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新军事变革,世界主要军事大国纷纷采取增加军费、大力支持国防研究与开发活动以及高度重视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等措施。为适应这种趋势,我国也必须适当加大军费投入规模,围绕发展第一要务,选择与经济适度同步发展的军费支出战略,并适应军费需求规律,改革传统的军费投入线性增长模式,着眼三军联合远海防卫作战要求,调整军费投入结构。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在对“军事优先”、“军队要忍耐”以及国防与经济和谐等三种军费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国防与经济和谐的军费观的实质在于军费增长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和谐、军费使用与军事科学技术水平的和谐、军费分配与信息化战争准备要求的和谐、军费分配关系的和谐,并以此为依据探讨了和谐军费观实现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王其云 《国防》2005,(12):57-59
应急作战参战力量多元精干,作战区域相对确定,作战规模灵活有限。然而,无论战争规模的大和小、持续时间的长和短、作战样式的虚”和“实”,都关系到军事斗争的战略全局,都需要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优势,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依托,组织实施全民动员、军民一体保障,为作战提供强有力的后方支援。一、适应应急作战“规模有限、全局联动”的特点,经济动员必须预有准备应急作战战区国民经济动员,必须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充分认清辖区地域经济优势在全局动员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充分认清作战的极端复杂性和艰巨性,扎实准备,掌握主动,确保一有战事,…  相似文献   

4.
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是关系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作为战争的“预实践”,作战实验为转变陆军战斗力生成模式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手段。文章从创新陆军战法、发展武器装备、改变训练模式等三个方面,阐述了作战实验对转变陆军战斗力生成模式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信息时代的到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断发展的新技术将改变战争的未来。高技术空袭与防空也必然进入信息化战争的大背景,在这种条件下,防空作战将继承传统防空作战的某些特性,但同时也将呈现出新的变化。一、作战模式——由“机动+火力”到“信息+火力”近期的几场局部战争表明,空袭作战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具有决定性影响,拥有高技术优势的一方所采取的超视距精确打击的空袭方式,使防空作战面临严峻挑战。面对非接触的高技术空袭,以“机动+火力”的传统防空模式已不适应信息化战争的要求,注重对空袭方的信息化作战体系实施电子打击,从而削弱…  相似文献   

6.
一、国民经济动员的重要性国民经济只有经过动员才能转变为战争实力。在现代战争中,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战争来说,参战国的国民经济都必须不同程度地由平时状态向战时状态转变,使得国民经济动员成为核心问题。1.国民经济动员是进行战争的基本前提和有力手段第一,国民经济动员不是军队战斗力的构成要素,却是军队战斗力的生成要素之一。离开了国民经济动员,军队战斗力就无法扩充,持续作战能力就无法维持。第二,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的强弱,决定于对国民经济动员潜力的利用程度,最终影响着战争的进程和结局。2.国民经济动员是实现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  相似文献   

7.
21世纪的战争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必须研究作战军费保障规律,在实际工作中采取正确的政策,才能生成和优化符合作战要求的军力。  相似文献   

8.
军费增长具有乘数效应,有利于改变国家经济发展内需不足的现状;军费增长具有财富效应,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军费增长具有微弱的“挤出效应”;军费增长具有技术带动效应;军费增长还具有增长综合国力的效应。  相似文献   

9.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作为货币现象,对军费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通货紧缩虽然提高了军费的购买力,但对经济发展不利。为了克服通货紧缩,扩大军费支出是一种优化选择。通货膨胀对军费的影响取决于物价上涨幅度,高水平的物价上涨对军费规模与经济发展是不利的,低水平的物价上涨有利于形成军费规模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和谐局面。同时,物价上涨的幅度不同对军费结构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0.
为赢得战争的胜利,美伊双方依据其国力、军力,采取了不同的战法。美国依仗其绝对的军事优势,采取“斩首攻击”的速决战,意在一举“拉下”巴格达;而伊拉克则采取保存实力、以拖待变的持久战战法与美抗衡。因此,可以说,美伊之战是一场速决战与持久战的较量。  相似文献   

11.
选择我国国防高科技发展战略,必须根据国家战略和军事战略、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防高科技现状、国防高科技发展趋势、未来作战对象的军事实力来确定。针对我国目前国防高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确立我国国防高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选择我国国防高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对国防现代化和国防经济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国防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后我国的国防工业基本是沿袭苏联的“军民分离”模式,至今国防工业与地方经济发展仍是“两张皮”,国防工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还未很好发挥,先进的民用技术也没有在国防工业得到很好应用。建立国防工业与地方经济共生机制,可使国防工业逐步融入整个国民经济之中,最终形成国防工业与地方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一、建立国防工业与地方经济共生机制的意义1·有利于国防建设的发展。国家国防的强大必须建立在强大的国防生产与技术研发能力之上,现代化战争已经由过去的依赖人力资源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国防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是实现新时期国防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国际战略环境和国内发展环境变化以及军队改革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国防经济建设发展,应从适应机械化战争的“传统式”向适应信息化战争的“体系化”转变,从数量规模型的“粗放式”向质量效能型的“集约式”转变,从资源配置规划、计划和预算相脱节的“系统松散式”向把战略需求规划与资源配置紧密结合起来的“系统整合式”转变,从军民结合的“半封闭武”向军民融合的“高度开放式”转变。具体任务主要是转变军费增长方式、完善资源配置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拓展军队保障方式、推进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全息是指“反映物体在空间存在时的整个情况的全部信息”。信息时代作战,必须着眼战略全局,把握全部信息,进行全面筹划,使战略筹划、战役指挥、战斗行动一体化,陆、海、空、天、电(磁)、网(络)各作战空间行动一体化,战场作战与各项保障一体化,才能争取全局优势和全面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作战效能。一、战争全息化是作战全息一体化的客观背景信息时代战争最突出的是战场全球化、威胁不确定化、制约因素多样化、作战对象多元化,使军事行动呈现出全球化的特征,超越了传统的国家对国家的直接军事对抗,跨国犯罪、恐怖主义威胁已成为新世纪不…  相似文献   

15.
对于军费支出的经济效应,应从微观与宏观、定性与定量诸方面进行分析。本文认为,从定性角度来说,军费对一国经济发展是必需的、必要的和有用的,一国武装力量规模应与军费规模相一致。从定量角度来说,军费数量应与一国对国家安全的需求相适应,军费增减应以社会供求总量的均衡为前提。  相似文献   

16.
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世界多极格局的逐步形成,尽管有些地区各式各样的武装冲突从未间断,但近期爆发全面的世界性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因此,当今世界很多国家都在抓紧时机分享“和平红利”,大力削减本国军费,以便加快本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从目前情况看,军费削减幅度最大的是德国。1997年的军费预算金额是471亿马克(计250亿美元),与1996年相比减少了12.5亿马克(计  相似文献   

17.
战争时期,中国和苏联都在经济上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客观上形成一种特殊的经济模式。两国的这一经济模式在出发点、经济形式、分配形式和经济发展动力方面有着共同点;在指导思想、这一模式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和战时共产主义经济实践的影响方面有着差别。通过比较,得出了几点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军费增长方式具有典型的非对称性特点,即军费增长中总量和结构的非对称性以及决定军费增长方式策略的非对称性。面对从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的形势,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军费增长方式的非对称性,建立合理稳定的军费增长机制,改善信息中的非对称性和不完全性,以减少军费增长中总量和结构的非对称性,确保军费增长方式在合理范围内波动,同时注重军费增长方式策略的非对称性,并正确定位非军事战争行动这一非对称作战样式。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一系列局部战争表明,空袭与防空已成为未来战争的一种主要作战样式,防空作战影响、制约着整个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对于国家的主权与安全、利益与发展都非常重要。综观空袭与防空不到100年的历史,防空作战思想对防空全局有着巨大的影响,针对新军事变革的机遇和挑战,研究当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中国军费最近5年来表现出与经济发展相同步的“协调性增长”特点,但是国防负担仍然偏低,军费开支仍然以陆军为主,人员生活费比重仍然偏高。中国军费的稳定增长是国民经济较好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履行国际义务、缓解物价上涨影响的必要投入。未来,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军队体制编制改革的预期,军费绝对规模将保持与经济发展同步,军费相对规模应该不会有大幅度变化,但是军费结构将朝着满足新军事变革的需要予以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