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不久,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发表的一篇署名文章称,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不停地寻找敌人,但其真正的危险却来自国内。美国有点类似于夜晚在大街上边走边吃麦当劳巨无霸、体重375磅且有心脏病的中年男人。他因害怕可能会遭到打劫而冷汗淋漓,但真正要他命的却是那个汉堡包。  相似文献   

2.
美国每年与亚太地区其他盟国、北约成员国、中东欧、北非以及南美部分国家,甚至包括蒙古和独联体国家在内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行形式多样的联合军演。在这些演习中,时间、规模、武器装备和演习科目往往会根据需要有较大变化。美国为什么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频繁地进行跨国联合军演呢?纵观这些美军组织的联合军事演习,透析出以下几个重要目的。目的一:美国军事战略的“晴雨表”美国有句格言:“没有一个伟大的敌人,便没有伟大的美国。”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战略主要是为建构单极世界,防止世界上出现一个类似苏联的国家,出于这样一个目的…  相似文献   

3.
声音     
《环球军事》2008,(16):5-5
“我所设想的是一个综合性的武装力量,能够对付全方位的威胁。它既能够对付反政府叛乱和非对称威胁,又能够应对大国威胁等传统威胁。”——美国总统候选人、民主党参议员奥巴马认为,现在美国需要的是一种全方位的军事安排,以应对来自所有敌人的威胁。  相似文献   

4.
美国不需要新敌人,特别是在自身面临许多真实且迫在眉睫挑战的情况下。未来中国可能仍会在外交和贸易领域给美国带来困扰,但这并非美国的致命威胁一一中国不是又一个苏联。如果奥巴马想要证明自己在外交事务领域是一个现实主义者,那么他就要停止继续把中国视为潜在敌人。华盛顿没有理由对抗中国,却有充分的理由推行对华合作政策。  相似文献   

5.
多极化是当今世界政治大棋局的一大发展趋势,但它的实现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要认清多极化演进中的曲折性,就需要深入研究美国。”没有—个伟大的敌人,便没有伟大的美国”我曾经问一位朋友:“你怎样认识美国?”这位朋友脱口而出:“‘山姆大叔’又可爱又  相似文献   

6.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严峻的形势下,开赴朝鲜战场,开始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这场战争对我军来说,无疑是一场新的考验。首先,这是一场国际性的战争,战场不是在国内而是在国外,对手是以美国为首的十六个国家组成的所谓“联合国军”和南朝鲜伪军。其次,这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主要敌人美军除了没敢动用原子弹以外,把当时的  相似文献   

7.
只有摸透对手的尖端装备,才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因此攫取敌人最新武器样品成了情报机构和特种部队的首要任务之一。在冷战时期的科技对抗中,从敌方获得的每一个机械的使用记录、武器和军用仪器及发动机的图纸等都具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成千上万名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在各种研究所和秘密实验室仔细研究“敌人”的军事装备样品,他们在寻找最有效的方法克制敌人新技术的弱点,  相似文献   

8.
古代真正的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强大,就算对手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倒在对手的剑下也无怨无悔。《亮剑》这本书是我期盼已久的,它真实反映了革命老前辈在当时极为艰苦的环境当中,战胜敌人的一种战斗意志。闲暇之余,我并没有满足于电视版本,早就四处打听哪里可以购买到这本图书。我无意间在战友那里发现了它,便亲切地像同一位智者交谈一样品读起它来。  相似文献   

9.
过去几年中,导弹防御技术进展很快,而进攻方面缺乏相应的进展,因而,美国洲际弹道导弹领先于潜在敌人防御系统报复能力的优势已逐渐地削弱。 这就是权威的观察家们一致的悲观的看法,然而不久以前,观察家们还自负地反映了国防部的看法,他们认为美国导弹力量领先于任何一个潜在敌人导弹防御方面若干年(A.W.Jan 20.1964.P.72)。依靠导弹力量对付人侵者报复性袭击的威胁已是近来美国核防御方面的基石。  相似文献   

10.
新任总统豪下赌注 1970年,美国有史以来陷入的历时最长的战争——越战进入了胶着状态。 7月的一天,白宫一间秘室里,一个有关在越南战场实施一个冒险行动的汇报会正在进行。参会者全是美军重量级人物。其议题是决定以特种部队机降突袭方式,从越南强行救出一批以飞行员为主的美国战俘,用震憾敌人和震惊朝野的奇迹来捍卫美国政府和军人的尊严,缓解国内民众及政治对手对政  相似文献   

11.
美陆军未来的数字化指挥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陆军未来的数字化指挥与控制美国陆军认为其对手比冷战时期的更小、更多,潜在的敌人更难识别和控制。这些军事威胁装备有技术上先进的武器和现代化的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美陆军已发出“军力XXI”倡议,建立世界级作战部队来对付这些威胁。此倡议利用值息时...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是世界上一位令对手都佩服的伟大军事家.然而,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并没有想到要去搞军事、要去打仗,甚至没有想到要成为共产党人,更没有想到要当军事家.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世界上只有3个国家一俄罗斯、法国及美国公开宣布自己部署有核巡航导弹。而美国认为,在过去20年中,核巡航导弹系统的部署数量一直处于增长状态。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导弹技术的不断扩散,核巡航导弹的扩散似乎已经成为最难以控制的威胁之一。美国《原子能科学家公报》杂志近日就刊出了一篇关于全球核巡航导弹的快速发展与力量布局的文章,其意图虽是“万变不离其宗”地为自身军力发展寻找借口,但核巡航导弹的扩散似乎正在成为一个让美国头痛不已的新威胁。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是世界上一位令对手都佩服的伟大军事家。然而,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并没有想到要去搞军事、要去打仗,甚至没有想到要成为共产党人,更没有想到要当军事家。"我可愿做的工作:一教书,一新闻记者"毛泽东出生在一个极其平常、极其普通的农民家庭。他的父亲以务农为生,克勤克俭,精明能干;他的母亲操持家务,勤劳俭朴,心地善良。毛泽东出生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海军组建初期,仍沿袭前苏联海军80年代中期后实行的“近海防御”战略。1993年,俄罗斯开始对其海军战略内容进行修正,至1997年演变成现行的“区域性积极防御”战略。(一)战略对手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海军和日本海军,欧洲海区仍为战略重点。俄建国之初,采取亲西方政策,曾公开声明“俄罗期没有敌人”。但北约集团趁华约集团自动解散之机东扩,力图挤占和剥夺俄罗斯的战略利益和传统的势力范围。1995年后俄改变了无敌国的观点,明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为俄罗斯的主要敌人。作为欧洲民族的俄联邦,长期以来始终把政治、经济、军事重心放在欧洲,其…  相似文献   

16.
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仍然是在敌人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威胁下进行的战争,对核化生武器的防护教育,提高全民族的防护素质,是遏制敌人对我国使用核化生武器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对核化生武器的性能、潜在威胁以及现代条件下防护措施等问题谈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7.
据日本《读卖新闻》报道,日本政府正在尽最大努力与美国缔结范围更广、层次更深的军事合作新条约,以进一步提升两国之间的合作等级,密切两国的军事关系。日美两国联合防御的基本原则形成于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日本认为朝鲜是其主要的军事威胁。如今,日本政府与华盛顿已开始就东亚地区出现新威胁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日美两国并没有明确指出这些新威胁的来源,但明眼人很容易就能猜到,被日美两国视为东亚地区主要对手的国家名单里又增添了哪一个新成员。当然,俄罗斯自二战结束以来就一直被美日看作是强劲的敌手,这点至今也没有改变。对于美日之间加强军事合作关系一事,虽然美国方面目前没有作出任何回应,但有消息称美国打算接受日本的相关建议,证据就是美国与日本近期正在举行的东海联合军事演习。请注意,这次演习的规模是近几年来最大的。如果说五六年前美日举行如此大规模的联合军事演习,必然不会引起像今天这般的轰动效应。现今的中日关系由于钓鱼岛问题已紧张到了极限,而钓鱼岛(日本称之为尖阁诸岛)恰恰就位于东海之上。美日在此时此地开展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难道只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吗?事情绝对没有那幺简单。  相似文献   

18.
士兵在战场上连续作战,除了须面对枪林弹雨外,最大的敌人可能就是缺乏睡眠,一旦士兵感到精神疲惫,缺乏睡眠,就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警惕性下降,行动迟缓,最终造成战斗力的大幅度下降,士兵一旦处于睡眠状态,更可以说是战斗力全无。因此作战双方都希望自己的士兵时刻精神饱满,而敌人的士兵身心倦怠、昏昏欲睡,从而有机可乘,兵不血刃地战胜对手。如何找到一种可靠的办法来控制士兵的睡眠,便成为一些国家的共同想法,英国和美国的科研机构都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或许是思维方式的差异,亦或基于不同的考虑,两个国家选择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另一个敌人     
本·拉登们不见了,虫子们出现了——阿富汗美军有了新对手 自从美军进驻阿富汗后,他们便渴望痛痛快快地打几仗。可是塔利班武装在阿富汗东部山区进行了有限的抵抗后改变了战略,分散成小股部队,打了就跑。美军的对手突然不见了,美军在阿富汗有劲使不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阿富汗会平安无事,因为另一个敌人正悄悄地向他们摸来——  相似文献   

20.
吴佩环 《国防科技》2005,(10):40-42
据英国《防御系统日报》近日报道,美国陆军及一些国内安全部门已批准列装新型M107式远程狙击枪,该枪能够在2000米外“准确命中水杯那么大的目标”。专家认为,美国军方正以战略高度来看待狙击作战及装备的发展,希望形成这种有强大威慑力的“作战优势”。致命破坏在西方流行着“一击一杀”(O ne Shot O ne K ill)的谚语,形容狙击手的神勇和致命杀伤力。狙击手就像战场上的孤狼,他就像一块没有任何感情的石头,冷冷注视着战场,寻找目标,出其不意地把敌人头领干掉,使敌军陷于群龙无首的混乱状态。他们常给敌人制造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和压力,最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