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面对以信息化建设为龙头的新军事变革,面对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武警指挥学院天津分院为提高学员在各种情况下处置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能力、战术应用能力、信息沟通能力、捕歼战斗能力和野外生存能力,造就信息化条件下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结合现代条件  相似文献   

2.
当今时代,是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支柱的新型生产力正在推动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过渡,并从根本上催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三次全球性军事变革。这场军事变革以实现军事系统的信息化为核心,促使战争形态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演变。面对世界军事的严峻挑战,中国军事必须实行全方位的变革。江主席明确指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必须按照实现信息化的要求,科学确立我军建设的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和具体步骤。”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就是要着眼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突出重点,…  相似文献   

3.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快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历史任务。国防后备力量作为我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积极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需要,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加强国防后备力量信息化建设,是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新军事变革,来势迅猛,发展急速。其核心是信息化,实质是军队建设模式的根本转  相似文献   

4.
军事变革与民技军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保存 《国防》2005,(10):36-38
江泽民同志提出了推行中国军事变革的伟大战略思想,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也要求,全军要加速推进中国军事变革,完成好机械化信息化双重任务。贯彻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以及胡锦涛主席的重要指示精神,加速推进中国军事变革,必须把民技军用置于战略地位。军事变革的实质是信息化,是把工业时代的适于打机械化战争的机械化半机械化军队,建设成信息时代适于打信息化战争的信息化军队。信息化军队的主要构成要素有四:即信息化武器装备体系、创新性军事理论、新型高素质军事人员和适于信息实时获取、传输和使用的组织体制。其中,信息化武器装备体…  相似文献   

5.
当信息技术的狂飙不断冲击军事领域的时候,一场波澜壮阔的新军事变革席卷全球。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严峻挑战,军委江泽民主席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站在时代和战略的高度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使我军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和军事变革加速发展的形势。”“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提高领导军队现代化建设和指挥现代战争能力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个问题也会越来越紧  相似文献   

6.
面对新世纪初复杂的国际军事安全形势,我们必须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形成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要以信息化建设为牵引,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要以现实需要为重点,兼顾未来军事斗争需求;要突出海洋经济建设,振兴中国海军。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从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深刻分析了世界军事变革的本质特征、发展趋势和战略影响,揭示了信息化是世界军事变革的本质和核心,创造性地提出了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战略思想。江泽民同志加强我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构想,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军事变革中,信息技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作为衡量军事能力的重要因素。随着部队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预备役部队战时作用愈加突出。面对复杂的信息环境,预备役部队应积极适应未来的战场需要,进行战场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面对信息社会发展要求和世界新军事革命挑战,各级党委统领以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为目标的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必须首先转换传统思维方式。本文分析了信息时代军队党委思维方式转换的社会背景、实践基础,论证了需要转换的思维方式的重点问题及对策,力求对军队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扑面而来的世界新军事变革,是迄今人类军事史上范围最为宽广、发展最为迅猛、影响最为深刻的一场革命,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军事后勤领域的广泛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后勤观念和保障方式,引起后勤保障的深刻变革。基层后勤保障作为整个后勤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单元,要适应这场变革的需要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文章从加强基层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基层后勤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基层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构想等方面就如何加强我军基层后勤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信息化是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本质和核心。军队院校必须主动适应新军事变革的要求,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为此,要特别注重信息素质培养,大力推进信息化教学;要突出抓好实验室建设,着力改善信息化教学环境;要切实加强信息技术普及应用,不断提高院校建设整体水平。努力培养“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需要的新型军事人才。  相似文献   

12.
姜延峰 《国防》2006,(7):14-15
军事人才建设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性基础工程。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推进新型军事人才队伍建设,是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需求,也是加速提升军事斗争准备质量的关键所在。一、勇于变革思想观念,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是推进军事人才建设的首要问题。为此,应着眼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联系新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的实践,以科学发展观校正和创新人才观,切实开阔视野、转变观念。一方面,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树立尊重人才、培养人才、关心人才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军事变革和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装备动员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信息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军事变革的要求新军事变革对应着信息化时代的军事形态,对装备动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4.
黔南剑江河畔的贵州预备役师二团信息化建设走在全师前列,连续3年被省军区和师评为正规化建设先进单位,去年,被总部表彰为全军预备役部队建设先进单位。面对荣誉和成绩,团长张开中、政委王文焱深有感触地说:"团队之所以能驶入建设发展的快车道,是团党委着眼新军事变革抓人才培养,创新发展求突破,与时俱进搞建设的结果。" 面对新军事变革的紧迫要求,团党委"一班人"有一个共识:"任务牵引、信息主导、开拓  相似文献   

15.
外军信息化建设保障规律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世界新军事变革在波涛汹涌地向前发展。新军事变革的核心是信息化建设,即把工业时代适于打机械化战争的机械化军队打造成信息时代适于打信息化战争的信息化军队。要搞好军队信息化建设,就必须探索其保障规律。所谓“保障规律”,是指确保军队信息化建设顺利、高效进行的各种举措、做法与条件。鉴于军队信息化建设不只是军方的事,而且涉及到国家层面的诸多问题,因此保障规律的内涵相当宽泛。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把握外军信息化建设的保障规律,对于我军扎实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信息化建设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人才队伍建设是军队后方仓库形成战斗力、保障力的关键。但从后勤装备更新发展和建设信息化后勤的形势任务来看,一些后方仓库的人才培养观念和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做好军事斗争后勤准备和保障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为此,必须与时俱进,以新的观念、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开创后方仓库人才队伍建设的新局面。着眼军事变革要求确立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一)确立人才培养先行的理念。面对加速发展的世界新军事变革和变动不居的世界战略格局,谁拥有高素质人才的优势,谁先抢占到高素质人才群体这个制高点,谁就拥有战争的主动权,谁就能…  相似文献   

17.
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是武器装备的信息化、高技术化,这一特征客观改变了以往战争的作战样式,准确体现了军事发展的必然要求。江泽民同志指出:“信息化是当代科技革命、社会变革最重要的推动因素,也是新军事变革的本质和核心,推动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必须按照实现信息化的要求,科学确立我军建设的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和具体步骤。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式发展。”这段论述表明,信息化是影响军事领域一切重大变化的根本因素,是谋划军事发展和军队建设的基本依据。因此,研究重构信息化战争…  相似文献   

18.
当前,面对世界军事变革大潮,如何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把国防和军队建设纳入跨越式发展快车道,肩负起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全新而艰巨的双重历史任务,内蒙古某预备役师党委以创新的精神理思路,以改革的锐气攻难关,摸索出一条利用网络演练解决部分信息化建设难题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不断推进,军队政治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问题已经急迫地摆到了我们面前.政治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是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内在要求,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信息化条件下政治工作发展创新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20.
王常永  熊哲华  徐智 《国防》2007,(4):61-62
随着新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入和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军事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就现状而言,军事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在管理体制、软(硬)件开发、科研力量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笔者认为,要加快军事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应重点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