、还是寓民于军,这将视不同国家和国内外形势以及企业、产品结构具体情况而定。一、军民结合是国防工业永恒研究的课题1、军民结合的长期性从18世纪末的产业革命之后,在工业中出现以生产武器装备为主的军火制造商,开始产生军事工业的雏型;到了19世纪,使战争武器装备进入了工业化的时代,在工业中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军事工业,但是有很多军用产品仍由非军事工业制造,是军民结合的;从20世纪开始,飞机的发明并用于战争,特别是一…  相似文献   

14.
文章阐述了国防科技工业寓军于民的必要性,分析了世界各主要国家创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体制的做法,提出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寓军于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国防科技工业的“寓军于民”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小军  吴鸣  张嘉 《国防科技》2006,(10):19-21
如何准确理解“寓军于民”战略的内涵,有效地实施“寓军于民”战略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拟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思考国防科技工业“寓军于民”战略的新内涵,审视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国防科技工业“寓军于民”战略的路径选择。一、科学发展观赋予了国防科技工业“寓军于民”战略新的内涵“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防科技工业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国防科技工业的“寓军于民”战略,是在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要实现由准备打仗的临战状态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和平建设状…  相似文献   

16.
发达国家推动寓军于民的主要做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国防科技工业新体制,是党中央作出的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性决策。寓军于民的本质是要打破军民界限,在国家利益的平台上优化军民资源配置,使武器装备建设依托于整个国家的经济、科技基础之上;其主要途径是军转民、民转军和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建立寓军于民体制,对于实现军民资源的互动协调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快武器装备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在推动寓军于民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做法和经验,研究借鉴这些作法和经验,对于推动我国寓军于民体制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把寓军于民作为国家战…  相似文献   

17.
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国防科技工业新体制,是党中央作出的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性决策。寓军于民的本质是要打破军民界限,在国家利益的平台上优化军民资源配置,使武器装备建设依托于整个国家的经济、科技基础之上;其主要途径是军转民、民转军和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建立寓军于民体制,对于实现军民资源的互动协调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快武器装备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在推动寓军于民方面有许多成功和成熟的做法和经验,研究借鉴这些做法和经验,对于推动我国寓军于民体制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一、把寓军于民…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新体制为出发点,探讨了我军装备管理体制寓军于民改革的问题,主要阐述了装备管理体制寓军于民改革的重要意义、基本内容以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加快推进寓军于民体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工业新体制,是党中央作出的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性决策。中央领导同志对国防科技工业提出的“四个坚持”中也强调,“要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促进军民技术互动、协调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在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体制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对封闭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结构基本上还没有打破;军工行业对军品任务的垄断性经营基本上也没有改变;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寓军于民的政策措施尚不到位。国防科技工业急需抓住当前难得机遇加快寓军于民体制建设的发展进程。主要制约因素和障碍法律法规限制。现行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世界军工发展"引民入军"的趋势情况,探讨了中国国防工业现状,提出了我国实现国防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双赢"的模式及政策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