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清朝末期曾进行过一系列军事改造运动,这些运动给人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深入研究和分析这种带有军事变革色彩的运动及其教训,对于今天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具有重要的历史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在主持广东禁烟抗英军事斗争中展开了大量军事变革实践。革职后,他全面反思战争期间的军事变革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军事变革主张。林则徐的军事变革主张与实践,为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中国军事变革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依据。林则徐是晚清军事变革的开拓者与奠基者,堪称近代中国军事变革的先驱。  相似文献   

3.
德国与晚清军事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帝国主义的炮舰轰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也震醒了清政府中的有识人士。“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吁和主张逐步得到清政府的认同,使其开始了痛苦的变革过程。为摆脱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抵御列强侵略,清政府的“师夷”带有十分明显的急功近利倾向,即首先从军事上开始“师夷”。当时清政府一无近代军事工业,二无近代军事人才,三无近代军事制度和军事学术知识,要变革就得向西方学习。另一方面,西方列强为了推销其军火产品。扩大对中国的军事影响,也积极地向清政府输出武器装备、军事人才、军事学术和制度。德国  相似文献   

4.
晚清军事变革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回顾晚清军事变革研究学术史的基础上,对当前学术界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作了述评,最后还针对今后如何改进这一课题的研究提出了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晚清台湾军事变革与大陆军事变革息息相关。笔者认为 :“御外侮”的台湾防务观是晚清台湾军事变革的动因 ;“师夷技求自强”是晚清台湾军事变革的主线 ;台湾社会的综合开发是晚清台湾军事变革的基础。晚清台湾军事变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并在日后的抗日保台斗争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晚清军事变革财力保障为切入点,研究了晚清军事变革财力保障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晚清军事变革财力保障的弊端;以史为鉴,认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财力保障应当实现全面融入、协调适应与持续推进,实现军事财力保障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7.
陈越 《军事历史研究》2005,17(3):117-121
晚清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由传统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全方位社会转型,军事变革与社会转型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解读晚清军事与近代社会转型的内在联系,有利于更好的理解那段历史。  相似文献   

8.
自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是清王朝由衰败到覆灭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清廷朝政日益腐败,内变蜂起,外患频仍;清军已失去昔日的雄风,军制落后,装备陈旧,军备废弛。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有识之士迫于形势,虽在政治、军事上作了一些改革的尝试,终因力不从心,难挽清  相似文献   

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其中 ,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军事史的研究更是佳作迭出 ,成果斐然。本刊特邀请部分从事军事史研究的青年学者 ,就二十几年来 ,中国近代军事史有关课题的研究进行评述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军事力量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军官不称职。3年可以造就一名士兵,但一名能干的军官需要经过多年的训练和学习才能成材。直到1910年前后,军官素质低劣仍然严重影响着中国陆军的质量。不合格的军官可以分为4种类型。来自八旗、绿营和其他旧式军队的  相似文献   

11.
清政府派遣留学人员到国外学习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是晚清中国军事近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种军事留学教育从19世纪70年代起,贯穿整个清朝末年,对中国近代军事、政治、文化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就它的发展状况、原因、特点、作用作一粗略论述。晚清的军事留学教育发端于同治本年,根据其派遣方向、方式、学习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70-1895)是留学初兴时期。清政府派出的留学生以欧美为去向,主要学习与海军有关的船政最早倡议派人留学外国的应推中国留美的第一个毕业生容同。1870年,曾国藩、丁目昌、毛超熙等四人…  相似文献   

12.
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使得一些晚清的有识之士,开始寻求新的富国强兵之路。以"师敌长技"理论为起点,"师夷长技""中本西辅""中本西末""中体西用"等思想相继产生,并在军事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这些思想从产生到被抛弃,并未对摇摇欲坠的晚清政治统治以及军事改革产生"挽狂澜于即倒"的应用之效。这是因为,晚清军事改革并没有催熟一个符合时代发展的军事改革理论体系,深层原因在于思想观念的保守、落后和认识上存在局限性。军事改革缺乏系统的观念认知,在进行武器装备更新、体制编制调整及新式人才培养的同时,忽视了军事改革进程中系统观念确立这个关键因素,以致出现了将军事改革诸因素割裂开来分段推进的怪现象,造成了军事改革的总体贻误。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的巨大冲击与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强烈刺激,是晚清时期军事教育转型的直接动因.它是在洋务运动“师夷之长技”的进程中开始的,引进了不同于中国传统军事教育的军事教育体制,显示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同时,它是在封建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展开的,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历史局限,并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4.
八旗入关后保留了原有的军事制度,旗人仍然是世兵制下的军人,当兵是其唯一职业。甲午战后、庚子之役前的八旗军事改革停留在武器装备、训练和战术等层面,未触及世兵制等八旗根本制度,旗人身份变化有限。新军建立则使得八旗的军事功能逐渐被抽离,旗人开始脱离军营,当兵成为旗人的一种可供选择的"职业",旗人不再受"军籍"的强制。宪政改革则赋予部分旗人参政权利,促使"旗籍"摆脱以往"兵籍"的制约,转变为类似"民籍"的一种籍贯证明,旗人由此最终脱离"世隶军籍"的限制,成为普通国民。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陆军学堂,发韧于19世纪70年代的晚清社会。它随着新型军事工业的创办而产生,并伴着军事改革的进程而发展,其广为建立则在清朝甲午战败后。由于中国近代化海军覆灭,清廷统治阶层内部的有识之士们继而把“强兵富国”的注意力转向兴建新式陆军。陆军学堂的兴起作为清末军事近代化活动中的一个新事物和大事件,虽然行程坎坷举步艰难,但是毕竟对于整个国家的军事教育近代化以及民族和社会心理起到了不可轻视的影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军队的近代化过程,带有鲜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具有“西化”的色彩。从枪炮更新、军校兴起到军制变革,无不仿照西洋。其间,活跃于晚清新式军校的外籍教官起了重要的启蒙与桥梁作用。一、洋教官的引入:从军队到军校19世纪中期,清王朝统治下的封建帝国未能逃脱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厄运。1840年,美国的鸦片、大炮终于冲破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南京条约》使封闭的中国被迫问世界开放。面对亘古未遇的内外挑战,清廷耽于惰性,反应迟缓。林则徐、魏源的“器良技熟,肥壮心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吁未能引起清政府的重…  相似文献   

17.
战国时代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伟大变革时代。由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都发生了一系列变革。这种变革是新兴地主阶级对奴隶主贵族势力的打击和扫荡,是地主阶级运用政权的力量自上而下进行的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各诸侯国通过变法,最终确立了封建生产关系,建立起封建集权的政治体制,从而解放了生产力,赢得了封建经济的飞跃发展。在这场社会改革中,军事改革独树一帜,兵学理论和军事改革措施异彩纷呈,展现出勃勃生机。综观战国时代各国的军事改革,虽然措施不尽相同,程度深浅有别,时间先后、长短不一,但总的指导思想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实行  相似文献   

18.
<正>晚清的军事变革,采取的是不触动根本军事制度,而是在旧体制的边缘改制创新的办法。对于这些改革来说,确实取得了局部的成功,但从整个全局来看,由于新的军事制度不能顺利确立,军队建设的整体水平难有大的突破。因此,必须清醒认识到:今天,当中国军事步入世界舞台时,落后绝不仅仅表现在武器装备方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需要从武器装备、战术技术、军事思想、作战理论、人才素质结构及军队体制编制等诸多方面并进。  相似文献   

19.
西方兵书的译介与晚清军事近代化施渡桥19世纪6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中以奕、文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为首的洋务派,开展了以“练兵”、“制器”为中心的“自强”活动。随着这一活动的开展,翻译外国军事著作的工作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由此拓宽了西方军事文化...  相似文献   

20.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后勤近代化建设经历了酝酿和初步发展两个阶段。两次鸦片战争是其酝酿时期,近代军事后勤思想开始萌芽,军队中开始引进西洋先进武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至甲午战争前,是其初步发展时期,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晚清军事后勤近代化在军事工业、军队武器装备、军费收支、军事交通、医疗卫生、后勤体制等方面初步发展。中国军队开始从传统军事后勤向近代化后勤转变,为清末后勤近代化的全面进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