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定理.本文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教学为例,利用“几何画板”开展启发式教学,并对定理中“变化中的不变”这一重要关系进行演示,让学生从直观上深刻感受这一定理.  相似文献   

2.
启发式教学不是简单的提问式、对答式.而主要是教员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员独立思考、积极思维,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从而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等数学”教学实践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归纳起来概括如下:直观印象,启发诱导;探讨问题,交待思想;抓住重点,举一反三.  相似文献   

3.
四川丹棱县在抓国防教育中,始终坚持“四个结合”和处理好“六个关系”,有力地促进了国防教育的深入开展。“四个结合”是:国防教育与全民政治教育结合,在政治教育中穿插国防教育内容;基地教育与经常性的教育相结合,使国防教育做到常抓不懈;灌输教育与启发式教育相结合,以增强国防教育的感召力;国防教育与行业教育相结合,增强国防教育的吸引力。“六个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教学方法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认为教学方法具有工具价值和独立价值;教学方法有灌输式和启发式之分,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精髓在于启发的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在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精讲、多练、互动”是基于任职教育对象特点、培训目标、学制长短、应用型能力培养等实施的,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这一理念和要求,要突破“满堂灌”、“注入式”授课模式,把“精讲”贯彻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堂教学中;改变“重讲轻练”模式,把“多练”贯彻到实践性教学各个环节;摒弃“独角戏”、“一言堂”授课方法,把“互动”贯彻到案例式、问题式、启发式、辩论式、研讨式教学中.  相似文献   

6.
怎样正确认识、实现和永远保持军队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这是当代军队革命化建设提出的新课题,很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纯洁性”一词是近代使用和流行的.在古代,“纯”与“洁”多是分开使用.从思想道德修养方面来说,所谓“纯”,主要含义是纯一、纯粹、纯正不杂的意思.如《诗·周颂·维天之命》说,“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庄子·刻意》说,“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另外,“纯”还作美、善、好、皆等解释.所谓  相似文献   

7.
<正>《禅的故事》是近年来出版的好书.作者是美国的李普士.我是“禅”的门外汉,多年来,很希望能够加深对它的体验与认识.在该书众多深具智慧与启发的故事中,绝大部分我都十分欣赏.每一门学问和人生体验,都有超出逻辑范围的领域.但是,它们的另些范围,逻辑也是可有“用武”之地的.现在,我选出它十个故事,只从逻辑视角尝试来点剖析,旨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8.
80年代末,一批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开会,会后形成的宣言针对当今世界道德危机问题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到2500年前的中国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机会.”这是人类对当今道德建设的呼吁.在我国,随着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出现了人们过分注重物质享受和金钱、地位,忽视道德修养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倡导高尚的道德价值观,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体系和规范,学术界众说纷纭.我认为,创造性地诠释、挖掘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思想,借鉴和弘扬其精华,对当前的道德建设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儒家的“义利之辩”,有助于高尚价值观的形成.儒家文化的“义利之辩”,即摆正义与利的关系.所谓“义”泛指道义或道德,也指国家、天下之大利.所谓“利”,泛指社会生活的物质利益,一般指私利.重义轻利,历来是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最典型的表述就是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董仲舒的“正其义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在他们看来,义乃立身之本,是行为之最高标准.凡事合于义则作,不合于义则不作.孔子一生的活动,皆为求合于义,“君子之仕  相似文献   

9.
对政治教育“灌输”问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军队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对政治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反思。许多同志围绕“灌输”的问题,如在新形势下要不要坚持灌输、怎样灌输等问题进行探索。这对于政治教育的改革和提高政治教育效果无疑是有益的。但也出现了某些偏差,有些同志对灌输的科学性产生了怀疑,对坚持灌输的必要性发生了动摇,有的甚至对其大加非难,认为它是一种“注入式”、“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必须予以摒弃。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必然导致行动上走入误区。针对当前对灌输问题的不同认识及由此带来的后果,对灌输进行再思考,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  相似文献   

10.
薛寒 《军事历史》2012,(2):8-14
杨杰是中国近现代国防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其国防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一是全体性国防.提出建立国家总动员的国防体制;进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建设;实行“统筹全局,把握平衡”的国防实施方略.二是人民国防.认为没有人民参与的国防不是真正的国防;消灭阶级对立,建设真正的人民国防;培养“救国之鉴识,御外侮之本能”的“国防人”.三是国防建设重点.把握时代、特殊和重心三个重点;实现农业国家的工业化;建设适应大陆性战争的国防军.杨杰的国防战略思想对构建科学的国防战略思想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罗援 《环球军事》2011,(21):1-1
在人类近代史上有两个普遍被看好但尚未被证实的预言: 一个是,辛亥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曾以洞察世界的战略思维高瞻远瞩地指出:“所谓太平洋问题,即世界海权问题也…昔日之地中海问题、大西洋问题,我可付诸不知不问也;惟今后之太平洋问题,则实关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中华国家之命运也……”.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在新的形势下,技术基础课教学需要转变“陈旧的教学法与人才培养的需要”、“注入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古典学科与高科技”等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改革要体现科学性、针对性、启发性、实践性.  相似文献   

13.
“钱学森之问”,是已故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生前多次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振聋发聩的反问是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深刻反思.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教师,对“钱学森之问”的回答至关重要.大学教师是多重身份的集合体——“传道”、“授业”、“解惑”,大学教师的人生终极价值在于使三者得到有机结合,成为社会集体中学术精神、人文精神与公共精神的担当者,成为一个真正的理想者与实践者,从而对学生形成“知行合一”的深刻的灵魂塑造与影响,做一个“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大学教师.  相似文献   

14.
农村青年民兵大都有着致富憧憬。然而,在现实中,“小富”者有之,“大富”者有限,“暴富”者则是凤毛麟角。相当多的人辛苦一年数载,算总账,效果却不甚理想。 如何搞好生产经营赚钱致富,既是个技术问题,更是个策划与思路是否科学合理的问题。有人通过对大量致富能手致富轨迹分析和听其经验介绍,总结出规律:要想致富有大作为,仅靠传统的“出大力、流大汗”是  相似文献   

15.
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带来了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的严重失衡.工业文明的冲击,导致乡土文明的边缘化;“逃离乡土式”的教育洗礼导致乡村少年对乡土感知的荒芜;乡村整体人文生态的失序导致乡土文化的断裂与失衡.以上凸显的乡土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使我们认识到乡土教育回归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因此,“乡土自然”浸润乡村少年的成长轨迹;“乡土课程”承载乡村文化的悠远价值;“乡土人文互动”呼唤乡土教育的苏醒成为当下之所需.  相似文献   

16.
带时间窗的多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s,简称UAV)航迹规划问题是一类重要的NP-Hard问题,相关启发式算法研究一直是该问题的研究重点和难点。建立了问题的UAV流模型,并提出了一种两阶段启发式算法用于问题求解。算法的第一阶段提出了一种基于"最迟完成服务优先"规则的航迹构造算法,用于获取问题的初始解;第二阶段利用模拟退火算法对初始解进行改进。最后基于Solomon Benchmark数据集对算法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启发式算法可以有效地求解带时间窗的多UAV航迹规划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一位干部在一次谈话中,将领导的“威信”说成是“信威”.乍听起来好似口误所致,但细细品味起来,却知是有意为之.我们的先人,凡智者或成大业者,必是以“信”得天下.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创“贞观之治”的盛世,与他以“信”取臣、取民有直接关系.他有句自惕自勉的箴规:“所贵者惟德行,何必要论荣贵”.就是说,一个人的荣华富贵是不必计较的,要紧的是他的德  相似文献   

18.
<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教育改革中的一件大事.为顺利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先认识以下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精、气、神文化是营区规划设计的核心.自然仿生设计为营区精、气、神文化的表达提供了独特而有效的方式.通过对营区精、气、神文化的解读,发掘出自然仿生的3个层面,即“形”之仿生,“意”之仿生和“结构”之仿生.在营区规划设计中,当自然仿生的这3个层面得到有效表达,实现有机统一,营区就会产生独特的文化气质与魅力,从而体现其精、气、神特色,展现部队的“军营魂”.  相似文献   

20.
再读者,非第二次读也,是再三研读之意也;作为《孙子》迷,再三研读之余,笔者偶得几个新认识:一、传世《孙子》或许是呈给吴王夫差看的;二、存世《孙子》可能存在错简及传抄之误;三、存世《孙子》提倡“愚兵”非“阶级本性的反映”. 一、传世《孙子》或许是呈给吴王夫差看的 公元前512年,经过吴国大将伍子胥的引荐,孙武得以晋见吴王阖闾.事前,孙武应该早已经呈上自己的著作《孙子》,所以《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才会记载,“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孙武为展示用兵之能,遂有吴宫教战之轶事.“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