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包括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以及习近平强军思想在内的科学军事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军事斗争准备的理论指南,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军事实践发展新境界。  相似文献   

2.
三、周恩来军队建设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周恩来军队建设思想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它直接产生于周恩来自身半个多世纪参加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建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对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壮大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它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某些集体的经验,同时也体现出许多个人的特色,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内涵,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它是对过去革命军队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宝贵的历史财富,同时又对当今…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后勤建设思想,不仅有着丰富的内容,而且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有机整体。从整体结构看,其思想主要由“后勤观”和新时期军队后勤建设的指导方针、基本原则及建设思路两大部分组成。其思想的理论特点是:鲜明的时代性,科学的求实性,强烈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全面回答了新形势下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一系列带根本性、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是植根于时代和军事实践发展的产物,是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科学指南和强大思想武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创新性和实践指导性.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在领导新时期军队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了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构成了指导新时期军队建设的科学理论体系,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方法。这些方法主要为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战斗力标准的思考方法,矛盾观点与系统观点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等三种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我军改革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提出并逐步形成了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这些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反映了新时期军队建设的基本规律,对我军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结合当前的实际学习他的这些思想,有三个问题尤其重要:第一,邓小平同志提出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依据是什么?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在本质上是同一个理论体系,即中国共产党军事理论体系.但二者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相联系,在军事领域中获得的理论成果.毛泽东军事思想主要是同战争和革命的时代主题相联系,代表了党和军队在军事上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则主要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相联系,代表了党和军队在军事上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70年代末开始,世界大势趋向缓和,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我军和平时期建设、军事斗争的经验和教训,侧重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和平时期军队建设的理论,极大地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一是明确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对战争与和平问题提出了新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而又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认真学习和研究这一理论体系的全部内容和产生过程,不难发现,它内含着科学严谨的理论结构.从认识和思维的角度研究这一理论结构,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理解,并在军事实践中自觉加以运用.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些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在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军事工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10.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总书记对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了一系列战略思考、科学判断和重要部署,形成了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的重要论述。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发展的新篇章,体现出鲜明的全局性、继承性、时代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理论特征,具有卓越的理论贡献和突出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关于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的论述很多,逐步形成了二者关系思想。文章通过历史分析,认为,邓小平在分析二者关系时,主要强调国家经济建设这个根本,军队建设首先必须服务、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在服务、服从国家经济建设这个大局的前提下,加强军队建设。与此同时,还认为,军队战斗力的物质表现是以国家经济建设为后盾的。因此,形成了邓小平经济建设与军队建设关系思想。  相似文献   

12.
1975年,邓小平同志重新担任党、国家和军队的领导入后,他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后勤思想,揭示了新时期军队后勤建设的客观规律,逐步形成了指导我军后勤改革和建设的完整的新时期军队后勤建设理论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后勤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军队后勤建设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军队后勤要走质量建军之路;要发展军队后勤科学,提高后勤队伍素质;要强化后勤管理,热心为部队服务;努力搞好军队农副业生产;等等。在学习和运用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后勤建设思想时,应充分认识其在我军后勤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精神实质,联系我军后勤建设的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13.
周恩来作为人民军队的创建者之一,十分重视解决军队建设中有关政治性、方向性的问题。他的政治建军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建军理论宝库中的瑰宝。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军委要求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全军各项建设首位的今天,研究和学习周恩来的政治建军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标:建设一支无产阶级军队 在国民革命军初建时期,周恩来提出了建设“为人民所用之军队”的思想。1925年2月4日他在东莞商务分会及市民联欢大会的演说中指出:“革命数十年尚未成功者,多因军队均系前清遗留而来,即有新招之兵,仍仿前清编制,此种军队不知人民痛苦,不知政治意义。……如欲使中国和平,须有真正之革命军,须有为人民所用之军队,故特设立党的军官学校,于军事教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对新时期军队后勤工作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了许多重大方针和指导原则,作出了一系列改革决策,对后勤建设的基本问题、内在关系、发展方向作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涵盖了军队后勤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各个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三个代表"为内核,以创新为灵魂和精髓,以永葆党的先进性和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为主题,以"三个代表"在经济、政治、文化、祖国统一、外交、国防和军队建设、党的建设等诸多领域展开的理论为架构,形成了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因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16.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就要把这一理论体系所蕴含的理想追求贯注于指导思想政治建设的全过程;把这一理论体系所蕴含的以人为本理念渗透于指导思想政治建设的全过程;把这一理论体系所蕴含的科学统筹方法应用于指导思想政治建设的全过程;把这一理论体系所蕴含的改革创新精神体现于指导思想政治建设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揭示了新时期富国强军发展的内在规律,从根本上回答了新时期怎样实现富国强军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并深刻阐释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中如何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关于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启示我们,要从保持我军性质宗旨、履行我军职能使命和推进我军全面建设的视角,充分认清思想政治建设是军队最根本的建设。当前军队思想政治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军,坚持听党指挥、服务人民和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构建当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巩固和发展我军新型的官兵关系,加强军队党的先进性建设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建设的创新发展,必须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军队编制调整改革的基本思想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探讨,认为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根据需要和可能确定军队的编制;二、兵贵精不贵多;三、依据任务定编;四、编制必须明确、科学;五、保持编制的统一,同时注意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其思想精华和科学理论体系,对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大对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和军队建设进行了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人民军队的殷切期望。江泽民在统领我军的伟大实践中,始终站在时代和世界军事革命的制高点上,以战略家的眼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攻坚破难的改革锐气,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全面构建成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