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青林 《政工学刊》2005,(11):53-53
以前总认为赵括不能带兵主要是他只会熟读其父留下的兵书,是个纸上谈兵的高手,却不知道灵活变通的缘故。然而近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发现赵括不能带兵的原因并非仅仅如此。赵括之母在赵王派赵括替代老将廉颇即将带兵出征时,曾上书劝谏赵王:“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从赵母的谏言中,我们不难看出赵括不能带兵…  相似文献   

2.
清《兵镜》说:“骄即败之机,愧即胜之本。”此话言简意赅,道出了古今中外许多兵家用鲜血写成的经验教训。 春秋战国时的赵括,自以为熟读兵书,尾巴翘天上。结果,长平一战,一败涂地,40万大军被秦军活埋,自己也丢了小命;三国时的马谡,自恃才高,既不听孔明嘱咐,又拒绝王平劝谏,结果丢失街亭,落了个依律问斩。曹操倒是写过“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可胜利时也骄傲,居然对本是前来献图的张松大加奚落,这下倒好,“魏武一矜,天下三分”,原本要献给他的西川地  相似文献   

3.
“纸上谈兵”看用人赵晓林公元前260年,赵秦交战,赵王听信泰国间谍的挑拨,罢了名将廉颇的官,派赵括统率大军前往对敌。此事被赵括的母亲得知,竭力劝说赵王,不要任命赵括为将。一是赵括之父赵奢为将时,"受命之日,不问家事",而赵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二...  相似文献   

4.
高广东  于洋 《国防》2006,(8):77-77
司马迁的《史记》中有这样一段故事: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自幼熟读兵书,善于谈兵,自以为战争的奥秘都在他的掌心之中,大有普天之下无人能挡之势。后来赵王让他代替廉颇为将,率兵战于长平。由于他死搬兵书,不知灵活处理情况,结果中了秦军绝粮道、纵奇兵的计谋,不但自己中箭身亡,赵国的40万大军也全部被秦军坑杀。后人把这种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或者空谈不能成为现实的学习讥笑为“纸上谈兵”。其实“,纸上谈兵”并非注定与贬义结成不解之缘。把对战争和用兵的论述汇集成帙,过去称作兵书,现在叫军事著作,它是前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对战…  相似文献   

5.
“纸上谈兵”这一成语,是从赵括“纸上谈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生平故事中引伸出来的。它着重指出的是,赵括研究和指导战争的态度和方法是错误的。赵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蔺相如语)。赵括的父亲赵奢,是赵国的名将,和蔺相如、廉颇地位相同。  相似文献   

6.
长平之战中赵国以赵括替换廉颇为将作为战国时期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其起因源于司马迁之“反间说”,认为赵国换将是因秦间之谣言所致,千古因袭.综合各种史料重新考量之,其实并非如此.以赵孝成王为核心的赵国领导层临阵换将,其原因有三:经济状况是迫使赵国换将的根本原因;军事抉择是赵国换将的直接动因;国内政治派别斗争是赵国换将的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7.
甲午战争中清军败北原因探析王楚良,施渡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经过不到一年时间的较量,清政府便无力再战而被迫求和。清朝泱泱大国,何以如此之快地败在“蕞尔小邦”日本之手?这是值得深思的。诚然,中国战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军队建设...  相似文献   

8.
西安事变的主要当事人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一位被蒋介石囚禁长达半个世纪,一位在蒋介石败逃台湾前惨遭杀害。同为西安事变主角,为何两人命运不同?杨虎城为何难逃一死?而对张学良,蒋介石为什么既不杀也不放?蒋文祥在《西安事变张、杨命运异同论》一文中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蒋介石杀害杨虎城的原因,是由于他参与发动了西安事变;但后来他的“言行不慎”又使“点数”逐渐到达。具体地说,有三个原因:首先,“兵谏”扣蒋的动议来源于杨虎城。其次,杨虎城坚决反对“贸然释  相似文献   

9.
一位干部在一次谈话中,将领导的“威信”说成是“信威”.乍听起来好似口误所致,但细细品味起来,却知是有意为之.我们的先人,凡智者或成大业者,必是以“信”得天下.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创“贞观之治”的盛世,与他以“信”取臣、取民有直接关系.他有句自惕自勉的箴规:“所贵者惟德行,何必要论荣贵”.就是说,一个人的荣华富贵是不必计较的,要紧的是他的德  相似文献   

10.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关于袁绍兵败官渡的原因,史学界虽有论述,但大都倾重于政治因素的分析,而忽略了军事、经济等其他因素的考察。例如,在谈到袁绍兵败官渡的原因时,有人认为,“袁绍世代相传的大官僚大地主集团,是充满了腐朽性的。表现在政略上,是‘以宽济猛’,以致豪强放恣,军令不行,人民怨恨;表现在战略上,是不能灵活用兵,以致处处被动,行动迟缓,这是袁绍兵败的主要原因”。“袁绍由强转弱以致  相似文献   

11.
三国时期,关羽失荆州,败死麦城。致使诸葛亮《隆中对》规划的横跨荆、益,分兵北上,统一中国的战略宏图化为泡影,“天下之终归于曹氏”对此,历来史家评论顿多,一般多责备,“关羽大意失荆州。”笔者认为,将荆州之失,归之于关羽的疏忽大意,实是皮相之见。其实失荆州原因远非如此简单,它是刘备集团在军事、政治、外交,战略、战术、用人等一系列问题上措置失当而造成的。其中既有关羽本人的责任,亦有刘备、诸葛亮的失着。本文试图就此作较完整,系统的研讨,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2.
《淮南子·人间训》中道:“天下有三危:少德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古人的这一教诲已有几千年,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非但根本不知此训,还把“三危”变为“三求”,岂不哀哉。“少德多宠”为何是“一危”?这是因为立德乃是立身之本、立业之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才者,德之贤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因“少德多宠”而胡作非为的典型例子,是《水浒传》中高太尉的螟蛉之子高衙内,这是众所周知的。笔者还有两个亲见的例子,那是在1…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有“杨大眼”这样一个条目,内称:“杨大眼,中国北魏名将,武都(今属甘肃)人,民族、生卒年不详。”条目颂其功,也违其兵败“被免官为兵”。此人是一位很有特点的古代高级将领,《魏书》和《北史》,都为其立传。他生活在南北朝时期,曾是北魏屡战屡胜的名将。这样一位名将,使人很难想像,竞然是一个还没有脱离文盲状态的人。可是他“恒遣人读书而坐听之,悉皆记识。令作露布(檄文、捷报或其他紧急文书),皆口授之”。看来,他确实是个能人,自  相似文献   

14.
近日重读《三国志》,读到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节,笔者在为马谡因痛失街亭危及蜀军全局,而被军法处置扼腕叹息的同时,不禁想到了毛泽东对此事的点评,他认为街亭之败,大将固然有失守之罪,但诸葛亮是要负用人失误之责的。此言诚然,考察马谡的历史不难看出,他一直是诸葛亮身边一个足智多谋的参谋人才,  相似文献   

15.
<正>纵览两千年前秦国的战争史几乎就是一部典型的大军团作战史,在文治方面"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的秦始皇在武功上却是功勋卓著,战绩非凡。他驱使着秦军这支历史上著名的"虎狼之师",短短十年间,吞并六国、席卷中原、北逐匈奴、南服百越,最终一统江山,坐拥天下。  相似文献   

16.
公元383年发生的秦晋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战略性战役。是役结局,巩固了东晋王朝的偏安局面,导致了前秦统一天下战略企图的彻底破产和该政权的迅速败亡。对于前秦的败亡,历来的观点多认为战场指挥不当是主要原因。但细读有关史料之后,感到苻坚是败在“庙算”过程——战略决策上。而决策失败的原因,则是前秦君臣在“纳谏”与“进谏”上都犯了重大错误。前秦王苻坚并非庸碌之辈。他从20岁兵变为王,26年间举贤任能,奖励农桑,剪灭群雄,  相似文献   

17.
廖双全 《政工学刊》2003,(12):51-51
千百年来,人们无不把升官作为人生一大喜事。谁人升官,谁家有升官的人,轻则趾高气扬,重则大摆宴席,众人庆贺。但有个人却不这样。当他官复原职出任浙江巡抚时,不仅不让人庆贺,反而把他坐牢时所戴的35斤重的一副刑具带在身边一起赴任。这个人就是电视剧《天下粮仓》中的卢焯。当为卢焯洗清冤情的钦差大臣刘统勋得知卢焯此举,为他送行时问道:“好不容易冤案昭雪官复原职,为何还要带上刑具赴任?”卢焯回答说:“虽说我带的这副刑具是冤枉的,但它让我知道了坐牢的滋味,为了不再坐牢,就把夹板带在身边,以便让它警醒自己不要当贪官。”到任后的卢焯…  相似文献   

18.
陈寿在《三国志》中有这样的一则记载 :建安五年的春天 ,袁绍积极筹备粮秣兵马 ,统率十万大军准备伐曹。袁绍的谋臣田丰对他说 :“曹公善用兵 ,变化无穷 ,众虽少 ,未可轻也 ,不如以久持之。……不及两年 ,可坐克也。”袁绍不听 ,田丰再次恳谏 ,袁绍大怒 ,将田丰关进大牢。官渡一战 ,袁绍大败。有人向田丰说 :“君必见重。”田丰却说 :“若军有利 ,吾必全 ,今军败 ,吾其死矣。”袁绍回来 ,对左右说 :“吾不用田丰 ,果为所笑。”于是 ,就杀了田丰。田丰反对袁绍伐曹的意见 ,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按理应当受到重用 ,结果反而被袁绍所杀。这似乎…  相似文献   

19.
在古代兵圣孙武故里的山东省惠民县,人们提起县长刘启盛,都说他是无愧于兵圣故里的县长。他凭着对国防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国之大事,当细察,不可不尽心,不可不有为”的胸襟,把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倾注在武装工作上。 “有经济头脑,也须有国防观念” 1996年10月,刘启盛上任之初,惠民县还是省级贫困县之一,上任不久,刘启盛经常听到一些单位因民兵训练需要筹集资金、落实参训人员而埋怨。对此,刘启盛在一次全县党政军干部大会上,大声疾呼:“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发展经济需要一个安定的环境,国富  相似文献   

20.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论其文治,他辟有“贞观盛世”,论其武功,也不乏龙韬虎略。正如他自己所说:“朕十八便举兵,年二十四定天下,年二十九为天子,此则武胜于古也。少从戎旅,不暇读书,贞观以来,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行之数年,天下大理……此又文过于古也。昔周秦以降,戎狄内侵,今戎狄稽颡,皆为臣妾,此又怀远胜古也。”其中尽管不乏骄矜自得之词,但确能反映出他在开拓帝业,统一天下,治国安邦,怀柔四方等问题上是一个成功者。而他的成功,又在很大程度上仰赖于其军事谋略思想的运用和成熟,因此,值得我们反觇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