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舰载导弹垂直发射技术获得快速发展。苏联率先在“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上装备了SA-N-6舰空导弹垂直发射装置,随后又在“无畏”级驱逐舰上装备了 SA-N-9舰空导弹垂直发射装置。继苏联之后,美国的“标准Ⅱ”、以色列的“巴拉克-1”、英国的“海狼”、北约联合研制的轻型“海麻雀”导弹也相继装舰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前,舰空导弹武器系统已经成功地发展到了第三代,主要代表是:“标准”系列导弹、“海麻雀”改进型、“拉姆”、“利夫”、“施基利”、“克里诺克”、“卡什坦”、“巴拉克”、“海狼”等。在技术上,一是它们大都采用了性能更好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和高比冲推进剂,导弹的速度  相似文献   

3.
浪潮 《当代海军》2006,(6):32-36
如果说海军舰艇是弓,那么舰载武器便是箭,有了强弓才能发出长箭。印度海军的水面舰艇和潜艇不仅数量规模越来越大,而且所配备的武器(主要指各种导弹)亦越来越先进。打开印度海军的尖端武器库,既可看到从俄罗斯引进的 SS-N-27“俱乐部”舰对舰导弹,也有从以色列购买的“巴拉克”-1舰空导弹系统。此外,被鼓吹为世界第一的印度与俄罗斯  相似文献   

4.
为打赢未来海上信息化战争,作为舰艇编队盾牌的舰空导弹必须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主要研究了国外舰空导弹作战体系发展和美军"网络中心战"思想,提出了必须尽快发展具有实战能力的舰载和空中平台装载的舰空导弹协同作战系统,提高舰空导弹的信息化水平,研究相关的信息对抗手段及电子对抗装备,确保舰空导弹在复杂电磁环境下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5.
美国舰载标准系列导弹对海军防空导弹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海军现役的标准导弹是一个庞大的系列,主要型号从标准1一直到标准6,每个主要型号又在不同的时期发展出多种改进型。它不仅是美国海军当前的主力舰空导弹武器装备,还出口到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上装备量最大、应用最为广泛的舰空导弹系统。本文主要结合标准系列导弹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标准系列导弹对世界海军防空导弹装备发展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台湾海军极度重视舰艇导弹化,同时还不断加强岸基导弹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台军从以色列引进了"伽伯列"型反舰导弹,并仿造"伽伯列"型反舰导弹,自制了"雄风一型"近程反舰导弹。90年代自制"雄风二型"中程反舰导弹,超音速"雄风三型"反舰导弹也已在2000年试验成功。"雄风"系列导弹是台湾三军重要的主战进攻武器。一型为岸舰和舰舰型,二型为岸舰、舰舰、空舰型,三型可制成多类型、完成不同任务的导弹。台军在加强自行研发的同时,还从美国购买了"鱼叉"型、"标准"型和"海上小檞树"等不同型号的导弹"雄风一型"反舰导弹"雄风一型"反舰导弹是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根据以色列生产的"伽伯列一型"导弹仿制的台湾海军第一代反舰导弹,最早出现于1978年10月10日的台湾阅兵典礼上。1979年  相似文献   

7.
未来15年将是地(舰)空导弹大发展的15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空中目标的防区外攻击,战术弹道导弹的威胁以及无人驾驶飞机的广泛应用,要求地(舰)空导弹具有更大的射程、更高的火力密度和更精确的制导控制。这就从客观上提出了发展新一代地(舰)空导弹的要求。由于相控阵雷达的进一步成熟,精确制导控制技术的突破,为新一代地(舰)空导弹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经过近10年的开发,第4代地(舰)空导弹已进入发展中期。今后15年将是这一代地(舰)空导弹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为了更换第2代地(舰)空导弹,也必将是一个大发展的时期。  相似文献   

8.
2月29日,以色列正式批准向印度出售价值达11亿美元的三架费尔康预警机,此举表明,以色列在积极向军事强国迈进的同时,它的军事工业和军品贸易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向联合国提交的2002年国际军火销售报告,在其列举的该年度全球十大武器出口国中,以色列排名第5。另据美国《国防新闻》近日报道,2003年度以色列的军火销售额为40余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3位,其中主要向印度出售了地面搜索雷达、预警机载雷达、火控雷达、无人驾驶飞机、“巴拉克”地对空导弹,向土耳其出售了无人驾驶飞机,“巴拉克”地对空导弹,向智利出售了“巨蟒”空空导弹,向北约(主要是英、法、意)出售了无人驾驶飞机以及向美国出售了迫击炮、战斗机载雷达等。以色列能在竞争激烈的世界军火市场取得如此显赫的地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根据舰空导弹防空作战的特点和作战指挥原则,分析了舰空导弹武器系统应具备的射击指挥辅助决策功能,提出了在该系统中设置舰空导弹射击指挥辅助决策功能模块,以满足舰空导弹射击指挥员进行射击指挥和决策的需要,达到提高舰空导弹武器系统作战效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针对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特点以及舰空导弹武器系统软件定型试验的现状,指出了舰空导弹武器系统软件靶场测试的必要性、特殊性。通过靶场软件测试综合试验,总结了舰空导弹武器系统软件靶场定型的试验方法。并指出了靶场软件测试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根据舰空导弹效能分析和效能评估的需要,针对目前舰空导弹的性能特点,建立起舰空导弹能力指标体系,综合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功效函数和理想点法设计了舰空导弹武器系统能力计算模型,并通过实例分析了该模型的可行性。该算法既可以用于舰空导弹的发展方案论证,也可用于舰空导弹的效能评估,较好地解决了舰空导弹效能分析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针对舰空导弹防空作战的特点,以舰空导弹射击方案优化影响因素分析为依据,基于模糊多属性决策理论,分析舰空导弹射击方案优化求解方法及流程.结合舰空导弹射击方案概念及影响因素分析,从舰空导弹消耗量、舰空导弹毁伤目标概率、舰空导弹系统可靠性、射击通道占用时间4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舰空导弹射击方案优化的理论模型,并通过算例分...  相似文献   

13.
舰空导弹武器系统抗击能力通常会随着舰空导弹单次射击而发生变化,为增强舰空导弹武器系统抗击能力评估方法的实用性,提出了一种新的舰空导弹武器系统抗击能力评估方法,进而构建了舰空导弹单次射击能力评估方法。算例证明,本文提供的方法可以有效评定单艘水面舰艇上单个舰空导弹武器系统在作战使用环境下的抗击能力。  相似文献   

14.
张杨  陈豪 《当代海军》2008,(11):59-61
自美国“黄铜骑士”舰空导弹1959年研制成功,并陆续装备舰后,世界各国海军便开始竞相研发舰空导弹武器系统,与其相配套的导弹发射系统也完成了从单臂或双臂斜架、多联装倾斜发射系统和垂直发射系统等“三步曲”的发展历程。目前各国海军依据本国的科技能力和财力厚薄以及所担负的作战使命研发、引进和装备着这三种不同类型的舰空导弹发射系统。  相似文献   

15.
空中目标的防区外攻击,战术弹道导弹的威胁以及无人驾驶飞机的广泛应用,要求地(舰)空导弹具有更大的射程、更高的火力密度和更精确的制导控制。这就从客观上提出了发展新一代地(舰)空导弹的要求。由于相控阵雷达的进一步成熟,精确制导控制技术的突破,为新一代地(舰)空导弹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经过近10年的开发,第4代地(舰)空导弹已进入发展中期。今后15年将是这一代地(舰)空导弹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为了更换第2代地(舰)空导弹,也必将是一个大发展的时期。  相似文献   

16.
研究现代海战中使用反辐射导弹对抗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作战效能,给出舰空导弹的最大可攻击数和平均攻击数,基于反辐射导弹攻击雷达的概率和反辐射导弹被舰空导弹击落的概率,得到不使用和使用反辐射导弹两种不同情况下反舰导弹损失差异,并通过分析此差异得到反辐射导弹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7.
根据舰空导弹飞行可靠性的基本概念,研究了基于三角模糊数的舰空导弹飞行可靠性评估方法,构建了舰空导弹飞行可靠性评估模型;分别给出了导弹发射前检查可靠性、导弹发射可靠性、导弹制导飞行可靠性、导弹命中目标可靠性的三角模糊数评定方法;采用专家评定法,评定舰空导弹武器系统单个设备可靠性的三角模糊数。通过研究,可评定舰空导弹在作战使用环境下的飞行可靠性,为导弹飞行可靠性评估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应用实例证明了评估方法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在使用中远程舰空导弹打击飞机目标的作战中,使用"近快战法"时的发射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飞机目标逃避舰空导弹打击的机动策略,分析并建立了计算舰空导弹近快战发射区边界参数的计算公式,并结合实际典型算例给出近快战发射区参数结果.研究结果可为使用中远程舰空导弹对高速机动飞机目标实施近快战法战术依据,对中远程舰空导弹武器战斗使用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舰空导弹拦截反舰导弹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舰空导弹的战术技术性能和特点,分析了影响舰空导弹拦截能力的主要因素,并以反舰导弹为拦截目标,建立了舰空导弹拦截反舰导弹的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为提高舰空导弹拦截能力在战术和技术上要采取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编队舰空导弹协同防空是海上防空作战的发展趋势,在对编队舰空导弹协同防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基于STAGE的仿真手段构建了编队舰空导弹协同防空仿真框架,详细描述了仿真过程和相关模型,构建编队舰空导弹协同防空仿真平台,实现对海上编队舰空导弹协同防空作战系统的仿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