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批评是人际交往中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无论我们处在何种地位、从事何种职业,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过别人的批评.也或多或少地批评过别人。然而,当批评几乎渗透到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时候,我们却往往很少有意识地去体味批评或被批评的个中滋味。纵观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批评及其体验与感受,可以用甜、酸、苦、辣四个字加以概括.  相似文献   

2.
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文茂林,于培洪目前,有的基层单位党内生活的空气不浓,严肃的批评难开展,“好人主义”颇有市场。批评的武器在一些党员手中变钝了:批评领导怕穿“小鞋”,批评同级怕影响关系,批评下级怕丢“选票”,批评自己怕丢面子。批评的武器是法宝,为什么...  相似文献   

3.
张超  王继远 《中国民兵》2010,(12):43-43
时下,有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就是"表扬再多还嫌少,批评一句受不了",这是要不得的。 事实证明,一个人的成长进步离不开领导和同志们的批评教育。正所谓,大批评大进步,小批评小进步,拒绝批评就是拒绝进步。  相似文献   

4.
胡正兵 《政工学刊》2014,(12):72-72
毛泽东同志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指出,需要纠正“不在党内批评而在党外去批评”、“利用批评去做攻击个人的工具”等类似的“非组织的批评”问题,希望红四军能认识到“党内批评是坚强党的组织、增强党的战斗力的武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里讲的“非组织的批评”主要是指在党的会议上,不重视党内会议的严肃性,不注重发挥党内批评旗帜鲜明的战斗性.其结果必然是贻误个人、毁坏组织。  相似文献   

5.
所谓“伪批评”,就是打着批评之名,不行批评之实,使批评走了过场。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不痛不痒”式,只讲皮毛,不点要害,如“今后要加强理论学习”等,就像搔痒痒一样,使批评的对象听了不服;“明贬暗褒”式,如“处事原则性太强,灵活性不够”等,看似批评,实则是表扬;“千人一面”式,批评不分具体对象,都是那么几句敷衍的话,既可以套给你,也可以套给他,言之无物,没有针对性,使批评失去了意义。  相似文献   

6.
批评难,难在何处?究其根源,主要是“私”字在头脑中作怪。一是私利侵扰。习惯于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批评他人,特别是批评领导,害怕损害自身利益,影响自己的成长进步。私利思想侵入到头脑中,左右着批评的正常开展。私利侵扰是批评难的根本原因。二是私弊干扰。营私舞弊,自身模范作用不好,批评他人,担心其揭自己的老底。开展批评,要有良好的自身形象。自身正,批评才有力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自身不正,即使是开展了批评,也难以达到预定的目的。私弊行为制约着批评的正常开展,从而造成批评走过场。私弊干扰是批评难的重要…  相似文献   

7.
批评是一个很老的话题,只要人生活在这个世上,或多或少都曾经受过某种批评。而作为一个领导者,管理着一个组织,为了组织的利益,批评部属更是司空见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和虚荣,都有自己的情感,如果领导批评不注意方式方法,或者批评时简单粗暴,就容易伤害部属的自尊,使部属产生怨恨心理,甚至产生敌对情绪。因此,作为领导者,应该研究批评的艺术。  相似文献   

8.
本期话题:工作生活中每个人都少不了被别人批评和指责,身处军营自然也不例外。受到批评后,如何应对批评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生活技巧。如果我们不经过深思熟虑就回应批评,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麻烦。那么战友们应当如何巧妙地化解别人的批评呢?请看本期话题  相似文献   

9.
批评中的冷与热就是要根据不同的批评对象、时机、场合等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冷处理和热处理。冷热时机要准确。一般来讲批评前忌热宜冷,批评后则忌冷宜热。批评前最忌头脑发热,感情用事,在没有搞清事情原委的情况下,只凭个人平时印象、好恶,或偏听偏信个别人的一面之辞,就随意批评战士,甚至拍桌子、瞪眼睛训战士。而且问题发生时,战士情绪往往比较激动,很难听进不同意见,这种情况下贸然批评战士往往使问题更加严重,使矛盾进一步激化。所以,批评前头脑一定要保持冷静清醒,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要理智,不气、不恼、不怒,…  相似文献   

10.
克服调查分析上的随意性。有的基层干部在实施批评前,不调查、不分析、不研究,未弄清批评对象性格特征、思想基础、承受能力,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发现问题就批,逮住就训,对不同对象采取相同的批评方式。每个人对批评的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从心理学角度讲,同进批评之言,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或粘液质类型的人有不同反映和效果。因此,基层干部要克服主观臆断,在批评前要深入调查研究,对批评对象的家庭背景、文化程度、性格特征等详尽了解后,再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克服时机选择上的随意性。有的基层干部批评喜欢搞“秋后算账”,对部属出现的…  相似文献   

11.
莫当「哑巴干部」祁荣祥时下一些地方和单位,“批评难”的现象并不鲜见。“批评上级怕穿小鞋,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下级怕丢选票”,往往只能是“自我批评谈工作,互相批评谈希望”。他们觉得直陈其事、点名道姓地批评是给别人下不了台和不近人情,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2.
勇于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有力武器,要深刻理解和把握释放批评和自我批评正能量的重要意义;切实弄清当前影响释放批评和自我批评正能量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正确的原则、立场和方法,最大限度地释放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3.
批评不难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克服各种不良倾向,保持革命团结的有力武器。但近些年,在政治生活中却出现了批评难的问题。产生批评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从社会环境看,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人们由于受利益的趋动,政治荣誉有所淡化,对批评持消极态度,抱无所谓的心理,象有的人表白的那样“表扬不能当饭吃,批评也没掉块肉,”面对批评毫无羞愧之色。二是从被批评的对象上看,人们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有很大提高,民主意识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有很大变化,在批评的过程中交织着反批评,即反弹,使批评的难度加大。三是从实施批评的领导者来看,我们有些领导者不善于研究变化了的社会环境和批评对象,改进批评的  相似文献   

14.
批评要巧妙     
杨威 《政工学刊》2010,(9):56-56
批评要因人因事而异。对于毛病较多、错误比较严重的同志,当对其猛击一掌,来点狂风骤雨,进行严肃的、尖锐的批评。但对初犯且错误不是很严重的同志.则应根据批评对象在年龄、经历、文化程度、性格特征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巧妙实施批评。  相似文献   

15.
批评十忌     
周景荣  田辉 《政工学刊》2006,(12):36-36
批评是上级对下级常用的一种领导艺术。批评和表扬同属于激励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为了制止或纠正某些不正确的行为,预防再发生类似的问题。批评是为了帮助部属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因此,作为领导者,必须学习研究这门领导艺术,讲究批评方法,增强批评实效。批评部属应做到“十忌”:一忌怒发冲冠。通常情况下,当部属有了缺点和毛病或犯了错误时,作为领导者既生气又着急,这在情理之中。此时要注意克制情绪,决不能大发雷霆,拍桌子摔凳子,吹胡子瞪眼睛。否则,不但达不到批评目的,反而引起被批评者不满,会因领导者对被批评者的人格不尊重而产生对立…  相似文献   

16.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和矛盾,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有效武器。可如今,批评与自我批评很难开展起来,即使开展批评,也被“艺术”掉了,还谓之为“批评的艺术”。因此,要从新拿起批评的武器就需要对“批评的艺术”进行批评,还批评以“利剑”。  相似文献   

17.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光荣传统,对改进和促进工作益处多多。有的同志却不好好利用这一思想武器,最常见的就是批评时吃"大锅饭",不愿指名道姓、直截了当,"板子"不打到具体人身上,使批评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批评中注意时机,讲讲方法固然应该。然而,上述批评却不是这样。这些同志在开展批评时存在种种心理障碍,前怕狼,后怕虎,顾虑重重。批评领导怕穿小鞋,批评  相似文献   

18.
批评是一门难度很大的艺术,要有良好的动机,还要有正确的方法。一、要准确把握开展党内批评的特征和要求有的单位党内批评效果不好,既有批评开展不起来的问题,也有方法不当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党内批评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9.
当面敢批评     
说到大兴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想起了陈毅元帅的两句诗:“难得是净友,当面敢批评。”增强党内生活的原则性和实效性,坚决反对上下级和干部之间逢迎讨好、相互吹捧,坚决反对党内生活庸俗化,“当面敢批评”难能可贵。这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现在却稀缺起来,批评放“礼炮”、打“隔山炮”、放“马后炮”比比皆是,不敲当面锣、对面鼓,批评不地道,也缺乏实效。  相似文献   

20.
批评与表扬是指导员工作中既对立又统一的工作方法和手段。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度,掌握不好,只会适得其反。通常,批评应注意“八忌”。一忌琐碎。有的指导员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不厌其烦地实施批评,战士做错了大事批,小事也批,不分主次,不看轻重,不作个体分析,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收不到好的效果。其原因何在?关键在于实施批评时犯了“碎”的毛病,批评缺乏重点,见什么不对就批什么,什么都想批,什么都批不好。批评不能偏离“指向点”,即一个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奋斗目标。及时地批评那些与指向点相违背的言论和行动,才能抓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