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父亲的电话     
八一那一天父亲给我打了电话。这是我入伍以来第一次接到父亲的电话。手在颤抖,心在加速,嗓子中好像卡了一个又干又硬的馒头。.“节日快乐。小子,你出息了。”这是我隔着听简听见父亲说的第一句话,那是我当三年兵刚转了士官的第一年。自从我懂事的那时起,父亲就是一直冷冰冰的模样。明朗坚硬的轮廓,拉碴的胡须,不爱说话的嘴,高高的个,风一样  相似文献   

2.
认错     
父亲生日,家中亲朋满座。几位客人打麻将,约定一元钱“一倒”。中途,有位客人上厕所,父亲便直接点卯叫我顶缺。 “不准去打!”同我正看电视的儿子,将我一把拉住。 父命难违。我不顾儿子阻拦,还是上场打了一盘。恰巧这盘我便“和”了。输家硬塞来一元钱,我顺手递给了儿子。 “不要你的!”13岁的儿子横眉怒眼大吼了一声,将钱揉成一团,用力向我打来。 儿子平常极少顶嘴。现竟当众怒斥于我。尴尬之余,我真惶惶不知所  相似文献   

3.
清晨,我走进办公室,股清香拽着我随香而去.出差一周,真是刮目相石.好大一巾红艳艳的君子兰花儿,正笑开那齐刷刷的十二朵黄牙齿的小喇叭,朝着我喷香输蜜,顿时就沁入肺腑,甘甜到了我的心头.哦,好一棵晚开的君子兰,浸注着我的情和爱的君子兰终于使我追溯到它的昨天.那是8年前的一个初春,我的好友B君的父亲,突然从东北某地搞回一批君子兰花苗来,要在我们这个小小的“三线”厂里出售.于是很快就在我们这个小小的“三线”厂里掀起了一个君子兰热.后来,B君的父亲把人们挑挑拣拣剩下的一棵骨瘦如柴的君子兰花苗儿送给我养了起来.  相似文献   

4.
平安是福     
高原 《政工学刊》2001,(2):48-48
“平安是福”这普普通通的四个字,是一辈子和黄泥巴打交道的父亲崇尚的至理名言。父亲是个木匠,他用斧头劈开冬天,和母亲一块给我和姐姐撑起了温暖的晴空。只念过小学一年级、现已年近花甲的他在经历了穷苦岁月后,对“平安是福”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他常对我们说,人一辈子的挫折很多,能够平平安安就是最大的福气。然而,前不久姐姐来信说,父亲因积劳成疾住进了医院。想起正在经受病痛折磨的父亲,想起他为我“平安”成长而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我只觉得眼睛一片潮湿……记得8岁那年,正上小学的我喉结上长了一个瘤,大如苹果,吃不下饭,连喝口水也很…  相似文献   

5.
当我还坐在婴儿椅上的时候,父亲有一天带回家一堆小瓷片,就是那种装修浴室用的各种颜色的玩艺儿。我父亲把它叠垒起来,弄成像多米诺骨牌似的,然后我推动一边,它们就全倒了。过一会儿,我又帮着把小瓷片重新堆起来。 这次父亲让我变出些复杂点儿的花样:两白一蓝,两白一蓝 ......我母亲忍不住说:“唉,你让小家伙随便玩不就是了?他爱在哪儿加个蓝,就让他加好了。” 可我父亲回答道,“这不行,我正教他什么是序列,并告诉他这是多么有趣呢!这是数学的第一步。”我家有一套《大英百科全书》,父亲常让我坐在他的膝上,给我读里边的…  相似文献   

6.
终于读懂了父亲马锋我在父亲身边生活了十七年,没有认识父亲,从内心世界里没有读懂父亲!小时候,家里充满了“军”味,我是与“军”字打交道长大的。一件件绿军装,由小到大,伴随着我走过童年;那顶小绿军帽,至今还保存在箱底,红红的五角星虽然已经褪色,昔日的光彩...  相似文献   

7.
退伍军人涂俊世,在当了6年的超生游击队员之后,最近携妻带女回到了阔別的家乡——福建省漳浦县盘陀乡割埔村。面对破旧的房屋,荒芜的园地,他懊悔地说:“唉,传宗接代的旧思想把我一家害苦了!” 1980年涂俊世从部队退伍回乡务农后,学会了打石手艺。打石收入多,妻子又贤惠能干,勤俭持家,小日子过得和和美美.唯一使  相似文献   

8.
1956年8月底 ,父亲从大连到北京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毛主席抽出开会前的空隙时间会见了我父亲。他们已有17年没见面了。父亲多么想立刻见到多年未见的毛主席呀。当父亲见到毛主席时 ,即整装立正 ,响亮地喊了一声 :“报告!”并向主席行了一个庄重的军礼。毛主席满脸笑容 ,伸出双手同父亲紧紧相握 ,说 :“海东同志 ,你好呀!”父亲激动地说 :“主席 ,您好呀!”接着 ,父亲怀着惭愧的心情说 :“主席 ,在延安您交给的任务 ,我没有完成。我感到十分惭愧。”主席笑着说 :“海东同志 ,不是你没有完成任务 ,是你病了嘛!”父亲参…  相似文献   

9.
坚强的理由     
“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每当听到这首歌的时候,父亲的形象就在我的眼前浮现,思绪也就会飘到遥远的故乡,那山,那树,那村庄里的父亲。  相似文献   

10.
2001年1月15日,我送女儿去加拿大留学,来到加拿大阿尔伯达省首府埃德蒙顿市附近的一个小城——阿尔伯特。这大概是一个几万人口的小城吧。 到达后的第3天,房东对我说,附近“必胜客”匹萨店的老板想请我吃饭。 “他请我吃饭干什么?我又不认识他。”我感到很奇怪。 房东说,她的女儿杰恩在“必胜客”打工,杰恩说到家里来了两位中国北京的客人:父亲送女儿来留学,父亲是中国军队院校的一位教官。 房东说:“这里是个小地方。可能是因为好奇吧,老板很想见见您,你就去见见  相似文献   

11.
(散文)父亲     
父亲的身躯越来越佝偻了。刻满皱纹的额头和已开始谢顶的头发,布满鱼尾纹的眼角记录着他人生的沧桑。昔日高大爽朗的父亲变得多愁善感了,甚至有些唠唠叨叨. 我出生在川北北老区的一个小镇,儿时家庭窘迫,父亲是个木匠,靠常年在外做木工活补贴家用。家中虽然很穷苦,但父亲对我这个长子却是溺爱备至。小时候不醒事,读书也不用功,成天跟小伙伴在山地里‘疯’,而小妹每天放学都得去打一背篓猪草。父亲的溺爱使得我经常去欺负同学和小妹。直到有一天,我把邻里张大妈家的四只小猪撵到河边淹死了,在农村  相似文献   

12.
张军 《中国民兵》2008,(9):11-11
我的父亲是一名“老武装”,曾任人武部政工科长。在人武部大院里长大的我,白幼就喜欢阅读父亲带回的每一期《中国民兵》杂志。在《中国民兵》杂志的熏陶下,我走上武装工作岗位。如今,这位“无言老师”陪伴了我整整20年。  相似文献   

13.
烦恼情人节     
情人节,实弹射击,打个“光头”;作风纪律整顿,晕头转向,忘记了远方的女友娟子,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晚上我打电话道歉,被娟子骂个狗血淋头。娟说:“情人节也不送枝玫瑰,让我好没面子。”我说:“我倒收到一枝,不过是花钱请邮电局  相似文献   

14.
在上世纪60年代初一次边境自卫作战前,毛泽东主席与前沿指挥员张国华谈话说,“也许我们打不赢”“总有一天我们会夺回来”。在定夺作战方案时一锤定音,“他是前沿指挥,让他打嘛。打不好,重来!”毫无疑问,毛主席的这些指示精神实实在在地给张国华吃了一颗定心丸:你在前方放开了打,打输了我给你兜着,打丢了都没关系。  相似文献   

15.
幽默与笑话     
下 跪 刚一上班,大伙儿就不约而同地围住尼古拉七嘴八舌地问个没完。 “听说昨天你们两口子打了一架,最后谁胜了?”一位好事者首先问。 “那还用说,当然是我了,我老婆都给我下跪了!”尼古拉不无自豪地说。  相似文献   

16.
我的祖父是乡间读书人,我的父亲是一位私塾先生,他们属于那种信奉“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种田”的人。我至今珍藏着几本他们读过的线装课本,其中就有《论语》。我的祖父,父亲是《论语》的忠实践行者。三年前,父亲去世了,我作了一副挽联:“十八年前携笔从戎谆谆教诲催放军功章彤彤华彩,卅七载后泣血回首拳拳心愿怎报人生路历历严恩。”  相似文献   

17.
拥有一片海洋。一座宝藏我的第一边疆三百万平方。四座殿堂一万八的海岸线上是我可爱的家乡六千岛屿。七万礁盘八个方向谁是那第九个肩扛五星红旗的礁长无论风吹,任凭浪打更有军徽在上,军装堂堂而我像英雄,守在你心脏三分骄傲,七分坚强“背海而衰,向海而兴”百年耻辱...  相似文献   

18.
父亲(散文)     
父亲(散文)赵峰父亲已离我而去。军旅生涯十几年,仍没有走出当初父亲站在小站送我去当兵的视线。每当想起父亲,就想到十年前父亲电召我参军的情景……一纸“速归”的电报,让我踏上了匆匆的归途。坐在火车上,我心里象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父亲的电报简直就象...  相似文献   

19.
那是一个空气清爽的午后,我到邮局给远在北方农村的父亲寄钱。 正当我在柜台前填写汇款凭单时,一位50多岁的老人小心翼翼地将一份同样的单子推到了我面前,“你好,麻烦你帮我填一份吧!”他用和蔼亲切的目光望着我,黝黑的脸上布满了皱纹。他让我隐约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想起了那双满是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们连,提起周彬,大家都会说:“那真是个老实人”,形容人不爱说话是“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可形容他就得用“五棍子打不出一个屁”,因为老实,他当上了我们连里炊事班的给养员,果然,他买回的菜既便宜又好。有一天,战友张涛把我拉到一边,神秘的说:“知道不?周彬找对象了,那姑娘就是卖菜的。”“不能吧?别乱说。”“真的,我亲眼看见那姑娘帮他送菜,两个人还有说有笑的。前天那姑娘还到营区来过呢!”看着张涛一副神秘的样子,我也不得不相信了几分。后来,我也瞧见了那个姑娘,有一天,她来找周彬,手里还拿着顶帽子,周彬见到她,脸一下红到了脖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