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日     
明天是你的生日,儿子。 当我提起笔写下这些的时候,突然骄傲得不得了,我终于完成一个女人最神圣的任务。儿子就像我的一幅作品,为了这作品,我就像海岩上用唾液筑巢的母燕,当儿子因调皮不肯好好地在肚子里待够时辰,我就吐出自己的血和精髓去安慰他,让他感受到母亲的爱。当儿子快临盆时,我每天来来回回地在河边路旁散步,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宝宝乖,宝宝好,妈妈最疼是宝宝”,一副当母亲样儿。  相似文献   

2.
倪玉 《政工学刊》2004,(2):64-64
别看儿子还不到9周岁,可他却是我最难得的一位好老师。儿子5岁时,幼儿园的同学们在一起讨论自己的爸爸是好还是不好的问题。我儿子的态度十分坚决,他很认真地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打人的爸爸。爸爸打我们,是因为我们犯了错误,只要我们不犯错误爸爸是不会打我们的。要用打不  相似文献   

3.
正有个渔夫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人们尊称为"渔王"。然而他非常苦恼,因为他的儿子捕鱼技术都很平庸。他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我的儿子捕鱼技术这么差?我把我的经验都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他,可他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技术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  相似文献   

4.
先拼头像     
有一个记者在家写稿时,他的四岁儿子吵着要他陪,记者很烦,就将一本杂志封底撕碎,对他儿子说:“你先将这上面的世界地图拼完整,爸爸就陪你玩,”过了不到五分钟, 儿子又拖他的手说:“爸爸我拼好了,陪我玩!”  相似文献   

5.
"跟我去种树。"父亲对从部队复员回来的儿子说,儿子一言不发地接受了父亲的决定,放弃去团场效益最好的棉花联合加工厂工作的机会,跟父亲去到远离人群的林业点工作,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一干,就是18年!父亲叫马宗辉,儿子叫马晓华,都是八师一五〇团的职工。  相似文献   

6.
为了护理身患绝症的儿子,他既当父亲又当母亲,抛家舍业地在医院度过了7年的时光。为了给部队减少负担,他无怨无悔、默默无闻地作着奉献。为了报答医院和社会各界给予儿子的关心爱护,他时刻不忘全心全意地帮助着他人。  相似文献   

7.
画里话外     
《兵团建设》2012,(13):55
幽你一默野生部落固定工作六岁的小芳很可爱,常常有班上的男生向她求婚。有一天,小芳回家后跟妈妈说:"妈妈,今天小强向我求婚,要我嫁给他……"妈妈漫不经心地说:"他有固定工作吗?"小芳想了想说:"他是我们班上负责擦黑板的。"指挥儿子对父亲说:"爸爸,学校成立了一个乐队,我想参加,学校说乐器要自己带。"父亲盯着儿子想了半天,随后递过一根筷子说:"孩子,咱家穷,你去当个指挥算了!"我也是有个人第一次在集市上卖冰棍,不好意思叫卖。  相似文献   

8.
节俭的人     
一名毕生节俭成性,并引以为傲的苏格兰人躺在病床上。"老婆,你在哪里?"他问。"亲爱的,我在这里。"她回答。"儿子,你在哪里?"他气喘吁吁地说。  相似文献   

9.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①邓小平深情而又朴实的话语,深刻地道出了他既是人民领袖又是人民儿子、伟人与凡人两者集一身的双重人格魅力。作为一代伟人,邓小平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又是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为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而作为一个无私无畏的共产主义战士,邓小平在其长达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自己的一切都献…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民间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一位老人将要离世时,将他的四个儿子叫到一起。老人未曾说话,先拿出一把筷子,分给每个儿子一根,要他们将筷子折断。四个儿子分别很容易地就将各自手里的筷子折断了。此后,老人又将另外四根筷子捆在一起,让儿子们折。结果,四个儿子谁都未能将那一捆筷子折断。这时,老人说话了。他讲了一个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要儿子们在他去后加强团结,这样,就  相似文献   

11.
搭档     
老谷转业了,出乎我的意料。虽然知道他离开部队是早晚的事,但我依然吃惊。老谷叫谷冬生,是我共事三年的搭档。其貌不扬,长我六岁,性格像《集结号》中的谷子地,我习惯叫他老谷。老谷来自山西朔州的农村,兄妹四个与母亲相依为命。姐姐和妹妹都不满17岁就嫁人了,为了供弟弟上学,他32岁才娶了本村的鲁大姑娘做媳妇,34岁有了儿子,先天性心脏病,我给起名叫"轱辘"(谷鲁的谐音)。  相似文献   

12.
黄建华 《国防》2002,(5):19-19
我是1968年入伍的,老家在山东济南,在第四批女飞行员中,我的孩子是最小的,我当时给自己定的标准就是:不飞完四种气象,不要孩子。所以30岁的时候,我才有了儿子曹宏成。 儿子五岁以前是在爷爷奶奶家长大的。这5年里,我只回家过一次。有一次,我抱着4岁的儿子问:“妈妈在哪儿?”他胖乎乎的小手指着墙上我的照片说,  相似文献   

13.
压气球     
一日清晨,与儿子去公园散步,买了一个气球在草地上玩耍,累了在长椅上休息。我把气球藏在衣服里面后抱起儿子,让他在气球上压来压去。“砰”的一声,气球爆炸了。儿子笑得前仰后合,好不开心。在我们左侧5  相似文献   

14.
一凡 《政工学刊》2003,(8):62-62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年迈的富翁,他非常担心若自己给儿子带来幸福,反而会害了他。为此,他把儿子叫到跟前,向儿子讲述了他自己如何白手起家的故事,目的是希望儿子也能发奋图强,靠自己的努力走天下。儿子听了很感动,就决定独自一人去寻找宝物。他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最后在热带雨林找到一种树木,这种树能散发一种浓郁的香气,放在水里不像别的树一样浮在水面而是沉到水底。他心想:这一定是价值连城的宝物。就满怀信心地把香木运到市场去卖,可是却无人问津,为此他深感苦恼。一开始他还能坚守自己的判断,但日子如水,时间最终让他改变了自己的初衷…  相似文献   

15.
不认识     
我爸爸给我讲过一个这样的故事:从前育一个仗义的广交天下豪杰的武夫。他临终前对他儿子说:“别看我自小在江湖闯荡,结交的人如过江之鲫,其实我这一生就交了一个半朋友。”  相似文献   

16.
“宋科长,报告一个好消息,我父亲今天亲自领我到镇武装部报名参军了,他表态,如果体检政审合格,全家人将全力支持我参军报国。”10月10日,山东省郓城县人武部政工科宋剑峰科长接到张营镇应征青年刘军从乡下打来的电话。9月底,刘军的父亲刘晓旺急匆匆地来到县人武部政工科,为儿子当兵的事  相似文献   

17.
父亲走了18年了. 作为他最小的儿子,站在他的墓前,对着他的雕像,我想说些什么呢?我能说些什么呢?他老人家走过的这百年,是中国扭转乾坤、翻覆天地的百年.这百年的中国历史太丰富了,他的人生历程也太丰富了,我看不尽,听不够,也享用不完.我只能在我的思念中寻找,寻找他老人家在我一生中留下最深烙印的东西.  相似文献   

18.
苑兰起 《政工学刊》2004,(12):29-29
古时候,一位日本剑道大师有三个儿子,都在学习剑道。有一天,大师想测试一下三个儿子对剑道掌握的程度。他在自家门帘上放置了一个枕头,只要有人进门时稍动门帘,那枕头就会正好落到头上。大师先让大儿子进来,大儿子在走近房门时,就已经发现了枕头,于是他将枕头取下,进门后又放回原处;二儿子进门碰动了门帘,但他看到枕头落下时便用手抓住,又放回了原处;最后,三儿子急匆匆地进门,那枕头直奔他的脖颈而来,就在枕头砸到脖颈时,他挥剑将其斩为两截。测试完毕,大师进行了讲评。他对大儿子说:“你已完全掌握了剑道。”对二儿子说:“你还要苦练才行。…  相似文献   

19.
正我叫吴胜勇,在九师一七团医院工作,1968年出生的我,对兵团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变化有深刻认识。我的儿子吴小东现在是大连民族学院的一名大二学生,8月25日要返校,儿子想让我开车送他到乌鲁木齐,可是我拿到驾照时间不长,跑长途有些为难,最后,我答应送他到一七团去乌鲁木齐的必经之路——铁厂沟,到那里再转车。为此,他还不太乐意,其实,他并没有体会到,现在的生活有多么幸福。我的父亲吴炳忠是1959年参军的,1964年复员后,响应国家号召,支援新疆建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早在上世纪20年代他就先后创办了一所师范学校、一所育才学校,可谓桃李满天下。然而,他的儿子却连个文凭也没有,便通过陶行知的挚友、育才学校的副校长弄了一张文凭,拿到外地去找工作,哪知儿子很快收到父亲的电报,急令"速将文凭寄回"。接着陶先生又给儿子写了一封措辞严厉而又充满深情的书信,信中说:"文凭决不能给你,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