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裴矩是个很有意思的人,前半辈子,他在隋朝做官,是个以阿谀奉承、逢迎拍马而著称的佞官。可归顺唐朝后,他却一反常态,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成了敢于直言相谏的诤臣。不仅经常对朝政发表不同意见,有时甚至敢于当面与唐太宗争论,其忠直敢谏不亚于魏征,深得唐太宗的赞赏。司马光在论及裴矩前佞后诤的变化时说:“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诤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有明君才出诤区,有唐太宗才会有魏征。裴矩遇扬广这个“圆盘子”,就是个八面玲珑的圆滑之臣,逢李世民这个“方盘子”,就是个刚正不阿的耿直之臣。于今而论,把封建社…  相似文献   

2.
张学良向部属“要”敬礼王军忠电视剧《张学良与赵四小姐》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张学良的一名部属进见张学良,离开时未敬礼,张喝令其“站住”并厉声责问其“是不是军人”,在得到肯定回答后,继而又愤怒地吼道:“是军人为什么不敬礼!”这名部属给张学良敬礼后,张才让其...  相似文献   

3.
幽默与笑话     
伍长 严厉的陆战队伍长接到消息,说他一个下属的父亲去世了。点名时他不假思索地说:"嗨,阿史,你父亲死了!"阿史马上晕倒。 几天后另一个陆战队员的姐姐去世,伍长立即召集部属。"老钟。"他大喊,"你姐姐昨晚死了!"老钟大哭。 将军知道后便把他召来,吩咐他在部属家有不幸时不要那么鲁莽。过了一星期,  相似文献   

4.
2000年伊始,当人类进入新千年之际,作为我军历史最悠久的刊物之一———《通信战士》杂志也走过了60年的光辉路程。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题词贺该杂志创刊60周年:“依靠科技进步,推动通信发展。”总参谋长傅全有上将也为该刊题词:“宣传通信建设新成就,展示通信官兵新风貌。”王诤创办《通信战士》杂志王诤同志是我军无线电通信事业的创建人之一,毛泽东同志于1939年在延安曾高度评价他是通信工作的“开山鼻祖”。他也是我军无线电、有线电科技教育的元老,机电工业的开拓者。建国后,曾任中央军委通信部部长、第四机械工业部部长…  相似文献   

5.
《战国策》中有一篇文章《触龙说赵太后》,讲的是当时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要求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才肯出兵,赵太后很担心儿子的安全,不想让长安君赴齐为质,但大臣又都相逼,因此心情十分郁闷烦躁,情绪极度低落,茶饭不思,对大臣态度也不好。赵国有位士大夫,名叫触龙,他求见赵太后,开导太后说:"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换来齐国出兵救赵,实际上是为赵国立下了大功。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占住脚呢?为人父母,应  相似文献   

6.
《史记·晋世家》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晋文公重耳复国君之位后,先后三次对流亡期间与自己患难与共的臣下进行奖赏。一个在流亡时尽心服侍他的佣人见三次奖赏都没  相似文献   

7.
蔡绪俊 《政工学刊》2011,(11):29-29
毛泽东有段名言:"很多人对于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弄不好,总以为是方法不对,我总告诉他们是根本态度或根本宗旨问题。这态度就是尊重士兵和尊重人民。"他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要搞好和部属的关系就要热爱部属、宽容部属和欣赏部属,当好他们的知心人。要热爱部属。有一著名理论家指出:"即使在两个人组成的社会中,如果彼此都想主宰对方,这个  相似文献   

8.
国防箴言     
国者,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语出《资治通鉴》国家是一定阶级的统治机关。封建的邦国与现代的民族  相似文献   

9.
狄仁杰豁达不私敌王余根《资治通鉴》上有个故事:一次,武则天对宰相狄仁杰说:“你在汝南做刺史,为民办了很多好事,但当时却有一些人说你的坏话,你想知道他们的名字吗?”狄仁杰谢过武则天,说:“陛下如果认为我还有过错,我请求指出改正,知道我没有过错,是我的幸...  相似文献   

10.
《兵团建设》2013,(9):51
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淮阳太守汲黯与汉武帝刘彻,在人才问题上产生过一场争论。据《资治通鉴》卷第十九载,争论得很激烈。直言切谏的汲黯大动肝火,怒气冲冲地对刘彻说:"皇帝陛下不辞辛劳,苦苦求贤,可对贤才未尽其用,就草率地杀掉了,‘以有限之士恣无已之诛,臣恐天下贤才将尽,陛下谁  相似文献   

11.
侯爱梅 《军事历史》2022,(6):114-122
归明人是宋代社会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指由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地区)投归中原王朝的人口。宋代归明人来源复杂、身份特殊、数量庞大,对宋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容忽视。《宋故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累赠左武卫大将军李府君墓志铭并序》完整记载了北宋前期绥州武职军官世家李谦家族的归明历史,李谦家族的归明代表了北宋前期一部分蕃部首领和西夏职官的处境和选择。经考证,李谦之子李定系西夏李元昊的亲信,即《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所记载的西夏团练使李兴。  相似文献   

12.
狄青讨平依智高之战是北宋时期一次重要的作战,在军事指挥上颇具特色。本文试图在考订史实的基础上对此做一探讨,以期引起人们对这位“豹略多全胜,鹰扬屡捷师”①的“常胜将军”的用兵之道的注意,为今天提供某些历史的借鉴。去得慢胜得快据《平蛮三将题名》碑,狄青于皇站四年(公元1052年)九月受诏征讨依智高。但受诏后他没有马上出发,《续资治通鉴》卷五十三说:十月“庚辰,狄青辞,置酒垂拱殿”,就是说,直到十月初八他才从开封出发。在这段时间里,他在积极地做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另据《宋名臣言行录·狄青》,载狄育出发后经潭…  相似文献   

13.
无德万事休     
《资治通鉴演义》第一回便是:“乱纲纪三家分晋,错建嗣智瑶丧国。”介绍的是春秋末期晋国有赵、魏、韩、智四大家族,智姓家族首领智宣子准备指定他的儿子智瑶为继承人,就跟他的族人智果商量。智果说:“智瑶不如庶子智宵。”智宣子说:“智宵才智上不如智瑶。”智果说:“智瑶有五项超人的优点,只有一项缺点。他一表人材,精于骑射,通晓各种技艺,强毅果敢,智巧过人,但他贪婪不仁。如果立智瑶为继承人,我们的智氏家族一定会大难临头。”智宣子不以为然。智宣子去世以后,智瑶继位,由于他贪婪不仁,梦想吞并韩、魏、赵三家,最终却…  相似文献   

14.
集毁誉于一身的宇文虚中是中国宋金对峙时期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由于《宋史》记载的出入和矛盾,使得他的政治身份和死因都变的扑朔迷离,所谓"传闻异辞皆未能核定"①。学术界曾对他的死因进行过一些探讨,最近有学者更是大胆推翻《宋史》和宋人的一些原始记载资料,对宇文氏之死提出了新说。其实,宇文虚中事件并不复杂。从宋人的记载和《宋史》看似矛盾的记录中可以得知,宇文虚中在金国为官本是为南宋充当间谍,而他被金人处死则是因为其间谍身份的暴露。  相似文献   

15.
焦宁 《政工学刊》2001,(8):34-34
大 凡军队管理者 ,都希望自己的部属能一呼百应 ,干劲十足 ,工作场面热火朝天。然而 ,实际工作中的情况却有时事与愿违 :要么分配一件工作 ,面对众多的部属却不知派谁去 ;要么工作中自己虽埋头苦干、大汗淋漓 ,部属却仍怨声载道 ;要么工作氛围死气沉沉 ,部属懒懒散散。出现这些问题 ,究其原因 ,是管理者没有唤起部属的工作干劲 ?那么 ,如何才能唤起部属的干劲 ,笔者认为 ,应做到以下八点。(一 )分配部属让他能全力发挥的工作。一般来讲 ,人都有自己的特长 ,作为管理者在分配一件工作时 ,应把工作的性质、特点与部属的个性、学识结合起来考虑…  相似文献   

16.
东汉光武帝时期,陈留东昏(今河南兰封东北)人刘昆在当江陵县令时,发生了一件奇事。那一年县里突发火灾,不一会儿风助火势,烈焰腾空。刘昆闻讯后赶赴现场,看到火势愈来愈猛,心里惦念着百姓安危,便不由自主地对着大火磕头,没想到忽然天降大雨,不多会儿就风平火息。《资治通鉴》记载说:“昆向火叩头,火寻(接着)灭。”一场灾难很快得到化解。  相似文献   

17.
欣赏的力量     
最近整理资料时,看到两则事例,感到很有启迪意义。一则讲的是1852年秋天,俄国大作家屠格涅夫在打猎时无意间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被一篇题名为《童年》的小说所吸引。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但屠格涅夫却十分欣赏,钟爱有加。他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得知作者是一位由其姑母抚养照顾长大的青年人。屠格涅夫几经周折,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姑母很快就写信告诉自己的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在瓦列里扬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大名鼎鼎、写《猎人笔记》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便称赞你。他说:‘…  相似文献   

18.
近期,"有钱,就是任性"频繁出现在网络和微信中,由此衍生出的"任性体"也成为一些人挂在嘴边的流行语。任性,原指执拗使性、无所顾忌,必欲按自己的愿望或想法行事等。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评价隋炀帝,说他是"予智予雄,任性妄为,剥削不顾民众的死活,浪费只求本人的快意"。结果"任性"的隋炀帝,因"妄为"而失人心、丢江山。可见,由"任性"而"妄为"是一种发展逻辑,误事害己。反观当前,个别党员干部对待权力凭个人意志行事,凭感情用事,作风不民主,  相似文献   

19.
洪金红 《政工学刊》2008,(11):52-53
我军《内务条令》中"军官职责"、"首长职责"以及"主管人员职责"章节中,都明确规定了军事干部要"做好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对部属进行教育"、"关怀部属的物质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20.
魏鸿 《军事历史研究》2005,57(2):127-134
作为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司马光的边防思想是丰富而深刻的。本文试图从其史著《资治通鉴》入手,探究其边防思想的文化底蕴和基本内涵,以期有助于对司马光民族、边防以及政治思想的正确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