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势”是我国古代兵学中的一个重要论题。春秋末期的兵圣孙武在其名著《孙子》兵法中曾经以《势》为篇名对“势”作了专门论述。战国时期的孙膑也以“贵势”而流传于世,1972年山东临沂出土的《孙膑兵法》中就有一篇名为《势备》的。相传为周朝初年太公望吕  相似文献   

2.
中道失传,又在银雀山汉墓失而复得的《孙膑兵法》,其《月战》和《地葆》等篇充斥大量兵阴阳理论,充满着荒诞色彩.这使得该部兵书的整体思想水准,相较《孙子兵法》等兵学经典,有着明显的退步.《孙膑兵法》在历史上消失1000多年,不能不说与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荚丽 《军事历史》2023,(3):64-69
战国时期经典兵学著作《孙膑兵法》,思想精邃富赡,内容博大精深,逻辑严谨缜密,与《孙子兵法》堪称中国古代兵学著作的“双璧”。《孙膑兵法》的战争观念、战略思想和治军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兵学的政治智慧、战略智慧、军事智慧和哲学智慧,其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和丰富内涵,在当今时代仍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孙膑兵法·擒庞涓》,以战例的形式记述了战国时期齐魏"桂陵之战"孙膑智斗庞涓的作战经过.整个战役通过孙膑三次用计,经过两军对峙、南下平陵、攻打平陵、西进大梁、桂陵设伏等阶段,最终"擒庞涓".文中虽未言及用兵之道,却反映了孙膑超群的指挥才能和精深的用兵计策,体现了《孙武兵法》的理论精华及"二孙子"内在的师承关系.  相似文献   

5.
孙武何以不见名于《左传》周亨祥孙武不见名于《左传》,曾在历史上引起有无孙武其人的争论。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孙武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后,孙武之有无的疑案才算澄清。但孙武何以不见名于《左传》?至今仍是个迷团。人们在分析论证一事物时,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前...  相似文献   

6.
《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它们产生于春秋末年到战国中期。这个时期,正是我国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向奴隶主阶级的武装夺权斗争和各个国家进行封建统一的兼并战争十分频繁和激烈,战争规模日益扩大。孙子(即孙武)和孙膑所在的吴国和齐国都是当时经济比较发达,封建生产关系发生  相似文献   

7.
孙膑其名     
孙膑是我国春秋时代军事家孙武的子孙,是继孙武以后在战国中期出现的著名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史记·孙子吴起传》载:孙膑曾和庞涓一同学习兵法,后来庞涓被魏惠王任命为将军。庞涓才能  相似文献   

8.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是我国古代两部杰出的军事著作,堪称国之瑰宝,一向被古今中外的名家所推崇。两部兵法虽然阐发的是我国古代的军事思想,但它们却具有多方面的珍贵学术价值。军事战略家从中吸取到了伟大的战略思想;军事指挥员从中学到了战役战术方法:哲学家从中看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观点;经济学家从中发现了古代军事经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戈凡有听作为的军事家,无一不是以熟读兵书起步,到妙用兵法而名扬千古。我国战国时期的吴起,立志从戎,四出求学,熟读兵法,母死不归,最终成为继孙武之后最著名的一位军事家。孙膑在鬼谷子的教授下,熟读先祖孙武兵法13篇,并结合当时的战争实践,写出了影响深远的兵学著作《孙膑兵法》。三国时期,诸葛孔明之所以能够料事如神,稳操胜券,也是因为他领悟了酆公玖传授的《三才秘录》、《兵法阵图》等兵书的奥妙。曾操能成为大军  相似文献   

10.
从《孙子兵法》到《孙膑兵法》,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兵学对军事伦理的重视与发展。从“安国保民”到“战胜而强立”的战争伦理观、从“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到“人为贵”的治军伦理原则、从“五德”到“知道”的将帅武德修养、从“君命有所不受”到“御将,不胜”的军人道德选择、从“众陷于害”到“战日有期,务在断气”的军事道德环境五个方面,可以看出孙膑与孙武的军事伦理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1.
汉简两《孙子》与《孙子兵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发掘出土一大批竹简.这是中国考古史上一次罕见的重大发现,也是中国古代军事学研究的一大盛事.因为在这批竹简中,大部分是兵学著作,除现有传本的<孙子兵法>、<六韬>、<尉缭子>等重要先秦兵书外,久已亡佚的<孙膑兵法>也被发现,还有<墨子>等著作中的一些论兵散篇.如此多的古代军事文献集中出土在中国历史上尚属首次,尤其是竹简本<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出土,更是为<孙子兵法>研究开启了划时代的一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伟 《环球军事》2014,(10):56-58
围魏救赵(韩)出自孙膑之手,《孙膑兵法》除了人们熟知的战阵之外,其战略思想的精要在于“必攻不守”四个字。即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动,自己不是被动应对,而是主动从最利于自己的地方下手,最终盘活全局,即“守十不如攻一”。而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恰恰是必攻不守思想的最佳体现。 齐君田因齐由于采纳正确的战略决策打败了当时最强大的魏国,却在战胜之后贪慕虚名,在魏国的撺掇下自称齐王,由引起了周边诸侯国的警觉,从而使齐国陷于混战,无力消化战胜带来的红利。  相似文献   

13.
《孙子兵法》共82篇,图9卷,今存本13篇。《孙膑兵法》共39篇,图4卷,现只存残简。《吴子》共48篇,今存图国、料敌6篇。  相似文献   

14.
被人们尊为“兵经”的《孙子兵法》 ,是参加 1 990年海湾战争的美国军人必读书 ,这是社会上十分流行的一种说法。这种说法虽然不怎么符合常理 ,未必属实。不过《孙子兵法》在国人心目中和世界军事史上的地位于此可见一斑。《孙子兵法》是先秦兵书中的一种 ,或者说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种 ,此外 ,还有《吴子》、《孙膑兵法》等一些重要军事理论著作。这些著作及其思想构成了先前诸子百家中重要的一家———兵家 ,兵家的思想不仅在日后的军事行动中不断彰显其巨大的实用价值 ,即使在今天也仍受到世界上众多军事家的重视和青睐。同时 ,她还是中国文…  相似文献   

15.
《司马法》又称《司马兵法》,或称《司马穰苴兵法》。《汉书·艺文志》将它列为《礼类》,称《军礼司马法》。 它成书于战国中期(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据司马迁《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战国中期,齐威王(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0年)“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日《司马穰苴兵法》。”所以可以说这部兵书最晚也在战国中期就问世,它是齐国大夫们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成的一部名著。 《司马法》在汉代,共有一百五十五篇。汉代以后,许多篇章已散失。至清代,仅存今本《仁本第一》、《天子之义第二、《定爵第三》、《严位第四》和《用众第五》五篇,约  相似文献   

16.
漫话三国时期的砲战马鸿钧在中国古代作战中,是一种借助机械弹力抛掷石块来杀伤敌人的冷兵器,《左传》中写作“”(音kuai),《说文》曰:“,发石车也。”《孙膑兵法》又称为“投机”,《范蠡兵法》则曰“飞石”。此外还有“”(音pao)、“厥”、“霹雳车”、...  相似文献   

17.
郭绍林 《军事历史研究》2002,197(3):126-128
《李靖兵法》没有以原著的形式流传下来 ,本文从《通典·兵典》等文献中搜集了《李靖兵法》的相关记载和论述 ,并加以研究、总结。认为《李靖兵法》内容广泛 ,但由于李靖认为将师在战争中起着关键作用 ,故《李靖兵法》对将帅的素质和职责着重加以论述 ,本文就这一主要方面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8.
孙膑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齐国人,在历史上与孙武并称为孙子(即齐孙子),生卒年月不祥,大约与商秋、孟子同时代。其名是因遭迫害受膑刑(即砍去膝盖骨)而得之。孙膑系孙武后世子孙,在军事上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思想,尤其在军事伦理思想方面,有不少创新。《孙膑兵法》是研究孙膑军事伦理思想的可靠史料。一、“战胜而强立”的军人价值观孙武建构了以“安国保民”为核心的军人价值目标体系,并就如何实现“安国保民”之目的,提出了“恃守”、“善攻”、“慎战”等一系列战略原则。孙膑继承和发展了孙武这一思想,在举兵用…  相似文献   

19.
春秋末期的孙武和战国中期的孙膑,都是我国古代大军事家,同被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尊称为孙子。长期以来,这两位卓越并且是同宗的大军事家,留给人们的印象却是极不相同的:孙武以其精深的兵法流芳千古;孙膑则以堪称军事指挥杰作的马陵之战扬名百世。  相似文献   

20.
古今中外的国家和军队莫不把军事人才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加以研究。在中国军事史上,有过无数次的战争,涌现出众多的军事人才(主要指将帅),留下大量的兵书专著,如《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等等,其中不少章节直接或间接地论述了军事人才问题。在其它一些重要文史典籍里,议论军事人才问题的篇章也很多。因此,对中国军事人才思想的发展作些纵向考察,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对于我们研究今天军事人才问题是有裨益的。纵观中国历代军事人才思想,其主要特征是: 一、充分肯定军事人才在决定战争胜败、国家兴亡的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我国历史上,大凡有所作为的思想家、政治家都认识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