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预备役制度是国家兵役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储备后备兵员的有效方式和措施。预备役制度包括军官预备役和士兵预备役两种。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预备役制度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的预备役制度日臻完善。 一、预备役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95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明确规定建立预备役制度。预备役分为军士、兵预备役和军  相似文献   

2.
经胡锦涛主席和中央军委批准,从2011年5月1日开始,编入全军预备役部队和预编到现役部队的预备役官兵,统一换发07式预备役军服。近日,就07式预备役军服换发的有关问题,总参动员部部长牟明滨回答了记者的提问。问:请您谈一谈为什么要给预备役官兵换发07式预备役军服?答:预备役部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组成部分,纳入军队建制序列,授予军旗和番号,一旦需要,将根据国家法令转服现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军服管理条例》等法规文件,对预备役官兵穿着军服作出了明确规定。预备役部队自1983年组建以来,预备役官兵一直穿着与  相似文献   

3.
德军拥有一套系统完善的预备役制度,这主要归功于一系列详细的军事法规,如1972年颁布的《兵役法》、1979年出版的《联邦国防军与预备役》。统一后的德国基本沿袭了原西德的预备役法规,仅对某些规定做了部分调整和补充,体现在1992年颁布的《德国联邦国防军预备役方案》中。这些军事法规直接指导着德国预备役建设的各个方面。 1、明确来源和分类。《兵役法》规定,凡退出现役,年龄在32岁以内的军人都要转入预备役,并将其分为三类:常备预备役、紧急应征预备役和候补预备役。为适应21世纪的作战需要,德拟出台新的预备役法规,把重点放在发展海、空军和一些技术兵种的预备役部队建设上,同时压缩其他预备役人员数量。此外,《预备役方案》按一、二、三类人员对预备役人员进行编组,并根据任务将其编入战时应补充的部队:一类预备役人员主要参加  相似文献   

4.
外国后备军     
美国预备役人员的生活待遇 按规定,美国预备役人员参加现役、预备役训练,服现役的一类预备役部队官兵,以及取得退休资格的预备役人员、享受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提供的各种权利和利益。按照1989年版《美国法典》第10编及美国防部1991年版《预备役部队年鉴》中的有关规定,美预备役人员享受的福利待遇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训练津贴。训练津贴为预备役人员参加军事训练的基本补助,分周未训练津贴和年度现役训练(2周)津贴两类。周未训练津贴又分为每月参加1次和每月参加4次训练两种标准。役龄长、参训次数多的,津贴标准就高、从最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各级预备役人员的训练津贴均相当于其民事岗位上日薪的一倍左右。按1991年颁布的标准,役龄为10年的预备役少校军官,每月参加1次周末训练可领取100.97美元训练津贴;每月参加4次周末训练可领取403.88美元津贴。预备役人员参加年  相似文献   

5.
刘鸿担任北京某预备役防化团副政委之后,在预备役部队建设的天地里大显身手、屡创佳绩。为此,她连续3年被上级评为"优秀预备役军官",2012年底,海淀区预备役防化营被北京市政府、北京卫戍区评为"先进预备役基层单位"。  相似文献   

6.
何阿新,1959年8月出生,现任大庆石化公司炼油厂党委书记,1991年获“共和国重点工程建设青年功臣”称号,1999年1月被任命为黑龙江预备役某高炮团一营预备役政治教导员,他连续5年被上级评为优秀政治教导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预备役军官,荣立三等功一次。2005年7月被中组部、人事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表彰为优秀预备役军官。  相似文献   

7.
刘兴国  甘学荣 《国防》2000,(1):13-13
最近,兰州军区在西安召开预备役部队全面建设工作会议,新疆军区和各省军区领导,军区机关业务部门,全区所属预备役师、旅、独立团主要领导及兼职第一政委共150多人出席了会议。会议总结了全区预备役部队组建16年来的基本经验,观摩了陕西省军区预备役部队全面建设成果,分析了当前预备役部队建设的形势,讨论审议了《关于加强预备役部队全面建设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英国的预备役部队分为两类:一类是由退伍军人组成的正规预备役部队。所有曾在部队服役3—9年的退伍士兵,均须在正规预备役部队服役3—6年。在正规预备役部队服役期满的士兵及已服过现役12—22年的退伍士兵转入长期预备役,服役到45岁,服现役22年以上的退伍军人,有资格领取养老金,这些人在60岁以前仍有服预备役义务。另一类是志愿人员组成。志愿预备役部队平时仅有番号和少数现役军人骨干。  相似文献   

9.
《国防》2008,(11):I0001-I0004
天水某陆军预备役步兵旅的前身——天水某陆军预备役步兵师,是1983年6月组建起来的全军首批预备役部队之一,1998年由师整编为旅。  相似文献   

10.
《国防》2013,(8):33-35
总政治部《2013年民兵预备役政治工作要点》和《关于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通知》,要求积极推动十八大精神学习贯彻向预备役官兵延伸拓展。预备役部队是以预备役官兵为基础、现役官兵为骨干组织起来的一支重要的后备力量。预任军官、预编士兵是预备役部队建设的主体,具有"散则为民、聚则为兵"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1.
《华北民兵》2004,(5):1-1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预备役部队建设的意见?,是我军预备役部队组建10年来第一个系统阐述预备役部队全面建设大政方针的重要文件,《意见》对新世纪新阶段预备役部队建设的重要地位、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方向、建设目标、工作重点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做了明确规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预备役部队建设的基本依据,对推动我军预备役部队建设跨越式发展,必将产生深远影响和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吴海珍 《华北民兵》2010,(12):45-45
近年来,我们通过参加首都西北防空区一体化演练、空浮预警雷达研制攻关、北京军区军事演练和2008年奥运安保演练,以及担负北京奥运防空警戒和参加新中国成立60周年预备役方队阅兵等重大任务为牵引,努力提高了预备役官兵队伍建设和训练管理水平,广大预任官兵安心预备役、支持预备役、建设预备役的热情和兼  相似文献   

13.
钱树根 《国防》2004,(4):5-8
我军预备役部队自1983年组建以来,已经走过了20年的光辉历程。20年来,预备役部队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和正确  相似文献   

14.
1989年的民兵、预备役工作,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军委关于军队改革的总体部署,重点是巩固发展民兵、预备役工作已取得的改革成果,切实加强预备役部队建设,深入动员民兵、预备役人员为参加、支持国家改革和建设做出新贡献。一,认真总结近10年来民兵、预备役工作调整改革的基本经验,巩固发展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按照新时期军事战略的要求,研究完善民兵组织、军事训练、武器装备配套改革的措施。二,进一步加强预备役部队建设,下功夫搞好巩固提高工作。针对预备役部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形成文件下发执行。按照“稳步  相似文献   

15.
1996年“八一”,这对松原市市委书记施殿金来说,更是值得纪念的日子。他预任预备役领导职务近8年,这一天他光荣地佩戴上了预备役大校军衔。在沈阳军区举行的授衔仪式上,熟悉他的军区首长都和他握手表示祝贺,同时亲切地对他说:“你八年如一日,关心支持预备役工作,授予预备役大校军衔当之无愧。” 施殿金从1988年任白城地委副书记时起预任白城预备役师副政委,1992年后调到新成立的松原市任市委书记,因白城预备役师所属部队跨白城、松原两市,所以他仍预任副政  相似文献   

16.
经中央军委批准,1983年以来,陆续组建了一批预备役部队。为了建立和完善预备役部队干部工作制度,加强预备役部队建设,特作如下规定: 一、选配预备役部队预备役干部的原则是:平战兼顾,分布合理,便于快速动员;结构优化,专业对口,切实保证质量;编配相符,进出有序,有  相似文献   

17.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今天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首次审议预备役军官法修正案草案。受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委托,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李继耐就预备役军官法修正案草案作了说明。现行预备役军官法自1996年正式施行以来,对于贯彻党管武装的根本原则,建立健全预备役军官制度,  相似文献   

18.
两年前,他带着对军营的深深眷恋光荣退伍,主动报名加入预备役部队。2013年9月,北京军区组织预备役部队军事训练考核,他全身心投入训练,奋勇夺冠,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预备役士兵的强军梦。他,就是河北某预备役炮兵旅四连预备役士兵张行奇。  相似文献   

19.
胡善洋  石景山 《国防》2008,(3):I0001-I0004
总参谋部预备役部队局与国防杂志社联合主办2005年5月,全军第一支军兵种预备役部队——烟台海军某预备役大队在山东省烟台市正式成立。  相似文献   

20.
自2020年7月1日零时起,预备役部队全面纳入军队领导指挥体系,预备役调整改革大幕正式拉开。当前,预备役部队调整改革正在持续推进,在这个职能定位、结构优化、转型重塑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主席和中央军委战略意图,聚焦备战打仗根本指向,准确把握预备役部队建设定位,深刻认识预备役部队建设规律,推进预备役部队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