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人类迈向新的世纪,在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认识海洋、高度重视海洋权益、树立新的海洋观,已成为世界性问题。事实已经证明,谁掌握了海权,谁就掌握了打开未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大门的钥匙。何谓“海权”?何谓“军事海权”?海权,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们海洋观的发展,海权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狭义海权是指一个国家对本国领海(主要是领水及其上部大气层空间)、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具有实际的管辖控制能力和自卫能力。狭义的海权,是一个国家主权的  相似文献   

2.
海洋发展是人类进步的一个缩影。人类对海洋海军海权的认识也经历了从护城河到交通要道,到作战场地,再到以海制陆的前进基地等多个阶段和层次的演变。冷战结束后,世界战略力量严重失衡,单极与多极的较量日趋激烈,多元力量围绕海洋权益而展开的角逐与较量也变得更加尖锐,海权与陆权之争重又回到人类视野,从而对海洋战略形势与海上安全环境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影响。重新回望5000年来世界海洋海军海权的嬗变,对正确处理当前海洋海军海权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胡欣 《现代军事》2008,(12):58-62
著名军事历史学家马汉曾经说过.海权的历史,从其广义来说,涉及了使一个民族依靠海洋或利用海洋强大起来的所有事情。他同时还明确地告诉世人,海权的历史主要是一部军事史。古往今来.浩瀚无边的海洋.留下了人类征战的无数硝烟。如今.伴随着国际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国家间相互依赖程度日趋增高.  相似文献   

4.
1815年—1914年,是欧洲从和平到战争的世纪。列强实力在这一时期急速变化,海权便是实力变化的直接体现。“十九世纪是英国的世纪”,英国海权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特点,由此影响到其海洋霸权的形式:1815年到19世纪50年代,英国拥有现实的区域性海洋霸权;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英国拥有现实的全球性海洋霸权;其后到“一战”前,英国全球性海洋霸权的威慑性超过了现实性,最终重回现实的区域性海洋霸权。英国的命运与其海上实力息息相关;海上强国对世界历史也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观念,海洋观是人们对海洋与国家民族根本利益之间的关系的总看法。海权是以海上力量为重点的国力建设,并将海上力量运用于海洋上。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增强海权意识,对于国家开发利用海洋和控制海洋,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包括我军一些将领,或撰写学术论文,或呈送研究报告,或在人民代表大会分组会上慷慨陈词。他们从战略的高度,以历史事实为依据,针对我们的客观实际,倡导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呼唤增强海权意识,得到了广大群众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在军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对贯彻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我们也看到另一些人说古论今,以“反思”为名,对“黄水、黄土、黄种人”横加种种罪名,而对“蔚蓝色”叫喊得分外起劲。似乎只有他们才是真正地呼唤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以马汉为代表的美国海权理论还是以科贝特为代表的英国海权理论,都专注于海权大国如何利用优势海军力量夺取和保持制海权,达到使海洋向己方开放,向对手关闭的目的,而对相对弱势的陆权国家的海权发展却关注甚少。对于陆权国家海权理论的总结和研究,始于19世纪后期的法国“青年学派”。这一学派的海权理论与以强势海军为论述对象和经验基础的英关海权理论迥然相异,是指导弱势海军争取胜利的海权理论。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海洋地理态势并不“艰难”第一岛链看似困住中国的一道“枷锁”,但将此结合东亚西太平洋一带的海运航线分布加以分析,就会得出一个振奋人心的结论:中国海权所面临的地理环境是相对有利的.虽然中国的“走向大洋”同样不得不面对既有海权的重重围堵,但相比德国与苏联这两个“先行者”,中国在地理上的运气实在是好得太多了.  相似文献   

8.
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但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传统文化和地缘环境的影响,始终没能发展成为一个海洋大国。中国作为一个陆海复合型的国家,无论是从维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还是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实现和平发展的战略来看,都需要大力巩固和扩展海权。建立中国特色海权应制订符合中国国情的海权发展战略,在合作互惠的基础上维护和发展海权,要建立一支足够强大的海军力量,谋求非对称海权优势,走中国特色的海权之路。  相似文献   

9.
众 所周知 ,“海权论”是由美国海军历史学家马汉创立的。他在 1890年出版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成为世界列强的“海军圣典”。苏联海军元帅戈尔什科夫被称之为“2 0世纪的马汉” ,他在 1976年出版的《国家海权》一书成为“海权论”的又一经典之作。在中国 ,孙中山最早提出“海权”问题 ,他在 1919年撰写的《“战后太平洋问题”序》一文中曾指出 :“争太平洋之海权 ,即争中国门户权耳……人方以我为争 ,我岂能付之不知不问乎 ?”但是 ,由于受“重陆轻海”传统观念的束缚 ,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在“海权论”研究领域基本上是一个空白。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发展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近代以前海权意识的发展 中国海洋和海权意识的发展,从其产生、形成到繁荣和衰落的过程,经历了2000多年的历史.从远古时开始,中国就一直以陆地农业经济为主,海洋经济从未处于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在新中国海权发展的重要时期,刘华清把握历史机遇,提出"近海防御"战略,进一步拓展了国家海洋战略视野,确立了国家走向海洋的战略基点。其海权思想突出表现为推动海军"关键性作战舰艇"发展,深刻体现于"近海防御"战略内涵中,明确并解决了该时期海军建设发展的全局问题、方向问题和指导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了中国海权.组建人民海军,迈出了建立海权的第一步;人民海军投入解放战争,迈出了建立海权的第二步;军民互动,迈出了建立海权第三步.海军、海战、军民互动树立了三个界桩,进入了海权的领地.海上力量的综合性,海上行动的防御性、群众性、双向性,海权目的 的人民性,是中国海权的鲜明特征.党的思想理论和决策部署是中国海权胜利前行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3.
最近一段时期,台湾岛内推动搞所谓“公投立法”的“台独”分裂活动一度甚嚣尘上,台海局势走向令人关注。要全面认识台湾问题的重要性和敏感度,根本在于深刻理解其独特的地缘战略价值,而从“海权”的角度来解读无疑是获取这一问题答案的关键所在。地处要冲——不沉的航空母舰  相似文献   

14.
《国防》2006,(4)
蔚蓝色的海洋,占整个地球表面积的70.8%, 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资源,包括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化学资源和能源以及可以利用的空间资源等,是巨大的“蓝色聚宝盆”。它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新领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相互竞争的角逐场,并不时成为兵戎相见的战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古希  相似文献   

15.
蔚蓝色的海洋,占整个地球表面积的70.8%,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资源,包括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化学资源和能源以及可以利用的空间资源等,是巨大的“蓝色聚宝盆”。它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新领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相互竞争的角逐场,并不时成为兵戎相见的战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这些预言在未来的某一天将可能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16.
海权、能源与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是财富的源泉,权力的颠峰”,这是所有西方发达国家共同推崇的观念。纵观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家史,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崛起,无一不是得益于海洋,得益于美国海军战略理论家马汉的《海权论》。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仅大陆架可开采石油的储量就达2500亿  相似文献   

17.
南京观音山之战和厦门高崎之战突出地反映了海权与陆权的优势转换规律。鸦片战争中,英国入侵舰队正是沿着郑成功的进军路线由海折入长江直抵南京。抗战时期,日本侵略军在华中的军事入侵也是溯江而上,体现了海权战略指导下的作战方针具有一致性。郑氏地方割据的性质是海上商业-军事割据。"依赖海洋交通的外向型经济结构一旦生成,必然召唤强大的海军"这是一条发端于古代地中海地区而贯穿于整个文明史进程的历史铁律。经济生存状态决定一个地区、国家的政治军事和外交行为。郑氏地方割据的统治管理方式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唯一同地中海区域相似的现象,即"商业-军事复合体"。  相似文献   

18.
康熙年间,清政府以强大的水师渡海攻台,掌握了台湾海峡的制海权,促使盘踞在台湾的郑氏集团缴械投降,统一了台湾。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日本联合舰队以夺取黄海制海权为目标,打败中国北洋水师,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并割让台湾。在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离合中,海权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都说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是人类的未来,可是中国人从古到今都是所谓“农耕文化”、“黄色文明”的传承者。郑和的宝船、欧洲的大航海,我们只有在书里读到……欧美的“蓝色文明”称强数百年了,我们却刚刚从历史的风尘中站起。蔚蓝的海洋真与我们息息相关吗?对于海洋你又如何认识?我们都有自己的“海洋观”吗?专职海军学术工作数十载的李杰、彭津平研究员也许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0.
习主席指出,"面向海洋则兴,放弃海洋则衰。国强则海权强,国弱则海权弱"。实现近海防御向远海防卫战略转变,是适应海军转型发展、拓展国家战略利益、有效捍卫国家主权和海洋安全的战略决策,是建设世界一流海军、由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的重要标志。研究探索远海防卫作战中政治工作,对经略海洋、维护海权、建设海军,激励官兵有效履行新时代新使命新担当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