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5月12日14时28分。北纬51度,东经105.4度。中国,汶川。这一刻让整个中国为之伤恸。这一地使无限心力为之凝聚。我们不能挽回灾难,但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万众一心、举国救援的一幕幕,汇集成令人动容的感人画面,凝聚成撼动人心的精神力量!没有人希望灾难发生,但灾难来临之际,往往考验着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在猝不及防的灾难面前,更需要心与心的关怀和交融,这是战胜灾难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百折不挠的奥秘所在。是的,我们在一起。灾难固然让我们伤痛,但也让我们空前团结。灾难中,每一位受灾群众都不孤单,因为我们是血脉相连的大家庭,我们在一起,心心相连,手手相扣,并肩而立。  相似文献   

2.
《现代军事》2008,(1):71-71
随着车辆技术水平的提高,车辆功能越来越强大,车辆产生热和需要控制热的部位越来越多。热控制方式已经由过去单一使用冷却技术逐步发展为使用一体化热管理技术,即将整机看作一个整体能量系统,对热能产生进行控制,综合利用热能和进行整体优化,这种热能综合控制系统也被称之为热系统。与传统的冷却系统相比,  相似文献   

3.
马锋 《中国军转民》2008,(10):38-40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古往今来,概莫能外。灾难是试金石。抗御灾难,对我们是考验,也是锻炼。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需要大量的热能。将自然界的能源直接或间接转化为热能以满足人们需要的科学技术,称为热能工程学,是能源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利用热媒(如水或蒸汽)将热能从热源输送到各热用户的工程技术称为供暖工程。火的使用,蒸汽机的发明,电能的应用及原子能的利用,是人类利用能源的4次重大突破。 供暖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工业水平的提高和集中供热事业的发展。世界各国供暖技术的发展有着不同的特点,如前苏联和东欧等国家,由于城市多采用大型热水网络系统.因而在散热器热水供暖系统和工业厂房采用集中热风供暖方面,无…  相似文献   

5.
一次灾难,便是一次洗礼;一次灾难,便是一次检验。在云南鲁甸遭受百年强震之后,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第一时间赶赴灾难现场,实施救援。本刊作者在抗震一线,通过自己的体验与观察,为本刊撰写了独家稿件。他以一名军事记者的视角,对此次抗震救灾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进行了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6.
王乐 《环球军事》2009,(18):48-49
布什政府任内,美国官方一直否认气候变化会为人类安全带来威胁,而奥巴马上台后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态度。这一转变颇像2004年上映的由好莱坞著名灾难片导演艾默里奇执导的影片《后天》中的情节:美国副总统在自己国家经历了灾难之后坦承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政策失误。在现实中,美国等西方国家虽没有遭受像电影中那样的气候灾难,但对灾难的预期正变得愈发现实。  相似文献   

7.
一个巨大的历史灾难,是以巨大的历史进步为补偿的。发生于21世纪初的世界金融危机,暴露了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与私人占有之间的巨大矛盾。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国际资本家已经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利用资本这个强大的武器,剥削各国人民,这有助于我们科学地认识当今世界,我们要在灾难中学习,在灾难中奋起,从而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志宏图。  相似文献   

8.
杨孝文 《环球军事》2013,(12):56-57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的一场空前灾难,数百万人被战火夺去生命。战后20年时间里,欧洲大陆在灾难的泥潭里越陷越深。明年将是一战爆发100周年,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一战前夕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密。1913年5月末,维也纳一场出人意料的丑闻曝光,撼动了奥地利军队的基石。  相似文献   

9.
近日,我们看到,在救灾人员全力救援救助的同时,坚强的灾区人民在灾难面前毫不退缩,积极开展自救互助。其勇气令人敬重,其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灾难发生后,灾区人民没有被吓倒,第一时间就行动起来,与之抗争。正是由于这些宝贵的努力,在救援队伍到达之前,大量的伤员和被困人员在乡亲们手中得到及  相似文献   

10.
王翼 《国防》2011,(5):73
公元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部大地坼裂,人民跌入巨大灾难。虽时过境迁,而地震、海啸给日本社会和全体国民造成的创伤难以愈合,也给全世界特别是与日本一衣带水的中国带来更多警示。面对这场特大地震灾难,日本政府和国民在震后初期的表现应该说是不错的。政府采取措施高效应急、地震警报快速拉响、灾民有序  相似文献   

11.
当人们还沉浸于灾难影片《2012》方舟制造的幻想中时,2010年1月12日下午,灾难却提前到来。有着16颗原子弹威力的7.3级强震,瞬间将地球另一端的加勒比海岛国海地夷为平地,首都太子港的总统府及多座建筑被震塌,我驻海地维和部队8人被埋楼底,无数生命被瓦砾吞噬、压迫,海地在恸哭!地球在恸哭!  相似文献   

12.
温家宝总理在北川中学临时教室黑板上写下的“多难兴邦”四个字,饱含了深意。多难兴邦,需要我们善于在灾难中学习。地震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灾难,但冷静回望的时候欣然看到,我们的良心经历了一次生死考验,我们的灵魂得到了一次净化洗礼,我们的精神经受了一次砥砺锤炼,我们以血的代价学会了我们平时学不到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绍明  郭效东  刘俊 《环球军事》2008,(11):50-51
法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把救灾专业部队列入军队建制的国家。在法国,灾难发生时,奔赴一线的基本匕都是军人,但这些军人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军人。因为,他们既是军人也。他们的口号是“救助与牺牲”.而不是一般常规部队的“冲锋与杀敌”。他们就是法军各军种中为应对各种灾难而专门设立的专业救援队伍。  相似文献   

14.
10月7~10日,北约在罗马尼亚举行了代号为“达西亚2003”(Dacia 2003)的大型民事演习。该演习由北约“伙伴工作项目”(PWP)的欧洲一大西洋灾难应急协作中心(EADRCC)和欧洲-大西洋灾难应急部队(EADRU)实施。承办宗主国——罗马尼亚提供1300余名参演人员,欧洲大西洋伙伴关系理  相似文献   

15.
2008年是令中国人刻骨铭心的一年,也是不平凡的一生——灾难与挑战,梦想与光荣,眼泪与笑容……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频发,国防动员系统遂行应急任务日益常态化.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篇迟来的报道,这是一篇背后的新闻。之所以迟来,是因为它缘于去年的一次特大灾难,也是人们不想再提及和不愿被揭开的伤痛;之所以是背后,是因为它被当时媒体的负面报道所冲淡,以致人们直面的是惨痛的教训和悲愤的追责。目前,记者赴基层采访,亲临事发现场,虽已不见当时的惨状,但眼前的残垣断壁仍让人心有余悸。谈及当时的救灾情况,随着军分区领导的娓娓道来,一幅幅惊心动魄、震撼人心的抢险画面清晰重现。一时间,记者有了一种强烈的报道冲动。虽说,灾难对人们来说,也许是一首充满悲情、不堪回首的挽歌,但对于灾难背后那一曲曲抢险救灾的赞歌,人们同样不能忘却,同样需要讴歌传颂。  相似文献   

18.
灾难无情人有情,顽强的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众志成城,迎难而上,在雅安抗震救灾中,全社会都在为抗震救灾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灾情就是命令,就像嘹亮的"集结号",积聚起太多人投入抗震救灾之中。有关部门通过媒体呼吁,希望热情、理性地投身抗震救灾服务,保证抗震救灾工作有序进行。抗震救灾是一项宏大而且专业的工作,没有经验只凭热情自发前往灾区往往会既无用武之地,又会造成本来就拥挤、危险的灾区的救援工作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联卫国战争,持续四年之久,给苏联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灾难几乎涉及到每个家庭,包括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永久而深刻的创伤与记忆。正是这场战争,孕育了苏联军事文学的繁荣。时至今日,我们还可以从独联体——解体的苏联——的文学发展中看到这种战争文学繁荣的继续。  相似文献   

20.
汶川大地震,震惊中国,撼动世界。不可抗拒的大灾难是对每个灾区群众的考验,更是对全中国人民的考验。这场波及大半个中国、影响数亿人的灾难,每一个生命的逝去都是我们共同的哀伤。这场地震,震级之高,破坏力度之大,波及范围之广,我国30多年来罕见。但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再一次让中华民族挽起众志成城的臂膀。灾难固然让我们伤痛,但也让我们空前团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