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书摘     
《现代舰船》2012,(7):58
美国的国家海洋政策。奥巴马于2010年7月公布了新的《国家海洋政策》,增加了新的内容:加强对土地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保护海洋遗产;在全国开始沿海和海洋空间规划;加强海洋环境的恢复力,应对气候变化影响,加强北极环境的保护与管理。美国实施全球海洋战略。美国将称霸海洋作为国家发展的长期国策。1812年第二次美英战争之后,美国建  相似文献   

2.
出版:海洋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6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国家实践》共分3部分。第一部分在按照历史发展的主线概括海洋法的形成,发展和编纂,特别是在《公约》的产生,修正和生效的基础上,介绍了以《公约》及其《执行协定》为基本框架的国际海洋法基本制度及其影响。第二部分共3章,对所选择国家的海洋法实践进行了重点阐述,尤其对这些国家在《公约》生效后的海洋法实践特征及规律加以概括和提炼。第三部分用四章的篇幅讨论我国的海洋  相似文献   

3.
《现代舰船》2012,(5):58
作者:盖广生出版:海洋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12月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当我们面对一个崭新的海洋世纪的时候,当我们在中国特色海洋强国之路探索之时,应当认真了解一下近代海洋思想的来龙去脉,了解一下当年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到底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有过哪些闪光的思想,感悟一下孙中山、毛泽东、  相似文献   

4.
针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日益凸显的海洋发展与权益等问题,文章结合IPCC-4报告及部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气候变化的海洋响应,进而从沿海经济发展、海上能源通道、岛礁主权安全等方面阐述了气候变化对国家海洋战略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引入风险分析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了海洋战略风险的概念,构建相应了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并以海洋主权风险为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定量地开展了气候变化对国家海洋战略的影响研究。  相似文献   

5.
《国防科技工业》2004,(2):36-37
21世纪的海洋技术,将随着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和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加速发展。自从1978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海洋探测卫星之后,海洋探测卫星在海洋经济的发展中愈显重要,世界上的先进国家和地区都相继发射了海洋探测卫星。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中国更需要自己的海洋卫星。2002年5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  相似文献   

6.
阅读     
《现代舰船》2011,(1):57
《激荡中国海——最后的海洋和迟到的觉醒》作者:王佩云/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10月300万平方公里的南中国海,风不平,浪不静。纵观近代史,鲜血淋漓的历史事实告诉中国人,几次"国破山河在"的致命军事侵略都来自海上。经过数十年的韬光养晦.忍辱负重,千载难逢的国际战略机遇期又一次降监到中国头上,如果中国再不确立宏大的海洋发展战略,不及时与历史提供的机遇相契合,就无法完成一个大国的成长和复兴。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是一古航海国家,又是一个海洋大国,世界海洋上有中华民族的广泛权益,由于近代中国的衰落,海军龟缩在沿海和内地,军舰远离了大洋。李白在1200多年前写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虽然中国海军走向海洋的步伐有点晚,但随着海洋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潘必将会扬帆大洋,再创辉煌。1984年,中国潘J121船参加了我国首次赴南极考察,第一次悬挂五星红旗和全一军旗跨越大洋、访问外国港口。在智利的彭塔阿雷纳断港码头,中国海军军人  相似文献   

8.
《现代舰船》:2012年上半年,海洋热点问题层出不穷,社会上也兴起一股探讨国家海洋问题的热潮,您认为现在是否到了制定和实施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的时候?我国应当如何制定和实施海洋战略?郑部长:我觉得在海洋发展战略问题上,现在社会有一种情绪,好像有点埋怨在外交上有点软,或者至今  相似文献   

9.
李杰 《国防科技》2002,(8):30-33
冷战结束之后,国际形势发生厂剧烈动荡,世界战略力量严重失衡,单级与多级的较量日趋激烈,多元力量围绕海洋权益而展开的角逐与较量也更加尖锐激烈,从而对海洋战略形势与海上安全环境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影响:面对海洋口趋纷繁复杂的动荡与挑战,人们对海洋地位与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各国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愈加注重,海洋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崛起的战略价值更加突显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海洋作为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1994年11月16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堪称世界海洋法发  相似文献   

10.
美国出门即海,钟情海洋,经略海洋,也在不断地研究海洋。美国和中国的共同点在于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不同的是中国对自己的主权海域尚缺乏有效的控制,对海洋意识的淡漠还相当严重。自1914年马汉去世后的近100年里,当我们研究马汉还没有研究透研究够的时候,美国人却转过头来研究我们了。2007年3月上旬,美军首次发布了"中国海军手册",专门介绍了中国海军思想政治工作和海军官兵生活质量。从军事和战略层面降低和细化到日常生活,这个手册的用途不言而喻。2007年5月10日,专门从事美海军未来发展研究的海军战争学院新成立的中国海洋研究所(2006年10月成立)公开招兵买马,聘请中国问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更加明确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意义、内涵、重点、目标和原则:坚持大局和陆海统筹,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保护海洋、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这是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统筹谋划党和国家工作全局而作出的战略抉择。为我们国家规划了新蓝图,搭建了新舞台,为我们造船业战略转型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党的领导集体的海洋安全思想有一个历史的演进过程,大体分为四个阶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的海洋安全观。本文探索性地研究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及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海洋安全观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各个阶段的战略主张和时代特征,总结和概括了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3.
出版:海洋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7月高之国等编著的《国际海洋法问题研究》选收了2007年以来在中国海洋法学会学术年会、学术报告会、研讨会上发表和提交的部分优秀论文,深入研究了国际海洋法的理论与实践,进一步探索国际海洋法的发展趋势,试图解决我  相似文献   

14.
正在制定中的上海市海洋发展“十二五”规划,把未来5年海洋经济的增长率定为不低于15%。为推动15%年增长目标的实现,上海将做大做强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等海洋传统产业,重点发展海洋航运服务、滨海旅游、海洋信息等海洋现代服务业,同时加快培育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美国大量生产作战机器人数量正呈几何级数增长,目前部队服役的机器人中仅陆军就有5000多台。英国媒体宣称,可怕的机器人战争时代即将来临。而作为现代信息化海战中的重要武器——海洋机器人(通常被称为"无人潜航器"或 UUV)的发展速度,同样快得惊人。可以这么讲,作为信息化海战兵器中的新成员,海洋机器人已经悄无声息地走向世界海洋的每一个角落。海洋机器人的研究现状美国到目前为止使用机器人最  相似文献   

16.
李杰 《宁夏科技》2001,(4):70-72
人类起源于海洋,而21世纪的生存与发展将更加依赖于海洋。在以海洋为重要标志的世纪大进军中,只有树立全新的海洋观,确立一个正确有效的海洋战略,全面高速地发展海洋经济,才能裕如地应付各种日趋严峻的挑战,使中华民族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然而,在世纪之交建立的中华世纪坛建筑前,海军少将郑明对中华世纪坛遗漏海洋的重大缺憾,感  相似文献   

17.
大型深水装备被海洋油气业界称为“流动的国土”,是大力推进海洋石油工业跨越发展的“战略利器”在南中国海领海争议正烈之际,“海洋石油981”深水钻井平台的南海开钻,现实与象征意义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18.
去年以来,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按照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部署和省、市全民国防教育委员会赋予的"在全民国防教育中加强海洋知识宣传普及"的试点任务,立足区情实际,大力推进海洋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军营",着力强化全民蓝色国土意识,有力推动了全民国防教育创新发展。有关做法被国家、总政和南京军区转发推广。该区专门成立海洋国防教育领导工作小组,形成了  相似文献   

19.
<正>采访尹卓将军的最初动因,是媒体断章取义热炒的低配置舰概念。如同很多网友一样,我们很难理解尹将军为什么要提低配置舰这种概念。带着不解和困惑,我们开始整理尹将军的观点,并最终采访了尹将军本人。一番长谈之后,我们发现低配置舰只是一个表象或说结论,它的背后则隐含了尹将军对诸如海军发展的根本推动力、海军战略乃至海洋战略等问题的深层次思考。我们相信,每一名关心中国海军和海洋事业的读者都可以从这番谈话里,获得启示。  相似文献   

20.
航母解码     
出版:海潮出版社出版日期:2012年9月本书系统论述了现有航母国家所装备的航母及航母发展过程中的优劣、利弊与得失,还阐述了航母对于无航母的新兴海军国家的意义与日后可能的设计、建造与使用的要点,对从深度与广度两个方面了解航母提供了很大助益。本书作者李杰为全军外宣常备专家,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军事战略、安全形势、武器装备、海洋军事等方面研究。撰写并出版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