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基于电磁场理论,充分考虑外部电路、加速抛体中不同材料非线性、涡流及运动等影响因素,建立了线圈电磁发射装置的非线性动态发射模型,并对单级线圈电磁发射装置动态发射过程进行了仿真,得出了发射线圈电流、加速抛体电磁力、速度和位移的变化规律。该规律的发现为线圈电磁发射装置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导弹箱式垂直热发射过程燃气流场对导弹及发射装置的影响,使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将燃气流场与导弹运动耦合计算,采用域动分层动网格更新方法模拟了导弹的发射过程,采用多组分冻结流计算燃气流场,得到了导弹热发射过程中流场分布及导弹、发射箱的热、力载荷分布情况,并采用发射试验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导弹在箱内运动过程中,弹表面基本为负压,各测点导弹截面出箱以后,压力迅速升高为一个大气压;在点火时刻弹尾部产生一个775 K的温度峰值,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弹表面温度基本保持在300 K;发射箱的温度变化经历先升高,出箱后降低,运动一段距离到超临界状态又升高,随着导弹远离发射箱,箱内表面温度逐渐降低;导弹运动过程中,发射箱内基本为负压,喷管运动至观测点截面附近时,该观测点压力降至最低,之后缓慢升高,到超临界状态,压力下降形成一个波谷,随着导弹远离发射箱,箱内壁面压力逐渐升高为一个大气压。  相似文献   

3.
为了分析舰载火箭发射初始扰动对射击精度的影响程度,针对舰载多管火箭深弹发射装置,首先基于ADMAS建立虚拟样机模型,应用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建立了舰载发射装置动力学模型;然后,在考虑发射装置构件之间的刚柔耦合情况和影响初始扰动的主要因素的情况下,对发射装置在不同发射顺序、发射间隔和弹种发射时的振动特性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发射管高低方向的振动幅度大且衰减比较慢,高低方向的振动要远大于与射击平面垂直方向。  相似文献   

4.
针对某新型同心筒发射过程中存在的热载荷问题,采用筒底持续注水方式对发射装置进行降温,可以有效降低发射过程中燃气对发射装置的热冲击作用。计算中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和mixture多相流模型求解气液两相流场,建立了考虑导弹运动的三维同心筒发射燃气射流冲击模型,对不同注水角度的湿式同心筒发射装置热物理场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注水角度为30°时,发射装置内筒外壁面和外筒内壁面的温度最低,燃气对发射装置的热冲击最小。研究结果可为同心筒降温装置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首先阐述了开展地空导弹共架发射技术研究的必要性,对以美国、俄罗斯为代表的国外技术发展现状和特点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地空导弹共架发射平台的总体实现思路,确定了地空导弹共架发射平台的导弹、发射筒(箱)、发射装置等主要构成要素,并对快速反应、高密度装载、混搭混配、开放式结构、智能感知和系统重构等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最后提出了后续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6.
导弹自诞生以来,其发射装置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倾斜式发射装置,另外一种是垂直发射装置。应该说,这两种发射装置各有优长,其中,最初研制垂直发射装置的主要目的是用于发射洲际战略导弹,之后逐步扩展至其它领域的导弹,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世界各国不断推出一批通用化程度更高、布署更捷便、性能更可靠、反应速度更快、载弹量更大的垂直发射装置,导弹的作战性能也比过去有了跨越式的提高,因此,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导弹不断  相似文献   

7.
武器发射装置在长期贮存过程中,随时间推移会出现蠕变现象。为研究其对武器发射的影响,基于有限元方法对武器长期贮存及其发射过程进行了仿真,研究了发射倾角与贮存时间对发射装置中的蠕变及贮存后武器发射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发射装置在贮存过程中经过约1年时间结束瞬态蠕变阶段,进入稳态蠕变阶段,武器受底部承载装置蠕变的影响发生偏转,且偏转量与发射倾角和贮存时间成正相关;经过长期贮存后进行发射的武器偏离了初始发射轴线,贮存过程中蠕变对发射装置结构和武器发射过程产生的影响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8.
一种提高正横布置潜艇发射装置发射安全性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横布置的潜艇发射装置在发射鱼雷诱饵时,由于受潜艇航行带来的水流作用力的影响,鱼雷诱饵出管后将向潜艇的尾部方向回转,如果潜艇发射鱼雷诱饵时的航速较高,则这种回转将十分严重,有可能与发射艇的尾部相碰撞,这将给发射艇及鱼雷诱饵带来安全性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鱼雷诱饵发射装置在艇上作向前倾斜的斜置式布置结构.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此种布置方式可以削弱鱼雷诱饵出管以后的回转趋势,从而可以避免较高航速时鱼雷诱饵与发射艇的回转碰撞.  相似文献   

9.
基于装备情况,探讨了潜艇液压平衡式发射装置自航发射鱼雷的可行方案,并建立了后端自流补水的自航发射方式的内弹道模型,进行了计算机仿真。通过试验结果描述鱼雷螺旋桨工作特性,分析了自航发射鱼雷出管速度偏低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0.
导弹垂直发射有很多优点:一是反应时间短、发射率高。倾斜式发射装置,发射一枚导弹一般需要20~30s,最快也要10s。而垂直发射只需1s,也可数发齐射。这是反导导弹最需的性能要求;二是通用性好,储弹量大;三是与相控阵雷达联合使用,可大大提高对抗饱合攻击的能力;四是无射界盲区等。为此,继前苏联“基洛夫”号巡洋舰首次采用导弹垂直发射装置之后,该类系统正日益受到各海军国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在电磁发射过程中导轨温度受众多因素影响,而其中部分因素很难进行精确分析,为此运用灰色系统的分析方法对电磁轨道发射装置温度进行研究。为获取模型所需实验数据,搭建电磁轨道发射装置测试系统,并借此测量发射过程中的电流、导轨温度、出口速度等数据。由于测量仪器限制,借助ANSYS有限元仿真对测得的导轨温度数据进行修正,以获得导轨内表面温度。基于经典GM(1,N)模型与Simpson公式,提出一种改进型灰色模型,并以此方法对导轨温度展开研究,进一步选取同能级试验,对不同位置处各因素温升贡献度进行讨论。结论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导轨温度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火箭武器储运发射箱长期储存的蠕变性能,制备复合材料层压板并开展单轴拉伸蠕变试验,获得了单向纤维复合材料主方向的蠕变本构模型参数。采用有限元方法并借助用户自定义材料子程序建立储运发射箱长期储存蠕变的数值分析模型,预测了堆码储存15年后底层发射箱的蠕变变形。以储存后的发射箱作为初始状态建立弹管耦合发射动力学仿真计算模型,进一步分析蠕变对火箭弹发射过程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蠕变引起的定向器平行度和发射箱底面平面度的变化均小于技术指标规定值,定向器束的最大残余变形在三维空间内呈马鞍状分布,上、下两行中间位置定向器的变形最大,左、右两列中间位置定向器的变形最小。定向器蠕变变形使得弹管间隙减小,火箭弹在管内运动使弹管之间的动态接触碰撞力增大,离轨速度降低。  相似文献   

13.
采用地面导弹发射装置首次发射反导弹导弹Aster30陈德沅译从Alenia公司研制成功导弹发射装置并用其首次试验了法国空间公司面对空导弹的发动机以来,且当Thomson公司的Arakel发射引导装置在SESDA开始它的试验时,批准了进行这次垂直发射试...  相似文献   

14.
利用多体动力学软件ADAMS、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了全地形车载火箭炮系统发射与行驶一体化动力学模型,基于路面功率谱密度函数和谐波叠加法,创建了全地形车野外行驶的三维随机土石路况模型,对战车行进间发射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分析该型号车载火箭炮行进间发射的动力学特性,得到了战车及发射装置的动态响应情况及运动特性和车速对发射的影响规律。仿真结果表明,全地形车可以在土石路况低速行驶完成行进间发射任务。  相似文献   

15.
S-300F“里夫”是世界上第一种垂直发射的舰空导弹。不过,能获得这一世界纪录,有很大的运气成分。美国“宙斯盾”系统以及MK41导弹垂直发射装置是与S-300F几乎同时研制的,不过美国海军为保险起见,在建造“提康德罗加”级“宙斯盾”巡洋舰时,前5艘并未安装MK41垂直发射系统,而是采用了“宙斯盾”+MK26倾斜式导弹发射装置的稳妥方案。  相似文献   

16.
简化电磁发射装置中的导轨和电枢为线电流下的直导体,建立发射装置的物理模型。利用毕奥-萨伐尔定律和感应电动势原理,推导出磁探针线圈中心放置点的磁感强度。假设线圈范围内的磁场为均匀磁场,计算得到磁探针线圈产生的电动势。以此设计测量所用的磁探针,并和测试数据对比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在多次试验中发现,发射过程中装置振动导致磁探针距离变化和角度偏转问题。测量并分析三组单次发射中的故障测试状态。仿真和实验数据表明:小范围距离变化没有使磁探针的测试性能失效,但角度偏移对下一步的速度拟合带来误差干扰,且随着角度增大拟合速度逐步减小。  相似文献   

17.
汤姆逊-CSF公司已成功地完成了带一台热像仪的可转换激光指示箱的定型阶段。宇航公司AS30激光导弹的首次夜间发射大获全胜。试验是1988年8月30号在兰德试验中心用飞行试验中心(Cazaux基地)的“美洲豹”飞机进行的,飞机上装备了由汤姆逊-CSF公司的带热像仪的激光指示箱和宇航公司的AS30激光导弹的发射装置组成的一套系统。上述设备是法国空军“美洲豹”飞机作战装备的组成部分。这次发射是在反映夜间任务的典型环境  相似文献   

18.
鱼雷作战效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工程实际出发,结合鱼雷作战效能的动态性,综合考虑发射装置对鱼雷作战效能的影响,在鱼雷作战效能模型中引入发射装置的影响因素,同时对传统鱼雷寿命剖面进行了重新划分,首次把鱼雷在发射平台的装载阶段归入鱼雷的任务剖面,充分考虑鱼雷在整个寿命剖面内储存可靠性、装载可靠性和实航可靠性的时序性,则实航可靠性与储存可靠性、装载可靠性存在一定的关系,应用传统WSEIAC效能模型对鱼雷作战效能进行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19.
针对导轨式电磁发射装置动态发射过程中的物理场计算问题,基于发射装置的二维控制方程,推导出相应的有限元离散方程,并根据计算模型的特点,采用自由度平移法处理运动问题保证求解区域不变,建立了考虑摩擦热下的电磁-温度-运动耦合场有限元数值计算模型。根据模型计算得出了不同电枢运动下的电流密度及磁场分布,并分析了温度场在电枢轨道接触面的分布特性,结果表明:电枢运动速度越大,速度趋肤效应越明显,枢轨接触面处的电流密度、接触压强及温升越大。  相似文献   

20.
发射开关是潜艇鱼雷发射装置发射鱼雷时控制鱼雷出管速度的关键部件。目前,各型潜艇鱼雷发射装置的发射开关在艇上进行调整极为困难,使调整工作成了技术保障中的一个严重问题。本文介绍的研究成果,对原发射开关的调节杆结构进行了巧妙的改进,左不废弃原调节杆和对结构只作很小改动的情况下,成功而圆满地解决了原发射开关的棘手问题,使调整工作的工效提高了20~30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