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直罗镇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与红15军团结协作,于1935年11月在陕西省鄺县(今富县)直罗镇地区对国民党军的一次歼灭战.此役消灭东北军1个师又1个团,是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后的第一个大战役,彻底粉碎了敌人对陕北苏区的"围剿",扭转了形势,对整个战略全局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毛泽东高度评价说:"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向着陕甘边区的'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相似文献   

2.
19世纪30年代,蒋介石叛变革命,集数十万军队,“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由于党内错误路线的干扰,我军丢失了大片革命根据地,被迫长征,辗转二万五千里,历尽艰辛,终于在陕北站稳了脚跟。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创建陕北革命根据地的  相似文献   

3.
红军正确选择陕北为落脚点,是因为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保证,有一个正确的战略方针做引导,有对陕北诸多有利因素的分析与把握,而这一切,都与遵义会议的胜利分不开.一,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为红军迅速摆脱军事上的被动,战胜张国焘分裂行为.正确选择落脚点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红军正确选择陕北为落脚点,提供了思想保证;三,遵义会议确立的中央领导集体.具有深邃的战略眼光.能够引导红军走上抗日前进阵地;四,遵义会议确立的党中央能高瞻远瞩,正确分析和把握陕北有利于红军发展壮大的条件,率领红军走向陕北.  相似文献   

4.
1947年3月29日,毛泽东在陕北清涧枣林沟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会议,即枣林沟会议,正式讨论了中共中央机关在转战陕北期间行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毛泽东与彭德怀率军东征之前,就安排周恩来坐镇陕北,负责后方工作,其中十分重要的是做张学良的工作.这不仅是抗日的需要,也是巩固和发展陕北苏区、解除红军后顾之忧的一项重要部署.因为当时张学良任西北“剿总”副司令代行总司令职务,统率着20万大军,布防在陕北苏区边界.在此情况下,共产党同张学良的谈判也许比同蒋介石的谈判还要急迫.  相似文献   

6.
<正>陕北红军[1]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陕北革命根据地、陕甘革命根据地军事建设的重要成果。目前在西北革命根据地研究领域,学界较多关注陕甘边根据地和陕甘边红军,对陕北根据地及陕北红军涉猎偏少,研究主要集中在陕北红军的建立过程、陕北革命领导人与陕北红军、陕北红军名称辨析、陕北红军与长征胜利等方面,[2]鲜少专门总结陕北红军的建军模式与经验,诸如陕北红军如何创建壮大、陕北红军的兵源构成、党组织与群众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陕北红军的成军模式及影响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基于此,  相似文献   

7.
蔡朋岑 《军事文摘》2011,(17):50-53
提前跃进1947年夏,刘邓大军渡黄河南下,胜利完成鲁西南战役,原拟先休整半个月,尔后依托豫皖苏解放区,机动于陇海路南北,以两个月的时间歼敌七八个旅,再视情况向国民党统治区域发展.7月29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致电刘邓:“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如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宗南)军一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致陕北不能支...  相似文献   

8.
人民解放战争进入第二个年头,刘邓、陈谢、陈粟三支大军挺进中原,摆成“品”字阵势,展开战略进攻。与此同时,陕北解放军出杨林调动进攻陕北的敌军北上,山东解放军在胶东展开攻势,将进攻山东的敌军引向海边,构成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部署。内线其他战场的解放军也逐渐转入进攻。各战场解放军的内线和外线的攻势作战,组成了解放战争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形势。这从根本上扭转了敌我双方攻防态势,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是战争史上的一次创举,它在进攻的时机、方向、样式和依托等方面,均有独特…  相似文献   

9.
陕北三边地区自古就是多民族杂居区,全国抗战爆发前,红军曾在三边地区开展了积极有效的民族宗教工作。抗日战争时期,驻地八路军积极协助地方政府组织少数民族自治政权建设,在双拥活动中积极开展民族宗教工作,团结争取伊克昭盟上层人士共同抗日,妥善处理蒙汉交界地区的各种土地争端,为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北部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子洲是中国共产党陕西组织的早期主要领导人,为陕北早期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李子洲以选择教育事业与理论刊物为主要途径,以青年学生与工农群众为主要受众传播革命斗争理论、工农运动理论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陕北地区的传播普及。回顾李子洲在陕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军事文摘     
长征何耐确定落脚陕北红军长征途中落脚陕北,是中共中央率领红军于1935年9月18日占领哈达铺后,从国民党的报纸上得知陕北有苏区存在,中央领导人作出的抉择,而在同年9月28日榜罗镇(属通渭县)政治局会议上正式确定的。(摘自《瞭望》)  相似文献   

12.
1995年9月,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先生在黄土高原延河流域项目治理工地上,被眼前宏伟壮观的治理场面深深震撼了,他由衷地称赞:“他们创造了不可思议的世界奇迹。” 江总书记在关于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报告上批示:“看了这个调查报告感到很高兴,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和经验是好的……”。并勉励陕北人民“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齐心协力大抓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建设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13.
红军长征会师陕北的总人数是怎样推算出来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军长征会师陕北的总人数是怎样推算出来的?刘铁林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时的总人数究竟有多少?这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以前有过多种提法,其中比较权威的提法有三种:一是毛泽东主席在1971年南巡讲话时所说:“长征前红军三十万,到陕北...  相似文献   

14.
《兵团建设》2006,(1):52-52
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踌上了延安的黄土地。在陕北,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生活、战斗了13个春秋。在毛泽东的心中,陕北就是“家”.老百姓就是“主人”。请看摘自《党史纵横》侯党生的文童——  相似文献   

15.
王树增 《国防》2016,(12):74-78
自1934年以来,全国的工农红军分成数支,选择最荒僻的路径,转战了上万里的路途,就是为了在这片国土上寻找到一块可以立足的地方.但是,当红军各支部队相继到达中国的西部之后,一个巨大的难题始终困扰着红军的领导者们:在广袤而荒凉的中国西部,究竟哪里才是会合之后数万红军可以休养生息的家园?究竟哪里才能让共产党人建起一个符合他们信仰的苏维埃共和国?——这一难题的出现基于严峻的现实:面积不大、土地贫瘠、经济落后的陕北苏区很难支撑数万红军的未来.  相似文献   

16.
迎接中央红军到陕北的重要一战劳山战役詹大南1935年10月进行的劳山战役,是著名的直罗镇战役的前奏,是红十五军团献给即将胜利结束长征的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的见面礼。它是粉碎国民党军对陕甘苏区第3次“围剿”的重要战役之一,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奠基西北...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时报     
《兵团建设》2006,(11):I0001-I0001
《准噶尔时报》是农六师,五家渠市党委机关报,1944年5月创刊于陕北战场,现为周三刊对开版(含周末版),期发行1.3万余份,报社曾荣获“全国地方报纸管理先进单位”称号,两次获得“新疆双十佳报纸”“推动新疆新闻摄影事业进步贡献奖”。  相似文献   

18.
中国革命——二万五千里长征路:80年前,1934年的一个秋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走上从江西到陕甘边区、长驱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无数英雄用生命写下了一篇壮丽的史诗。中国革命自此转危为安,并最终以陕北作为根据地,将中国革命的胜利推向全国。长征的胜利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革命路线和斗争路线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9.
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及各根据地,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这一时期的中共农村文化建设,具有以下深远的历史意义:实现了对广大农民的近代启蒙;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对建国后的农村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力地促进了中共对农村基层政权的顺利承接;为西北尤其是陕北民俗文化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提供了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20.
1917年,毛泽东主席率领党中央转战陕北来到佳县,在这黄河岸边的土窑洞里,历史巨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升起了新中国的红色希望。农民李有源触景生情,唱出陕北民歌《东方红》,震撼了大地。今天,《东方红》故乡的英雄民兵们,又在黄河岸边矗起了绿色丰碑,且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